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沈兵就在考虑联合西域征讨匈奴的问题了。
其中沈兵重点要考虑的就是西域第一大国龟兹,一个拥有八万百姓两万兵的国家。
沈兵观察和计算过西域三十六国,如果要能将这三十六国的兵力各抽调一部份出来应能组成一支五万人的联军。
由于西域人也是长期放牧尤其还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放牧,于是骑射本领也不比匈奴差。
问题在于这三十六国很难联合也极难协同……当年中原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都各有心思,何况是西域这三十六国。
因此这龟兹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其周边的小国都是唯龟兹马首是瞻,龟兹要是点头应下了,那么其它小国也就不在话下。
于是沈兵在稳定了姑师局势和第一件事就是派出使者带上丝绸及从中原带来的一些宝物出使龟兹。
派出的使者是个叫泽的说客。
沈兵的部下通常都是能打仗的武将,很少有能说会道的说客,这个叫泽的说客倒是毛遂自荐来投沈兵的,说是要做沈兵的食客。
以沈兵此时的爵位的确可以养食客,只是沈兵不是很习惯这么做,同时他也觉得没意义……就算食客三千又能怎样?一旦失势这些食客能起得了什么作用呢?
不过据说泽之前是个商人,沈兵正好需要有人分管西域经商的问题于是就留下了。
此时因为无人可派于是就让他出使龟兹。
龟兹的领地很大,东起轮台西至巴楚,北靠天山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都是龟兹。
沈兵交待泽,对龟兹的说法要从利益角度出发……若能结盟击败匈奴对西域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此西域就不再受匈奴骚扰了。
泽拍着胸膛表示自己一定不辱使命。
然而十数天后传来的消息却是另一回事,龟兹王对结盟征匈奴一点兴趣都没有。
泽在与龟兹交流之后总结了几个问题:
其一,有秦军驻守姑师,西域便无匈奴之忧,若无匈奴之忧,他们自然就没有征讨匈奴的需求了。
不仅没有需求,甚至还担心会惹恼了匈奴,有朝一日秦军若是撤出西域,它们便无法向匈奴交待了。
其二,若秦军进驻西域号令三十六国,那同样也会影响龟兹的统治。
既是如此,龟兹受匈奴统治是统治,受秦军统治也是统治,为何又要帮秦军征匈奴而换来秦军的统治?
其三,难保秦军会过河拆桥,先以西域联军攻匈奴,乘西域损失惨重时再攻西域……如此一来秦军岂非坐收渔人之利而西域诸国只有灭亡一途?
沈兵一听这话觉得还真是,他倒是把西域联军想简单了,以为有匈奴这个共同的敌人就能将其联合在一起。
现在看来距离那一步还十分遥远。
至少要将眼前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第四百四十三章 楼兰兵变
第一个问题好解决。
如果说龟兹没有来自匈奴的威胁,那么只需要沈兵放弃一两个小绿洲给匈奴作桥头堡就可以了,比如奇台或谷峪。
龟兹及西域诸国肯定不愿意沈兵这么做,因为这对秦军来说十分容易但对西域诸国的伤害却很大,所以只要沈兵一表示这方面的意思……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第二点与第三点其实都是信任方面的问题。
亦即担心秦军会像匈奴一样褥羊毛。
虽然秦军此时表现出只是想与西域各国经商的样子,但谁知道是不是表面功夫?
这方面较难解决,且沈兵相信这不只是信任方面的问题……让各国出兵也触及到贵族利益的问题。
比如要出多少兵?
要多少补给?
还有多少装备?
这些如果都要各国贵族负责,那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沈兵对比了下汉朝,认为汉朝之所以能让西域诸国听话甚至出兵围攻龟兹,是因为李广利远征大宛时是一路打过去的……带着三万兵,一路行军都向沿途各国要水要粮要牲畜,不给就打。
这样一来西域诸国就切生体会到汉军的实力,于是才能号召得动诸国组成联军。
所以有时人也是不能太善良的,就像现代美国佬常用的外交手段:一手萝卜一手大棒,萝卜不行就用大棒。
正在沈兵为此苦恼时,仞进帐来报道:
“大将军,楼兰兵变。”
沈兵一惊,意外的说道:
“好个楼兰,居然敢在此时反叛?”
也难怪沈兵意外。
此时正是秦军刚刚击败匈奴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何况秦军在楼兰还有数千军队且在楼兰王身边还有个“护楼兰使”,这“护楼兰使”手里还有“开花弹”。
这楼兰王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在这时反叛。
不想仞却解释道:
“大将军,楼兰并非反叛,而是兵变叛楼兰王!”
沈兵不由奇道:
“叛楼兰王?”
仞点头道:
“正是。”
“楼兰军民欲并入秦军而楼兰贵族不允,于是军民群起而攻之……”
这么一说沈兵就明白了。
原来这与沈兵之前在姑师的一波精神攻击有关。
当时有一千楼兰骑兵是目睹了整个过程,他们回去后又将秦军的所作所为说与楼兰军民听。
另一方面,一批批的秦军进驻楼兰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和技术……财富就是随军商人带的一车车的丝绸,而技术则主要是军事和农业上的。
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制度的优越性。
随着秦军和月氏商人的大批涌入,秦军与楼兰的交流就成级数增长。
这其中月氏商人起着翻译及加持的作用……月氏商人有许多会说中原话,为了体现他们的见多识广以及跟对了人,难免会在翻译及与楼兰军民交流时对秦军的待遇、强大和富有添油加醋一番。
这其实是种正常现像。
因为如果把秦军说得很弱,那是不是说被秦军以少胜多而且还是一败涂地的月氏就更弱了?
如果把秦军说得很差,那现在处于秦军统治之下的月氏是不是要更差?
这其中尤其是秦军的二十军功制……只要在战场上立功就能升官晋爵就能有分到土地,这对于奴隶制的楼兰军民是想都不敢想的。
于是楼兰军民纷纷要求并入秦军,或者不并入秦军也行,楼兰也要实行秦军同样的制度。
楼兰王及贵族哪里肯同意这明显触及他们利益的建议,于是就起了冲突。
若是楼兰王反叛那还容易解决,秦军三两下就能将其解决。
但现在却是楼兰百姓因为要降秦而反楼兰王……这就让“护楼兰使”张粕不知道怎么处理了,赶忙飞鸽传书请示沈兵。
这事其实对于沈兵来说也很为难。
首先楼兰军民自发的要并入秦军可以说是正常的,对秦军也极为有利。
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百姓尤其是身为奴隶的百姓要求十分简单,就是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秦军的制度和技术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他们当然倾向秦军。
有楼兰这个先例,姑师只怕也会紧随其后,姑师之后又会有且末、无霜、休循等等。
到时就不是组建联军的问题了,而是直接从西域百姓中征兵了。
但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对秦军也有负面影响……
西域三十六国目前只有楼兰和姑师两国在秦军的实际控制下,其余三十四国都在盯着楼兰和姑师看它们会有什么结果。
如果楼兰、姑师的贵族过得好,利益没有多大损失,那么这三十四国就会放心的与秦军结盟。
如果楼兰、姑师的贵族因为与秦军接触结果就被自己百姓给推翻进而连根拔起……那还有哪国敢与秦军结盟?
甚至别说结盟了,到时只怕连接触都不敢。
因为一旦接触就会让处于奴隶状态的军民知道秦军的制度,于是就有并入秦国反叛贵族之心。
接下来就不用多想了,他们甚至连商人都不敢放进城去,丝绸之路会因此而断。
沈兵知道事态严重,没有多想,将姑师事务交给王贲后带上剺及百余名亲卫就朝楼兰赶。
这事就只有沈兵能处理妥当。
姑师跟楼兰五百余里,沈兵一行快马加鞭三日余就赶到了目的地。
楼兰城倒是没有多乱,王徨的七千援军驻扎在城外严阵以待,城内还有张粕的一千“护楼兰军”,可以说将整个形势都牢牢把控住。
就是城内军民一个个拿着刀枪木棍和农具将“皇宫”包围了起来,要不是张粕一行“护楼兰军”保卫着皇宫,楼兰王及一众贵族早就被军民拖出来砍成几段了。
沈兵一行人骑着马刚由城门跨入楼兰,楼兰百姓就手举武器欢呼着涌了上来。
仞赶忙带着亲卫分列两队将百姓隔离开,个个剑出鞘盾在手如临大敌。
亲卫的担心是多余的,楼兰百姓此举并非想要对沈兵不利,而是他们不懂中原的礼数习惯于手拿装备欢呼。
第四百四十四章 改革
沈兵在张粕的引领下于宫内见着了躲在书房坐卧不安的楼兰王。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的旗帜 (七帅) 起点VIP2021-06-03完结192.21万字 1.03万总推荐天宝十年,一个后世宅男穿越到了怛罗斯之战的战场上。他从战场...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