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政治问题啊!你继承的是大汉的天下,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那就必须要否定王莽,肯定大汉。王莽的一切都是错误,大汉的一切都是正确,反对王莽就是政治正确。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违背这条原则,否则会动摇自己大汉正统的法理基础。
皇帝道:“子渊,朕懂得,所以只留下你一个。朕只是就事论事,这话也就和你说说,出我口入你耳,无第三人得知。王莽是错了,错得离谱,只有知道他为什么错了,才能吸取教训,不再犯和他同样的错误,所以朕先谈王莽的得失。”
听到皇帝说王莽错了,郑深才算是松了口气,走过来继续正襟危坐,心却一直提着,生怕皇帝又说出什么出格的话。
皇帝道:“王莽为什么能窃位成功,未经什么大的动乱流血便代替了大汉?实在是因为那时的国家已病得不轻,除了皇帝幼弱、外戚主政带来的权力错配这种政治原因之外,最根本的经济原因就是一条:土地兼并。”
郑深理解皇帝的话,有些词虽然没有听过,但是基本明白意思,也深表认同,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土地和人口都集中在豪强大户之手,有许多人失去自己的田地,社会不安定因素大大增加。
皇帝又道:“豪强占据大量土地,仗着特权,少纳甚至不纳赋税,广蓄奴婢,瞒报人口,这些都损了国家的税基。偌大个国家,基本上是仰仗着穷人缴纳赋税来养。富者愈富,贫者益贫。天下百姓皆心怀不满,他们怀念儒生们宣扬的所谓圣人之世。王莽的复古圣王之道合了大家的胃口,得到了普遍的支持,再加上他将自己极力塑造成心底无私的道德之士,合乎人们对于圣人的想像,因此许多人把改变现状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王莽篡汉,相对比较平稳,并没有天下大乱,正是为此。”
“王莽为有大志之人。欲行其所怀抱,势不能不得政权,欲得政权,势不能不代替刘氏。而王莽一旦践位,便立即要实行他的救国之术,他野心勃勃,并不是要败坏江山社稷,他是要证明,他比刘氏做得更好。他要做救世主,救万民于水火。”
郑深坐得笔直,一句话也不说,他觉得自己无法开口,虽然他认可皇帝的话,但是认可的事不一定非要说出来。
说出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尽管地上的印迹会渐渐干掉,但是终究是泼过,有人会记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想起,所以,要想不犯错,还是闭上嘴,不说为好。
皇帝继续演着独角戏,说道:“王莽改制,以天下田为王田,以奴婢为私属,皆不得买卖,将王田按人口平均分配,使人人有田种,限制豪强的奴婢数量,这些哪一条不对?哪一条不是切中要害?”
郑深依旧沉默不语。
“王莽的改制虽然是为救国,却不切实际,无法推行。他的官吏全是豪强大户,他要依靠这些豪强大户去打击豪强大户,可能吗?他要世人皆为道德模范,割自己的肉去饲养别人,让出自己的利益去救穷苦百姓,谁能做得到?子渊,朕说句实话,这世上最指望不上的就是道德二字。”
郑深的后背已经微微见汗,他终于开口说话了:“陛下,若是陛下,当如何去救?”
“朕也曾想过,若朕在当时,是否有法子可以挽救大汉江山?想来想去,很难。”皇帝摇了摇头,说道:“皇帝虽富有天下,却不能与全天下豪强为敌。”
“不过,”皇帝突然坐直了身子,说道:“如今朕却有了机会,朕愿与卿一道,为天下百姓真正做些好事,为大汉再打下万世的基业。”
郑深拜道:“陛下为国为民,心胸宽广无私。臣愿追随陛下,共建太平之世。”
皇帝道:“彼时土地兼并已十分严重,人口不断增长,许多人没有土地,富人占地多而纳税少,穷人占地少而纳税多,国用必然不足。而如今,大乱之后,人口不及当时三分之一,走死逃亡留下大量无主之田,这便让我等有了机会,这个机会是数千万人的死亡换回来的,万万不能错过!”
第252章 万万不可
郑深身子前倾,问道:“陛下想怎么做?这和陛下免税有什么相干?”
“道德指望不上,便以利诱之。”皇帝说道:“大乱之后,官府多有薄册丢失,地契田契多无所存,百姓之地产,无官府文书为证,不能确定权属,若有所争议,无法裁定,朕愿为天下之地确权,如何?”
此时关中确实有大量的无主闲田,都暂时作为公田或皇田处理,或授田予民,或作屯田之用。百姓手中之田,官府既不掌握确切的大小,也不了解确定的权属。
郑深道:“能确定权属,完善薄册,可保护田主之权益,于百姓有利,应该可行。只是。。。若是有人想要隐瞒田亩,以达到少纳赋税之目的,必会反对。除非永远免除租税。。。”
郑深突然瞪大了眼睛,说道:“陛下,陛下莫非是以确权之利诱之,以免税去其疑虑,使百姓皆得实报其地,以夯实国之税基?”
皇帝道:“正是如此,朕之免税,实为征税。朕愿免税五年,不仅与民休息,也为能实测天下之田,为天下之地确权,使四海之地皆在官府造册,之后。。。再酌情恢复赋税。”
刘钰的意思,其实就是度田。
古代王朝的度田十分艰难。
刘秀依靠豪强武装夺得天下,双方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但在统一全国,坐稳皇位之后,刘秀便翻了脸,在全国范围内度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为的是查出豪强们隐瞒的田地和依附他们的人口,增加赋税。
豪强们当然反对。
各地豪强都有私人武装,在当地势力极大,地方官吏不能制。有的听之任之,有的干脆与豪强同流合污,致使度田的水分极大。为了增加上报的田地数量,地方官就对普通百姓下手,人为放大他们的土地数量,以弥补豪强瞒报土地的亏空。一时全国怨声载道,豪强不满,普通百姓也不满。
刘秀得知实情后震怒,以度田不实的罪名杀了十几个郡太守,欲以强力手段推行度田,不料地方豪强竟起兵相抗,刘秀自然派兵镇压,豪强武装等官兵来了就散,官兵去了又聚,如此折腾了许久。法不责众,天下皆如此,刘秀也没有法子,只好与地方豪强妥协。
在这次度田事件中,皇帝与地方豪强狠狠地掰了一次手腕,结果证明,东汉的君权与西汉武帝时已完全没法相比了。皇帝的权力大大地打了折扣,大汉天下已不是皇帝一家之天下,豪强士族已渐成气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君权抗衡。在那之后,地方豪强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愈演愈烈,为东汉末年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度田如此之难,刘钰觉得,要是等到统一之后再全面度田,难免落到和刘秀一样的下场。他想趁早施行,以确权之名,行度田之实,先不征税,淡化度田与税赋的关系,使得此事能更顺利地进行。
郑深沉默良久,方道:“陛下之志,不止在于天下,更在于使天下之民皆有可耕之田,使天下百姓皆无冻馁之忧,陛下之心,可谓圣人之心也。”
皇帝静静地听着,没有插嘴,他知道,郑深这番话只是一个开头,重点还在后面。
“不过,”果然郑深开始了转折,“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
这一个万万不可,好像是在熊熊燃烧的火堆上浇了一桶水,把小皇帝一颗火热的心淋得霎时就凉了。
“陛下初入长安之时,府库尚有余粮,可供大军之资。民间却无隔夜之粮,当年赋税,已大半被更始朝先征了去,陛下即便要征,恐怕也征不上来。当年不征赋税,广收民心,乃是正道。次年丰收,屯田所获极丰,陛下初入长安,豪强争先供献,再加上官山海之利,盐铁专卖,少府之资财,皆有巨万,虽未收田租,勉强也过了去。”
郑深先肯定了皇帝的两年免税,又说道:“陛下,税赋是国家之基,朝廷大小官员,几十万军队都靠田租来吃饭,陛下要度天下之田,为大汉打下万世基业,陛下之志可谓大矣,可是陛下,人总是要吃饭的,陛下不收田租,朝廷由谁来供养?将士们拿什么吃饭?”
“屯田!”皇帝立即接口道:“朕要将屯田向各郡推广。如今天下闲田过半,都将之确权为公田、皇田,以之安置无地流民,作为屯田之用。屯田所得钱粮,官民各半,弥补国之用度。子渊,十一之税,便为王者之政。朕以国家半数之田屯田,收租为半数之半,相当于全国之田交纳两成五的田租,怎么能不够用呢?”
其实屯田这种特殊时期的政策,见效非常快,效果也非常好。汉朝时只是在边郡屯田,为的是免除千里运粮之苦,范围比较小。可三国时的曹魏却是将之作为国策,在全国大范围开展,一直实行了几十年,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曹操开始屯田后,史载“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片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山贼做皇帝 (超神MVP) 起点VIP2021-06-13完结 20W收藏166.87万字 5.87万总推荐穿到古代做皇帝,原以为,自己积了十八辈子的德,从此三宫...
-
李逵的逆袭之路 (水鬼游魂) 起点VIP2021-06-16完结百丈村的二傻子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对着全村老少爷们大言不惭的说着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