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采取措施让他继续积累实力,等李世民不在了,李承干是肯定压不住他的。
“夏国公的爵位既是对他功绩的表彰,也是一种警示,同时也是一种补偿和安抚。”
“没有人知道他手中还掌握着多少神奇的东西,大唐需要这些东西来争霸天下,所以圣人也不想把他们的关系搞的太僵硬。”
“所以我不能劝也不会去劝,他退隐幕后对大唐对他自己对我们所有人都是最好的结果。”
长孙冲听的瞠目结舌,他知道岳山很厉害,却不知道居然厉害到这种程度。
而且其中还有许多超出他理解的东西,随手写张纸条居然就能当钱花。那些商人是傻子吗?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皇帝会选在这个时候封岳山为夏国公,也明白自家父亲没有劝阻。
这种事情没法劝,真劝了反而是害岳山,也是给天下埋隐患。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从震撼中恢复过来,道:“原来如此,我懂了。不过岳候能想清楚其中的道理主动退隐吗?”
“他能不能想到都没关系,会有人提醒他的,就看他愿不愿意。”
……
岳山愿意吗?
他除了苦笑还是苦笑,这种情况就相当于前世‘家长自愿去学校帮忙干活’‘工人自愿放弃社保’一样,是没有选择下的‘自愿’。
一开始他确实没有看透李世民的想法,还上奏折要求换个封号,还好有马周提醒。
不,应该说李世民把一切都算计好了,不管他能不能看透,马周都会过来提醒。
“谢宾王提醒,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哎。”马周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都没说,只发出了一声叹息。
来提醒岳山的不只是马周,没多久宁纯、田学臣都过来拜访,不过他们没直接说,只是暗示了一番。
然后王绩也派人送了一封信过来,上面只有一个字,退。
真正让岳山感到意外的是,渊盖苏文居然也写了一封信给他,上面只有一句词: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这句话来自于楚辞·渔夫,借屈原和渔夫的对答来表达屈原的性情高洁。
表面看起来就是说大圣大贤之人都不会死板的看待事物,所以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然而回顾全篇在结合当前的形势,可以看成是一种示警:皇帝忌惮你了,赶紧想办法吧。
可以说这封信一旦流露出去,对渊盖苏文这个降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引起李世民的猜忌,可他还是冒险写了。
岳山也不得不感慨,世事无常啊。
当初他写《华夏文明》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民族融合,夸赞渊盖苏文是想提醒李世民要注意提防此人。
没想到阴差阳错居然让他产生了误会,以至于把自己当成了他的知己,甚至不惜冒险给自己发出警示。
当然也不排除他想在大唐找个靠山,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情岳山都愿意领。
既然知道了李世民的打算,岳山自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而且他对当官什么的真的没兴趣,搞发明创造,把前世学到的东西写下来,加快华夏文明的发展推进社会进步才是他最想做的。
反正现在他身份地位都足够高了,也不缺钱,没必要跳进政坛这个泥坑里操劳。
所以他给李世民写了两封奏折,一封是继续请求更换封号;另一封是以志不在当官,想潜心研究学问教书育人为理由请辞。
当天李世民就把两封奏折都打了回来,不准。
岳山知道三次三让的梗,接下来两天每天都把两封奏折重新上一遍。
果不其然,第三天的时候李世民非常惋惜的同意了他的请辞,但夏国公爵位是朝廷对他功绩的封赏,不会收回,让他安心收着。
岳山这才感激涕零的接受了夏国公的爵位。
朝中聪明的人对这个结果毫不意外,后知后觉的人也终于猜透了是怎么回事儿。还有一部分反应迟钝的人依然不知不觉,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不过不管猜没猜透,岳山都辞官不做了,其他人也不好在咬着夏国公这件事情不放。
关于岳山的小风波就此过去。
在辞官接受夏国公爵位的当天,长孙无垢亲自来到了侯……夏国公府。
“是我害了你,我没想到这件事情会这么严重。”
看着懊悔的长孙无垢,岳山无所谓的道:“实不必如此,你知道我对官场向来不感兴趣,现在这样最好。我可以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还能在家里陪着丽质和孩子。”
怕她继续纠结这个事情,他转移话题道:“我也正想问问娘娘呢,盐引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长孙无垢道:“几年前有商行的管事和我说有商人私下用你开具的盐引作为钱币进行交易,非常的方便好用,并建议商行出面发行这样的票据。”
“我了解之后也觉得这种方法不错,免去了大宗交易携带金银不方便之处。皇商行大宗贸易多,最需要这种东西。”
“最初确实想借用商行的名义出具票据,但遭到了大部分的反对。一来这东西太危险,二来民间也不会认可。”
“后来我就想到可以从你手上拿一些盐引进行大宗贸易,只要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不会出问题。当时是我想的太简单了,没有想那么多。”
“哪知道你出具的盐引在民间居然演变成了这个样子,早知如此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原来如此,这样我就放心了。”岳山松了口气,他倒是没生长孙无垢的气,只是怕她不懂被人给忽悠了,现在看来这事儿纯属机缘巧合。
“纸币太危险了,眼下最好别碰,尤其是别以朝廷的名义发行纸币。”
前世宋朝出现过交子,然而很快就崩溃了,明朝出现的银票坑的无数百姓家破人亡。
中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这是个荣誉。然而一点都不值得骄傲,因为它背后是无数条人命。
岳山知道纸币是历史必然的趋势,然而在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在没有培养出足够多的经济人才之前,绝对不能碰。
长孙无垢道:“我知道,已经让人着手收回盐票了。”
岳山连忙道:“别着急,这种事情一旦操之过急恐怕会引起商人的骚乱,最好无声无息的收回来。”
长孙无垢道:“我会叮嘱他们小心行事的。”
……
虽然辞官了,但岳山并没有离开长安去四姓坪居住,以他今日今时的地位牵涉太广了,不是那么好退的,有太多事情需要处理。
再说马上就要过年,朝廷又灭亡了高句丽,这个新年绝对会非常的盛大,他这个夏国公必然要到场的。
要不然就真成李世民容不下他,要拿他开刀了。
今年大唐的新年确实很热闹,数十个藩属国前来朝觐,数量比往年多了一倍,且使节团的规模也大了好几倍。
没办法,摧枯拉朽般的消灭了强大的高句丽,震慑力实在太大了,四夷藩属国无不瑟瑟发抖。
这万国来朝的盛况大大满足了李世民的虚荣心,脸上笑容就没有消失过。
而朝堂上的调动依然在进行着,其中最为人所关注的是枢密使李靖以年迈为由请辞,李世民挽留不住赏赐给他丰厚的财物,并加太子太傅衔。
李靖辞职之后,李世民任命征高之战中劳苦功高的李绩为枢密使,以刘弘基为副枢密使。
其他文武百官也多有调动,不过都没有这个影响大,这里就略过不提。
新年过完之后,岳山终于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四姓坪家中。
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蒸汽机制造厂查看情况。
第726章 就业
回家后的第二天岳山就先去了书院,这才是他传播新思想培育新时代人才的摇篮,近一年没来他很想知道这里变成什么样子了。
事实上他想的太多了,书院除了多了一些新面孔其他没有什么变化。
正所谓数年树木百年树人,虽说树人用不了百年,但也是以十年为跨度的,区区一年不会有太大变化。
非要说变化也确实有,多了许多名宿。
《三家治世》的影响力可谓是与日俱增,新学也正式突破了学派的限制,被天下大多数人所认可。
渭水书院已经不仅仅是一所书院,有了点文化圣地的雏形。无数的名宿学者来这里游学,有一部分则留下成为书院的先生。
而名宿的加入也让书院的声誉更高,底蕴变得更加厚重。
“天下英才无不以入我渭水书院读书为荣。”王绩骄傲的道:“去岁校招堪比科举。”
“不过有件事情我要和你说一下,希望你别怪我。”
“哦,什么事情搞的这么郑重?”岳山不解的道。
“有别的书院的名宿想推荐他们书院的优秀学子进入我们书院学习,我同意了。”王绩道。
岳山眉头一皱,什么推荐他们书院的优秀学子过来学习,说白了不就是走后门吗。
他一直在竭力避免这方面的事情发生,否则渭水书院就变成贵族书院了。王绩也是同意这种办学理念的,现在怎么变卦了?或者说他有别的顾虑?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
-
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 (味道懵懵的) 起点VIP2021-02-04完结263.76字 3085总推荐穿越三国刘虞之子刘和,左边是黑山军,右边是公孙瓒,前面是袁绍后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