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历史上一次比较严重的黄河改道事件,对于下游农业生产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黄河本来是在固定的河道中流淌,一个大决口,泛出了河道,从此突出了原有河道,随着地势,放飞自我了。
黄河下游因为泥沙堆积,河床不断增高,有的地段河床甚至高于两岸的地面,成为“悬河”,这个时候,对于河道的控制,只能依靠筑堤坝,而万里黄河,堤坝数千里,哪一块筑得不结实,一不小心就决口,那就是大灾。
也许真是天要灭王莽,在新朝灭亡后,史书中记载的大规模天灾数量直线下降,农业生产慢慢进入恢复期。
去年是建世五年,也就是建武五年,又有了一次旱灾,关东比较严重,直接造成建武朝廷缺粮,刘钰趁这个机会,打赢了洛阳之战,全面占据了双雄争霸的主动。
刘钰更充分地认识到,田地是根,粮食是命,长安朝廷的最大优势就是经济上的,也就是农业上的,咱们有粮,刘秀没粮,这个差距是什么战神也扭转不了的。
“屯田皇帝”又把屯田提上新高度,国家第一大事是种田积谷,刘钰几年前便设置典农中郎将,总管全国屯田事务,属官有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等,官署很是庞大。而这个典农中郎将是由皇帝直管的,曹金是直接向皇帝本人汇报工作的。
典农中郎将曹金最近上了一封奏疏,要求在关东治水,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生产。
第442章 治人治水
如今黄河下游多在建武汉疆域之内,前些年决口的魏郡在河内的东北部,建世汉不可能去治黄河。曹金请求治理的是如今在建世汉境内的三个半郡,包括河南郡、颍川郡、南阳郡和半个弘农郡。
河南郡内有伊水、洛水、汜水、汴水、狼汤渠等,颍川郡内有颍水、汝水等,南阳郡内有丹水、汉水、育水等等。因为这些年到处天灾人祸,根本没人管水的事儿,原本能用于交通和灌溉的河流、水渠状况都不太好,不仅影响水运,更影响农业。
去年天旱,曹金在屯田之时深受缺水之害,田耕种了,没有水灌溉,对产量的影响太大了。因为缺水,还导致百姓争水,乡村之间因此大打出手,流血事件不断发生。
屯田官员不仅要关注农田,还要处理这些打架斗殴事件。军屯还好,有军令管理,民屯最是头疼,招募来的流民有许多原来就是土匪,好不容易把他们摁地土地上安稳种田,因为争水,又激发了匪性,动不动大打出手,管理上太难了。
因此曹金提出:治水修渠,迫在眉睫。
皇帝召集大臣商议。出人意料的是,第一个跳出来发言的竟是尚书令郑深。
郑深此时因为位高权重,基本上什么事都是等到最后才表态,第一个表态的场景少之又少。
他说道:“陛下,天下不宁,烽火不息,数十年扰攘,国库空虚。因四方征伐,国库耗尽,徭役繁重。治水之费,动辄万亿,所需之人力,何止十万百万?如今国之大事在东征,并无余力治水,请陛下三思。”
当前的头等大事肯定是东征,虽然刘钰目前占据了主动,但是刘秀依然是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建武汉的体量足够大,可以和建世汉分庭抗礼。为了统一,整个国家要将全部力量使出来,哪有力量再去治水?
刘钰敢免田赋,却不敢免徭役。因为实在是免不了,国家需要人力的地方太多了,每一场战争都需要征发大量的青壮,其中在一线冲锋的还算少数,后勤队伍才叫庞大。
治水这一类的大基建工程,正需要大量人力,那水渠堤坝,都是一锹一锹挖出来,一点一点垒起来的,最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如今打仗的人都缺,哪儿还有人去治水啊,这不是闹吗?
郑深的意见十分明确,治水这事儿现在不能做。
兵部尚书罗由也表态支持郑深,理由也是没有余力。
这两个皇帝信任的重臣接连表态,其余人也纷纷跟风,说是眼下不能治水。
唯一支持治水的是将作大匠宣秉,但是在一众反对声音中显得十分单薄。
将作大匠是十二卿之一,秩两千石,是将作监的长官,将作监是掌管土木营建的官署。
自从皇帝改革官制为三省六部制以来,十二卿职责都向六部转移,将作监的职能日渐削弱,眼下几乎只剩下基建这一块。可是如今国库不足,朝廷的基建项目很少,只新建了一些球场,还是皇帝自己的买卖,球场建设是由少府负责的,没将作监什么事儿。
将作大匠宣秉闲得发慌,正想找些事来发挥一下能量,听说要治水,立即跳出来表示赞成。
“陛下,农为国之本,治水修渠乃万代之功业,又有现时之用处。渠水一通,田地收获何止倍增?这几年,关东战事频频,而粮用不足,须从关中转运,朝廷要从各地收粮,再装船,顺渭水东行,直至大河。奈何崤函之后,大河急转,有三门津之险,水流湍急,壁立千仞,航路断绝,在三门之前,便须卸船,从陆路行走,此地乃是敌我交界之地,敌军时常出没,须得有重兵护卫,靡费甚巨。若大修水渠,使关东之粮能自给自足,则朝廷可免去运粮之劳,护卫之费,百姓可免徭役之苦。此事十分紧要,比之征战亦不遑多让,请陛下思之。”
这个年头,运输工具太落后,造成战争的成本极高,最高就在后勤粮草上。一个前线士兵,需要几个后勤人员来保障其供给。千里运粮,十不存一,运一百斤粮食运去,劳动牲畜、人口,来回路上都要吃粮,实际用于士兵身上的顶多十斤。最经济的运粮方式是水运,船运载量大,消耗小,借助水力,比陆路轻松数倍。顺水行舟,速度比陆路走快十倍不止,就是逆水,也比陆路快上三倍,何况还没有那么多人、牛、马一路消耗粮食。
比及陆路,水路运输太方便太经济了。本来从长安到洛阳,走渭水向东入大河最为便捷,无奈中间有一个难以逾越的天险:三门峡。
传说大禹治水时,三门峡一带有砥柱山挡住了水路,造成洪水肆虐,大禹将砥柱山劈开,形成人、神、鬼三门,河水流过三门,绕砥柱山而下,留下中流砥柱这个成语,也留下了险绝的航道三门峡。
西汉时长安一带人口众多,为了保障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疏通漕运航道,对三门峡的河道进行处理,甚至在两侧的崖壁上开凿栈道,以人力拉纤的方式帮助船只经过,使航道得到了改善,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天下乱了几十年了,三门峡航道状况更差,如今从关中去洛阳,在三门峡之前便要卸船,经陆路转运,耗费巨大,效率低下。刘钰做梦都想让三门峡航道畅通,但是他知道这是个现代都无法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使关东的军队在关东得到补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兴修水利是一个必须的选项。
水利工程虽然是个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却也是个要命的东西,投入太大了。鼎盛时期的隋朝国力强得不像话,粮食多得仓里都装不下,可隋炀帝修了条大运河还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何况建世汉这个百姓刚能吃上饭、还在长年征战的王朝初期政权。
皇帝刘钰眼看着众臣议论,什么也没说,便退朝回宫去了。
皇帝没回建始殿,而是去了广阳殿,在数个巨大的沙盘之间来回行走。
这时牛头来禀报,说大司农寇恂求见。
寇恂自从上谷郡归降之后,便恢复了本名。寇氏本就是上谷豪族,他改投长安时,怕连累家族,暂时更名为荀彧,如今这个担忧已经不存在了,自然也用不着隐姓埋名了。
寇恂一进来,皇帝便笑道:“寇卿方才在朝堂上一言未发,此时前来,必有良言以谏朕。”
寇恂道:“臣见陛下有意治水修渠,故来献计。”
“寇卿有何妙计?”皇帝来了兴致。
寇恂道:“治水修渠虽于农事有大利,然耗费巨大,此时国用不足,不宜轻启。臣观关东诸郡,皆不当于此时治水,唯有一地,则非治不可。”
皇帝很奇怪,不知道是哪个地方水灾严重,让寇恂觉得非治水不可。
寇恂径直走到一个巨大的沙盘旁边,用手一指,说道:“南阳。”
皇帝道:“难道南阳郡之水患比之别郡更猖獗?”
“非也。”
“南阳之农事比别郡更为紧要?”
“非也。”寇恂断然否认,“陛下,南阳治水,非是治水,而是治人。”
皇帝坐了下来,说道:“如何治人,你细说一下。”
“陛下,南阳之地与伊洛及颍川相连,本应为中原之地,因周时属楚地,故独成一郡,归属荆州,未并入中原之列。其地四周高山,中间平坦,气候温和,水网密布,适于耕作,从楚时便已大力开发,经汉一代,愈发殷富,人口为诸郡之冠。其地多豪强,势力复杂,新莽末年,南阳首倡义举,绿林兴起,刘氏举兵响应,至更始立国,手下重臣皆南阳之人,当地豪强皆为皇亲国戚。更始灭亡,其南阳诸臣,大多归了邯郸。建武皇帝靠河北起兵,河北派在邯郸一家独大,为平衡朝堂,建武帝培植亲信,多任用南阳乡党。除刘氏、邓氏、阴氏等皇帝国戚,南阳诸将之亲族,亦是极多。虽说吴汉暴虐,致邓奉起兵反叛,南阳与邯郸背离,但其郡内豪族,与邯郸却血脉相连。如此南阳,陛下可安心否?”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山贼做皇帝 (超神MVP) 起点VIP2021-06-13完结 20W收藏166.87万字 5.87万总推荐穿到古代做皇帝,原以为,自己积了十八辈子的德,从此三宫...
-
李逵的逆袭之路 (水鬼游魂) 起点VIP2021-06-16完结百丈村的二傻子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对着全村老少爷们大言不惭的说着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