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秦工程兵 (远征士兵)


  另一面当然不会再有把沈兵调回咸阳的想法。
  不仅没了这想法还希望沈兵能安心呆在北地替他灭了匈奴,于是下了两道命令:
  一是封沈兵为北地大将军,统领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这十万大军自然是嬴政给北地的增援。
  另一道命令就是修筑从咸阳直抵九原的直道。
  这样一来大秦后续援军及物资就可以源源不断且快速抵达北地支持沈兵抗击匈奴……如此一来,看你匈奴还能翻到天上来灭秦?
  这还只是嬴政此时的想法。
  众所周知,史上嬴政是让蒙恬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之后在意识到匈奴很难被彻底击溃乃至消灭的时候,就让蒙恬在北地连接秦、燕、赵长城使匈奴无法南下。
  赵高听到嬴政这些命令后,那是几分欢喜几分愁。
  欢喜的是:
  嬴政总算是打消了将沈兵和扶苏调回咸阳的想法,且由此看来,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将他们调回。
  愁的是:
  嬴政这一系列举措只怕又要加速北地的发展让其更强大了。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有道是有得必有失,想要将扶苏留在北地就必须找些借口,而找借口就只能让其坐大……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用想当然还是这么做更好。
  沈兵在收到嬴政这些命令后,也是几分欢喜几分愁。
  首先最大、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那十万援兵。
  而且这十万援兵还是由杨端和带领的河内兵,那可是一路从咸阳打到楚国的老兵啊!
  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能得到一支百战精兵更让人兴奋的呢?
  沈兵的北地正缺部队,不想嬴政就派兵来了。
  其次就是嬴政所说的那从咸阳直抵九原的直道。
  沈兵正愁九原交通不便要修路开道呢,嬴政就来了个“直道计划”。
  这直道是从九原跨过黄河直接往南直抵咸阳,全长700多公里,最宽处有61米,最窄处也有12米。
  它除了军事价值外还有巨大商业价值,九原及云中郡生产出来的东西可以通过此道直达秦国最富有的地方……咸阳。
  虽然此时的咸阳还不能算是最富有的地方,但它很快就是了。
  因为秦一统天下后还执行了一个政策,他把天下所有的富人全都迁到咸阳。
  嬴政是这么想的:
  大凡造反叛乱的人都是有钱人,因为有钱才有资金买装备、买粮食才能组织起军队。
  于是,若把天下有钱人都集中在咸阳,手里只有几个铜板的百姓岂不是想造反都做不到了?
  另一个相关的政策,就是把除了秦军之外的民间兵器甚至金属都收缴了。
  因为他觉得如果百姓手里没有金属就无法制兵器,没有兵器也同样无法造反。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些显然是不现实的。
  即便这样秦末农民起义依旧是烽烟四起到处都是,由此可知古人的想法有时十分简单和直接。
  如果有一天,咸阳成为天下富人的集聚地,而北地却又是个高度自治的工业地区,还有一条70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那么北地又会怎样?
  那是不是想要什么资源想要卖出什么商品都是易如反掌?
  再加上九原又离边境及西域近,那妥妥的就是“进出口公司”。
  然而沈兵依旧眉头深锁。
  扶苏甚至觉得有些不习惯,因为他不明白嬴政为什么会突然对北地这么大方重视了,一下就增兵十万而且派的还是杨端和的河内兵。
  沈兵明白是因为什么。
  就是因为那句“亡秦者胡也”。
  这显然是句谎言,因为沈兵知道亡秦的不是匈奴。
  这只是那些方士为嬴政寻了一个借口而已……中原各国逐一被灭,现在能成为秦国对手的就只有北方的匈奴了。
  所以若要找一个能“亡秦”的对手吓吓嬴政,不就只能是匈奴么?
  沈兵担心的是,嬴政这是要命北地军去灭了匈奴……
  当年蒙恬做这事的时候手里可是有三十万秦军。
  怎么到自己手里就只有十万秦军再加上两万左右的北地军了?
  十二万军队,北上到草原地区与二、三十万匈奴骑军作战,这怕是要疯了吧?
  这到底是去剿灭匈奴呢还是去送死的?
  另一方面,此时杨端和的河内军正在邯郸,由邯郸到九原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到时大军就要北上。
  也就是留给北地的准备时间可能只有一个月。


第三百五十一章 左右为难
  沈兵两侧分立两排将领。
  左边是魏呴领着的步卒,右边是王贲领的骑军。
  沈兵将嬴政的命令一说,下面便鸦雀无声了。
  如果说在此之前,大梁军和神武军因为对匈奴不了解于是信心十足的话,此时打过几场仗就越发显得谨慎,尽管这几场仗都是胜仗而且还是大胜。
  这其实是新兵与老兵的区别。
  新兵是“外行看热闹”,打了几场胜仗后就不知道自己在哪了,于是想当然的就以为匈奴算得了什么?九原一战只万余北地军就能大破数万匈奴连其单于都被斩于马下……这打单于的儿子又有什么好难的?
  再加上还有杨端和的十万精兵,那对阵数十万匈奴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像王贲及魏呴这样的内行却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魏呴是因为老沉稳重,思想上更能客观分析敌我利弊。
  而王贲则是因神武军一直在追求与匈奴同样的骑射本领,于是越学越觉得匈奴不简单。
  沉默了好一会儿,沈兵才问了声:
  “你等有何想法?
  剺站了出来,说道:
  “将军,皇上只下令我等北上,可北上进军何处?”
  “匈奴居无定所,不若中原有若干城池无法移动。”
  “他若是得知我军北进而退走,我等又去何方找寻?”
  剺深知游牧民族的习性,所以寥寥数语就说到重点。
  匈奴那所谓的什么单于庭,说到底也就是搭起几个帐蓬,顶多就是在周围圈起几道木栅栏以防有敌骑偷袭。
  别说秦军进攻时他们会转移了,就算秦军不进攻他们也会经常迁徒……这片地区的草吃得差不多了,他们得换一片区域放牧,否则这么多的牛、羊、马吃什么去?
  另外还有气候冷暖的问题,以及战略重心的问题等,甚至一个心情不好就换个地方也可能。
  有时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在什么地方,秦军又如何能知道?
  如果连敌人在哪都不知道,又谈何“剿灭”?
  王贲紧接着说道:
  “据闻阴山以北地域开阔皆是草原及沙漠适合匈奴骑军作战。”
  “我军若是深入匈奴腹地作战,只怕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王贲说的也没错。
  沈兵之所以能在北地屡战屡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九原及云中两郡城池的依托。
  比如九原之战沈兵就用五千新兵守云中郡并以云中郡为补给基地。
  否则,如果让神武军及大梁军也像匈奴一样在草原扎营……只怕不出几日就会被匈奴给偷袭得不成样子了。
  魏呴则说道:
  “我军对匈奴地形不熟,到时只怕连补给都无法寻到我军主力,又如何能战而胜之?”
  这当然也是个问题。
  如果是在中原,两支部队互相寻找还是比较容易的,一封信过去告知对方在某城以北多少多少里,差不多就知道在哪了。
  但是在一望无垠的草原和沙漠,又不像现代可以定位或是东经、北纬多少多少度,如何能确定友军在哪个方位?
  不知友军在哪个方位后续如何补给如何增援?
  所以嬴政那是完全搞不清状况,只是一拍脑袋听信了那什么“亡秦者胡也”,就不分青红皂白的下令北击匈奴。
  这一仗根本没法打,就算像史上的蒙恬一样有三十万军队也是如此……三十万军队丢到北面200万平方公里的蒙古高原里就是苍海一粟。
  最终蒙恬还不是北上瞎折腾一阵然后就回来修长城么?
  要不……
  沈兵心下暗想,北地军也像蒙恬一般,出去转上一圈就说已将匈奴驱逐,然后回来修长城?
  这倒是一个选项。
  只要不离开九原太远,以九原为补给基地往外行军三、五日,保证补给线的安全还不是很困难。
  但沈兵想了想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
  这做法似乎很安全也很容易,甚至还可以平白多一场胜仗另外还可以控制更多的兵力及劳工……修筑长城当然需要劳工,修好的长城需要兵士驻守当然会有更多兵力。
  问题就在于……
  此时的秦国又修驰道又修直道,同时还修长城,另外嬴政再修个什么阿房宫……所有的这些都不是小工程。
  驰道和直道可以说是必须的。
  驰道是郡县制的基础,没有它郡县制就无法实施。
  直道是边疆军力及物资的保障,没有它就很难对抗匈奴。
  长城……
  长城也是必须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一道界限,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发挥出作用。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