为了保密,李笠目前只让哑庞和哑巴小工操作拔丝机,因为铁料质量不行,暂时不能拔出一条完整的长铁线,无法卷成那种动辄数十圈的铁线卷。
但足以将拔丝工艺用于鱼钩制作,省去了耗时耗人工的“切丝”工艺,能够明显降低成本,增加生产速度。
这种拔丝工艺原理,对于后世的普通人而言,不一定清楚,但他懂。
那一世,他做过工厂里的拉丝工,每日工作十小时以上,很辛苦。
拔丝工的工作环境很差,首先噪声大,然后粉尘多(铁线用滑石粉润滑,容易扬尘),热拔工段又是高温环境,所以容易得职业病。
然而为了帮家里还债,他只能‘氪命’。
打工仔的生活,“痛并快乐着”,他苦中作乐的同时,积累了很多见识,这些见识在那一世,不过是被社会毒打后留下的伤痕。
但现在,却能派上大用场
现在,李笠用拔丝工艺生产铁丝,只是降低鱼钩生产成本的一个办法,接下来,是半自动鱼钩生产装置。
河水推动水轮旋转,旋转的水轮带动一连串装置运转,其中就有截线机。
小工将铁丝“喂入”水力驱动的截线机,数根铁丝同时进入对应通道。
这些铁丝进入机器后,先被拉直,然后有装着钢制刀头的旋切机将铁丝截断,所得铁丝其长度都是一样的。
这些截断后的铁丝经由人工转移,进入水力驱动的转盘式自动磨尖机。
铁丝‘排着队’通过旋转的砂轮,两头被磨尖,之后就变成两头尖的铁针。
铁针被人用特制工具码好,放入水力驱动的铲刺机,先有铁锤将排队经过的铁针从中间锤扁,被锤扁的部位为“8”字形。
然后有刀具左右斜铲,将铁针两端针尖后方轻轻铲一下,铲出倒刺。
两头带倒刺的铁针,被人轻松从中间掰断,一分为二,变成一头扁(扁头为圆形)、一头尖(带倒刺)的铁针。
小工用特制工具将铁针码好,放入水力驱动的扳弯机,让铁针排着队被机器扳弯,变成一枚枚成形鱼钩:带倒刺的钩尖,扁圆的钩尾。
水轮不停旋转,工人不停忙碌,一系列工艺之后,鱼钩不停落入盆中,但这还只是半成品,需要进行进一步加工。
工人将鱼钩运到岸上作场,凑够一定数量后,与渗碳剂一起放入渗碳箱,用耐火泥封箱,再将渗碳箱放入渗碳炉。
然后加热升温,保持一定温度,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固体渗碳加工。
李笠回到岸上,来到作场里渗碳炉旁,看着工人将已经渗碳完毕的渗碳箱从炉子里拿出来,静置。
渗碳,就是将铁制品和渗碳剂放在一起,在一定温度下加热一段时间,增加铁制品表面的碳含量。
使其表面变得更硬、更耐磨,若铁制品为含碳量低的熟铁,经过渗碳后,表面钢化。
但这并不是鱼钩生产的最终工艺,接下来,是淬火。
淬火就是将烧红的金属制品放到冷水里急速降温,淬火工艺可以让金属制品变得坚硬,但若处理不当,还会让金属制品变脆。
李笠为鱼钩淬火设计了科学流程,用的是油淬,即用油来给烧红的鱼钩淬火,而不是用水。
水淬,会让细细的铁制品发生明显形变,直的容易变弯,弯的容易变扭曲,还得为此多加一道拉直或压平的工艺,但用油淬却不会。
淬火完毕的鱼钩,还要经过“回火”工艺,以此“柔化”,让鱼钩适当变软而不会变脆,并消除因为冷拔、淬火而在内部形成的应力。
接着,还要把鱼钩放到平压机里加工,从侧面将截面为圆型的鱼钩压得略微变扁(尤其是靠近钩尖的钩体),这种工艺,可以让鱼钩抗拉扯的能力大幅增加。
至此,一枚坚固耐用的鱼钩,才算制作完成,可以包装、出售。
李笠靠着鱼梁吏的“圈子”,将鱼钩私下销售,逃税的同时,没人知道他到底卖了多少鱼钩,无法反推他的作场到底能赚多少钱。
而他,有足够的技术知识,支撑这样的“技术创业”。
因为他操作过全自动鱼钩生产机,知道机械原理,也知道一种低成本的渗碳剂制作方法及渗碳工艺。
但因为条件限制,他只能将自动生产鱼钩的工艺“拆分”成几个子工艺,做出对应的半自动机器,以水力推动,又靠人工辅助作为工艺之间的过渡。
水力拔丝机,让鱼钩的生产有了充足的原料钩坯;磨尖机、铲刺(锤尾)机、扳弯机,让鱼钩的生产进入半自动化生产状态。
这样的先进工艺,让鱼钩生产摆脱了人力的束缚,生产速度大幅提升,成本大幅下降。
固体渗碳工艺,让鱼钩从熟铁“体质”变成钢化“体质”,淬火、回火、压平工艺,让鱼钩变得硬而不脆、韧而不软,且抗拉扯。
多重先进工艺,都有不同的工人负责,此为山寨版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即分工制,生产效率自然不低。
全套流程下来,李笠作场生产出来的鱼钩,不仅耐用,而且成本很低。
渗碳、淬火(油淬)工艺,这个时代已经普及,鄱阳城里不要说官冶,寻常铁匠铺的大师傅都会,但是,不会有人用来批量制作鱼钩。
因为成本太高了。
李笠拿起一枚鱼钩,仔细看着,笑起来。
成本决定一切,我用上这么多‘高科技’,可不只是为了批量生产鱼钩。
第五章 难以置信(续)
作场内,充作培训车间的房间里,静静地‘躺着’几台机器,李笠看着这些教学用具,想起了数月以来自己的辛勤付出。
他参考后世鱼钩自动生产机原理,做出来的山寨版鱼钩生产装置,几经调试,终于拥有实用价值。
在拔丝机的帮助下,他的作场,每套鱼钩半自动化生产装置(分多个子装置),的产量,目前是每个时辰生产鱼钩(中号)两千枚。
若每日运行四个时辰,每套装置生产鱼钩八千枚,这还只是员工操作不太熟练、良品率相对不高时的成绩。
这样的生产速度,说出去不会有人相信是真的,而李笠也不会说。
等到员工熟练了,人机磨合、机器结构优化完毕,生产速度会更快。
半自动鱼钩生产装置当然是李笠自己设计,然后请木匠制作出木模型,确定能够运行,再拆解。
所有金属部件都请铁匠制模范,再用生铁批量浇铸出各种铸铁件,譬如各种齿轮。
李笠自己再给零件修形,慢慢把机器组装起来,剩下许多零件当备件,目前有三套生产装置投入生产。
这就是他的“创业项目”,从去年开始,经过大半年的准备,终于正式开工,每日生产四个时辰,其余时间,用水轮推动打胶机打鱼鳔胶。
所以,李笠作场的鱼钩生产能力,在铁料充足、拔丝机等机器运转正常、工人不缺员的情况下,目前每日生产鱼钩二万四千枚(不算后续加工及包装)。
不计生产设备、作场等固定资产及先期投入的成本,十枚中号鱼钩,全成本是四文。
店面价,十枚鱼钩卖十二文,“批发价”(一千枚起卖),十枚鱼钩卖八文。
平均每十枚鱼钩,李笠能赚四文,每日生产鱼钩二万四千枚。
那就是日赚九千六百文(按即产即销计),取整,算日盈利九贯(缗)。
每个月生产二十四日,利润二百一十六贯,扣除月息二百贯,李笠能赚一十六贯。
以后,等机器改进和增加、人员熟练度提升、良品率提升,盈利还会更多。
李笠在外‘历险’半年,回来后手里有钱,从黄家借来的四百万钱,纯粹是为了手头流动资金充裕。
作场开始赚钱,这笔债务根本就不算什么。
但这种事,说出去谁信?别人只会觉得难以置信,因为小小鱼钩怎么看怎么都不像能赚大钱的样子。
李笠转到房间里,看着十余名女工包装鱼钩,看着里里外外忙碌的身影,很满意。
生产鱼钩所用‘固体渗碳’工艺,这个时代已经成熟,只是不叫这个名字而已,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傅来把关。
作场所用“渗碳剂”,不过是他那一世听来的“鱼钩土法渗碳”所用渗碳剂:
五成木炭(磨成粉),三成木糠,一成为草木灰,剩下一成是常见的酱,这种渗碳剂,可以在渗碳的同时渗氮。
处理后的鱼钩,坚韧耐用。
而油淬、回火,更是这个时代刀具制作中常用的处理工艺,同样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傅把关。
李笠不是老师傅,他只是根据自己的见识,将其过程“科学化”罢了,算不得发明,只是改进。
譬如,关键工艺的温控靠辅助判断:铜的熔点大概是一千度,铅的熔点大概是三百度。
或者看钢/铁条加热时的火色:呈现暗褐色时温度大概五百多度,呈现暗红色时温度大概是六百度。
李笠走出房间,来到渗碳炉边棚子下,从已经冷却的渗碳箱里拿出一枚铁环,铁环直径不大,如小戒指一般,他看着这铁环,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当家不好了 (雨天下雨) 起点VIP2021-07-21完结小喽啰:大当家,不好了,他们打进山来了。林子然:慌什么,稳住!小喽啰: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林子然:...
-
盛明天骄 (网文大叔) 创世VIP2021-01-03完结总字数:2177158这是一个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到古代,称王称霸,成就传奇的故事。轻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