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借这次迁徙度了很多豪强的田地,收回大批闲田,削弱了豪门的力量。因为担心日后的命运,豪强们对于兼并土地的热情减退,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大量田地抛售现象,田价持续走低。皇帝下令官府出手,低价收购田地,豪强们被狠狠地薅了一把羊毛。
朝廷手中掌握了闲田多了,自然需要释放人力来耕种。
皇帝下令,将军中三十岁以上的士卒放归家中,授与他们田地,让他们耕作,对于打江山的士卒,当然是要有所优待的,每人授田百亩,皆是上田,所有权归自己所有,与当年在长安解散的赤眉军待遇相当。
皇帝又颁下诏令,赦免逃籍的隐户,号召他们还乡,原本有田者回去继续耕种,无田者由官府组织参加民屯。为了鼓励屯田,朝廷答应凡是屯田六年以上者,所种田地归耕作者所有,之后不需按比例向官府缴纳收成,只需按三十分之一的比例交纳田税即可。
也就是说,只要为官府打工六年,在六年间按一半比例交纳收成,之后这田地就是自己的了。
关西的屯田大都已过了六年,当屯田百姓得知自己将拥有这块田时,顿时欢声雷动,齐声称颂建世皇帝陛下。他们当年都是一无所有的流民,得到皇帝庇佑,给了他们饭吃,让他们活了下来,如今又给他们田地,让他们成为有产者,百姓怎么能不感激呢?
关东的隐户和流民得知这个政策,立即掀起了还乡潮,使关东的屯田又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典农中郎将曹金忙得不可开交,好在大汉屯田这么多年,他手下有成熟的屯田班子,不过是从关西移到关东罢了,这些事他们早已驾轻就熟了。
朝中有大臣看风向,体察皇帝的意思,上奏书提议释放奴婢和囚犯,进一步增加社会上的人力供应。
皇帝看了,放在一边,说道:“不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人一下子涌出太多,搞不好会闹田荒的。大汉奴婢何止千万,都放出来,朕哪有那么多田给他们种?到时他们无以为生,反倒会怨恨朕。让那些豪门大户先养着好了,等朕有田了再说。”
杨音道:“陛下,那些狱中的囚犯,可没有豪门大户养着,他们吃的都是朝廷的粮。”
“你说得对!得让他们种田,朕不养闲人。”皇帝皱了皱眉头,说道:“不过,他们触犯了国家法度,不仅不受罚,反倒要种朕的田,哪有这样的好事儿?这样的话,大家都要去以身试法了!”
他沉吟片刻,说道:“依旧例,把天下囚犯都迁走,向北向西,充实边塞,向南边烟瘴之地,开发南疆,让他们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去屯田,去放牛放羊,越远越好!”
迁长陵令执行得几乎完美,虽然难免有不自量力的豪强与官府对抗,但是皇帝并不是一味仁慈的人,挥动屠刀的时候他一点也不会心软,渔阳便有一户倒霉的豪强大户被灭了族,使得整个幽州豪门震恐。
为了对付远在辽东的刘秀,此时全天下驻军最多的地方就是幽州了,皇帝正要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地治理幽州,使这块边远之地知道朝廷之威,这时还敢闹事的豪强真叫不知死活。
政策执行需要赏罚分明,除去强力手段之外,对于主动与朝廷配合的豪门,皇帝予以大力表彰,汝南周氏因为主动迁徙之事,让皇帝大加赞赏。
周嘉的《周氏请迁长陵书》一夜间传遍天下,成为一篇传世名文。皇帝对于周氏大加赏赐,赐钱赐田,使其豪富不下在汝南之时。周嘉本人以汝南郡孝廉的身分入长安,被皇帝破格使用,直接留在身边为侍郎,因他对郡县豪强之事十分清楚,本人又十分能干,皇帝对他很是器重,之后的朝廷豪强政策常有他的意见在里面。
有一次周嘉侍奉皇帝时,两人闲聊汝南人物,偶然提到了别驾袁昌,一听说姓袁,皇帝顿了一下,问道:“汝南姓袁的?莫非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陛下,袁昌出身淮阳袁氏,三年前才迁来汝南,汝南并没有四世三公的袁氏,不知您说的是哪一姓?”
皇帝这才回过味来,他所说的四世三公的袁氏,其实是三国时候的袁绍袁术的家族,那已是一百多年之后的事了。看来现在汝南袁氏还没发迹。
皇帝忽地问道:“袁昌的家族中可有叫袁安的?”
“袁安?没有。”周嘉摇了摇头,忽然停住了,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有,确实有袁安!袁昌前年新生的幼子,名字就叫做袁安,当年我去送过贺礼的!可袁安只是个孩童啊,陛下,您,您是如何得知的?”
皇帝没有理他,只是若有所思地笑了笑,袁安,汝南袁氏之祖,带领袁氏一飞冲天的关键人物。汝南袁氏,源头原来在这儿。
刘钰心里充满了探究到历史真相的成就感。
第560章 天下归一
一年之后,建世皇帝连下两道诏书。其中一道禁止百姓买卖妻子,百姓有出卖妻子为奴婢,其妻子想归其父母者,从其便,如主人从中阻挠,按律令论处;另一道是针对王莽时期吏民被当作奴婢的,若是当时的事情不符合汉法,则将这些奴婢一律免为平民。
这两道诏书在解放奴婢方面比较克制,只是一个序幕,但是仍然释放出了一大批人力,这些当初卖身为奴者,自然都是彻头彻尾的无产者,官府仍旧依照旧法,组织他们屯田。
这一年,出现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民和奴婢投奔官府,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皇帝会让他们吃上饱饭。对于这些人,由各地官府组织将其就近迁至战乱严重人少田多之处屯田,充实当地人口,发展当地农业生产。
洛阳一直是两汉战场的前沿,人口损失最大,因此成为了最大的迁徙目的地,一年时间,皇帝迁徙了数万百姓充实洛阳,使这个千年故都慢慢地恢复了人气。除洛阳之外,寿春、合肥、黎阳、蓟城等地也涌入大量人口,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又有了人烟,整个国家向着恢复繁荣而努力。
尚书令郑深每天都在忙,大汉处于大战后的元气恢复期,事情太多了,作为一个政策执行机构的最高长官,他总是有没完没了的事情要做。
郑深虽然年龄大了,但是心头的劲儿却很足,他觉得自己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遇到了好的皇帝,才能像现在这样,充分地发挥才能,做着与国有益的事情。达则兼济天下本就是他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是最幸福快乐的事。
想起当年在临晋之时,他差一点就离开了刘钰,投到刘秀的怀抱,郑深有些后怕,人的命啊,也许在转瞬之间就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带来完全不同的人生。
郑深不知道,那个野心勃勃的皇帝也时常慨叹,如果当初不是来到华山,如果当初没有一个跟头摔下山坡,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有时他有一种奇怪的想法,那个魔都里的三十平方米的小窝,如今是谁在住着,会不会是那个老实巴交的放牛娃?
他曾问郑深:“子渊,若是生在太平盛世,不须如此为天下忙碌,不须为衣食奔忙,每个人只需要为自己而活着,你想要做什么?”
“臣,大概是要做学问吧!陛下呢?”
“朕,或许就是个宅男,吃了睡,睡了吃,天天猫在家里。。。玩游戏。”
郑深虽然第一次听说宅男这个词,但是立即懂得了它的含义。他只当皇帝是偶发感慨,心思立即回到了天下大事上。
“陛下,臣还有个疑问。如今天下已有中兴之兆,若能恢复到武昭宣盛世之时,甚至比当时更加强盛,人口越来越多,田地不够耕种,那时该当如何呢?”
皇帝笑了,“子渊,你以为,朕一直打击豪强,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
“是避免土地集中在少数人之手,一步一步平均田地,让天下百姓都有田种?”
“这只是权宜之计,是根据当下的经济形态采取的措施。”皇帝顿了一顿,好像是在思考如何解释得更清楚,“其实朕并不是绝对反对土地兼并,实际上将农田集中耕作效率更高。”
郑深瞪大了眼睛,看着年轻的皇帝,越发觉得看不透他,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还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在他看来,抑制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都要做的事情,否则只富了少数豪强,老百姓没有地种怎么维持生活?
皇帝又道:“凭借现在的耕种方式和土地产出,需要全天下百姓一道辛勤耕作,才能勉强维持温饱。可是子渊,你想没想过,若是以后我们有了更好的农具,可以更高效地耕作,有了亩产更高的粮食作物,人人都吃饱之后,天下尚有余粮。也许大汉只需要一半的人口,种出的粮便能满足全天下人食用,那剩下的那些人做什么?”
“闲了一半人口,要出大乱子的。臣以为更需要打击豪强,平均田地,让人人有田种,有事做。”
“人越来越多,就让他们在人均越来越小的土地上刨食吃?那样太低效了!朕不这么想。”皇帝若有所思,“或许我们可将田交到少数人手里耕作,其余的人去晒盐、开矿、营造房屋、修路、造纸、造玻璃,还要一大批人去货殖,让他们将田主手中的粮米贩到无地人之手,将南方物产贩到北方。”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山贼做皇帝 (超神MVP) 起点VIP2021-06-13完结 20W收藏166.87万字 5.87万总推荐穿到古代做皇帝,原以为,自己积了十八辈子的德,从此三宫...
-
李逵的逆袭之路 (水鬼游魂) 起点VIP2021-06-16完结百丈村的二傻子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对着全村老少爷们大言不惭的说着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