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魏王假将狗卖出那一日还有个仪式,便像项燕说的,让狗生撕一个活人让其饱餐一顿当作送别。
这就不是死几个人的问题了,而是魏国百姓甚至贵族都活得没尊严、觉得自己活得不如狗的问题。
反观秦国,却是只要努力只要立功就能晋爵,甚至还能升为贵族……
这一来一去差别何止千里。
因此别说是秦军攻魏了,就是没有攻魏,魏国都有不少百姓偷偷越过边境逃往秦地。
在这情况下,魏国又如何能挡得住秦军?
楚王负刍皱眉问道:
“那该如何是好?”
“秦已尽得韩、赵之地,燕国也被打得无力还手。”
“齐国又一直与秦苟合。”
“若是这魏国再为秦所灭……”
“秦就能得到大片富产粟米的耕地,那么下一个就是我楚国了!”
楚王负刍还算看得明白,这魏国的存亡对楚国来说可不仅仅是唇亡齿寒这么简单。
魏国这块富庶之地如果被纳入秦国版图,马上就会成为秦国进攻楚国的粮食基地。
项燕想了想,就回答道:
“大王说的对,所以我等只能援魏。”
“为今之计,微臣以为我军应先移师于陈。”
“待魏国求援时,我军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陈(今河南淮阳)原本是楚国的都城,因为过于靠近边境担心遭到敌国进攻所以于十余年前迁都寿春。
楚王负刍点头道:
“有理。”
“此事便交予将军去办!”
杨端和这边对此事一无所知。
如果秦军要对付的只是魏军的话那或许不成问题。
但此时却多了一个项燕……那就增加了许多变数。
杨端和只是从魏国探子那得知没有魏兵在城外的原因:魏王假将军队收入城内消极防御。
这正合杨端和心意,于是杨端和便放心的南下进军黄河、汴河河口。
见沈兵还是有些不放心,杨端和就笑着解释道:
“啬夫莫要为此担忧。”
“我等已探得魏王假要将兵力收回大梁死守。”
沈兵闻言不由愕然。
也就是说主动放弃这城外水网?
这是脑子有坑吧!
这河道、沟渠只需随便布置上几排弓箭手、投石机,等秦军过河时一通乱砸乱射也能打死不少人啊!
你要是真怕死,差不多就逃行不?
这一层层的水网打过去,等秦军打到大梁城下少说也要上万伤亡吧!
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放过了?
见沈兵脸上不可思议的表情,杨端和便“哈哈”大笑:
“便如适才所言,并非人人都有啬夫之才。”
“魏国此次有难了!”
沈兵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赶忙谦逊了一番。
顿了下,杨端和就说道:
“啬夫且随我来,我正要向你引荐一个人。”
说着交待了李岩一声,就带着沈兵往河边走。
穿过营地就望见不远处一队人在黄河岸观测着什么,其中还有一个老者拄着根奇怪的拐杖皱眉沉思。
走近后沈兵才发现那拐杖却是一把刻有刻度的铁尺,似乎是用来探测水深用的。
杨端和上前朝老者拱了拱手,然后就向沈兵介绍道:
“这位是水工郑国,大将军请来水攻大梁的!”
沈兵初时还没反应过来,但转念一想就不由瞪大了眼睛。
水工郑国?
不会是修郑国渠的那位吧?!
第一百二十九章 郑国
名叫郑国又是水工,而且还是王翦调来水淹大梁的,那不是修郑国渠的那位还能有谁?
郑国一听沈兵的名字同样也如沈兵一般瞪大了眼睛:
“啬夫莫非……便是制出水车、翻车的那位沈兵?”
杨端和笑着代答道:
“不是他还能有谁?”
“以啬夫助水工,不会辱没水工吧!”
郑国赶忙拱手道:
“当然当然。”
“久闻啬夫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一表人才。”
沈兵赶忙回礼:
“不敢不敢。”
这郑国是这时代少有的牛人之一。
若是不知情,以为郑国也就是修了一条渠而已……用人力和时间去堆不就成了?
但要是真了解就不会这样想了。
旦地处内陆蒸发量高凡的地区往往都有盐碱化的问题,原因是水份蒸发水里的盐份却留下了。
虽然淡水的盐份很少,却经不起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土地便会盐碱化无法种植作物。
秦国关中(今陕西泾阳一带)就是这样一片地区,该地盐碱化十分严重,甚至附近的湖水都是咸的。
这问题便是到了现代都很难解决,但是谁又能想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让眼前这个叫郑国的水工给解决了。
关中有条河叫泾水,这条河的特点就是含泥含沙量大。
它原是南北走向再汇入渭水对中间一大片盐碱地不起作用。
结果郑国来了个神来之笔……修了一道渠将泾水改成东西走向引到洛水,其间又引了几条支流进郑国渠使其水量丰富。
这原本也算不了什么,的确堆人、堆时间可以完成,没有技术含量。
重点却是……
其水量恰好控制在泛滥期能漫过郑国渠,使含泥含沙的泾水涌向下方那边盐碱地,而且每年定期来这么一次。
于是,那片盐碱地表面就覆上一层肥沃的沙土……从此盐碱地就成了良田。
史记对此的记载就是: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往详细里算,就是秦国因此每年多收一亿一千万公斤粮食,于是秦国就有粮灭六国。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方法简直就是穿越来的好吗?
现代人才知道埃及尼罗河每年泛滥给两岸沙漠地带来肥沃的土地。
特么的在两千多年的秦朝,在还不知道有埃及也不知道有尼罗河所秦朝……就有人造出了一条能每年定期泛滥给盐碱地带来肥土的郑国渠?!
而且尼罗河是天然形成的,据说它还催生出一个文明。
可秦人却建造出一条尼罗河,一条人工尼罗河……
这其中有水位差、水量、排水等各方面的考虑,在没有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就靠郑国手里那个铁尺?
沈兵打量了下那“拐杖”,很想问问郑国,但就担心他说了自己也听不懂……这是不是给穿越者丢脸了?
郑国朝沈兵点了点头致意后,就对杨端和抱拳道:
“将军,此次水攻之策……只怕并非那么容易。”
杨端和不由奇道:
“为何?”
郑国命人取过地图,然后置于一石台上指着地图说道:
“大梁附近的鸿沟水系乃历经几代修成,至今已百年有余。”
“现如今该水道已淤塞过甚,早就该停水以掘淤去塞了。”
“只可惜各国连年大战无力顾盼,于是鸿沟虽通黄河但水势却小!”
“若我等决开河堤……只怕河水也不会如我等所愿灌入汴河。”
“或是虽灌入汴河,水势却不足以冲垮大梁坚城。”
杨端和不由大惊,问:
“水工何以得知河口于塞?”
也难怪杨端和会这么问,他们此时还没到汴河河口,郑国只是测了下黄河水量而已。
郑国回答:
“魏国民谣有云:‘鸿沟泥塞,半渠之水,河水滔滔,粟米难肥。’!”
“此乃水事,将军常年忙于作战,未曾听说也是正常。”
杨端和“哦”了一声,然后就将目光转向了沈兵。
沈兵听懂了。
其根源还是黄河含沙量大。
因为含沙量大,所以引自黄河的沟渠包括汴水在内都会有河泥于积。
于是,如果决堤水攻大梁,河水很可能会因为于泥堵塞河口向周围扩散而不是灌入汴河冲向大梁城。
沈兵不由皱了皱眉,这似乎只能挖掘于泥了。
可是在战场上挖河泥?
郑国见杨端和与沈兵的眼神交流不由疑惑的问:
“此计……难道是啬夫定下的不成?”
沈兵拱了拱手,回道:
“正是属下,让水工见笑了!”
郑国望着沈兵微微点头,感叹道: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啬夫不只是木艺了得,还有为将之才,实是我大秦之栋梁……”
话音未落却被人打断了,后方一人身着长衫带着一队亲卫上来喊道:
“栋梁?只怕是祸国才对吧!”
杨端和等人一看来人,便赶忙拱手拜道:
“参见太傅!”
沈兵马上猜到这人的身份:太子扶苏的老师,淳于越。
话说孔子虽然没当什么大官,但是儒家子弟却十分了得。
比如魏国那叫尸埕的丞相,还有眼前这淳于越都是大儒。
沈兵也不知道哪里得罪他了,这淳于越上来就冷眼看了沈兵一眼,便问道: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的旗帜 (七帅) 起点VIP2021-06-03完结192.21万字 1.03万总推荐天宝十年,一个后世宅男穿越到了怛罗斯之战的战场上。他从战场...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