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等人的谏言并没有被皇帝采纳,即便他们以死相谏,对于刘钰的决策也没有丝毫影响。
小皇帝依旧没有限制粮价,他派吴原密切关注周边地区的粮食状况,任由粮价从七千五百涨到九千,这时长安百姓的怨恨已经达到了顶点,已经有零星的抢粮事件发生,多亏有赈灾的沙粥让他们吊住了命,否则恐怕整个长安城已陷入动乱之中。
在粮价触碰到一万钱一石大关的时候,突然有大量粮食涌入市场,不知来源的粮食以八千钱一石的价格开始在三辅出售,这个价格比粮商们的价格足足低了两成,从而迅速抢占了市场。粮商们见状,只好也降价至八千开始售粮,但是市场上又迅速出现七千一石的粮价,等到粮商们跟进至七千时,价格又被打到了五千五百钱一石。
虽然这个价格比照顶峰时的粮价几乎是腰斩,但依然是有暴利可图的高价,粮商们生怕日后再没有这样的高价,争先恐后地降价出售,长安的粮价一日三降,半个月内由一万钱降到了三千钱一石。
这时的粮商们心里已经开始忐忑,他们从各地采买的粮食已经陆续开始抵达,正要狠狠地大赚一笔,没想到粮价竟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更让人心慌的是,因为粮价下跌过快,除非是家里等米下锅,百姓们已不会大量采购粮食,而是开始持币观望,等待更低的价格。
等到长安粮价降至两千三百钱一石的时候,粮商们的不安达到了顶点,他们知道,一定有粮食大鳄参与到市场中来了,这是一个实力超级雄厚的玩家,粮商们只有携起手来才有可能与之抗衡。
三辅的大粮商开始互相串连,想要联手把定价权夺回来,各家通过自己渠道从外地采购的粮食都已经到位,为了这一场高价粮盛筵,有的借贷进货,有的早早地预租了粮仓来储存,大家都指着这笔买卖发财,没想到现在粮价竟然一日千里,陷入跌跌不休的状态。
孙家作为最新崛起的关中大商,因为与皇家的交易而获得一种超然地位,商人们将孙家视作一个风向标,孙家的行为对大商们有很大的影响。
这两天,来拜访孙家的大商数不胜数,孙家的门槛几乎被踏破,但是没有一个人见到孙家的当家人—孙老太爷,所有的人都被挡驾,理由只有一个,孙老太爷身子不适,不能见客。
孙老太爷确实有一点不舒服,但绝没有到不能见客的地步,他的不舒服也是这几天的粮价闹得,孙老太爷多少有点上火。不过老人家是经过大世面的人,一辈子见过的大风大浪多了,这点事还远远不能把他压垮。
孙家从外地购进的五万石粮食已经入了仓,执掌长安生意的大儿子来请示,是将粮食立即送进店里售卖,还是再等等,看看粮价的情况再说。
孙老爷子说再等等,他也在等,等孙八达的消息。
最近郑深的弟子都忙得不行,孙八达总是找不着人影,今天他被老爷子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打探出来确切的消息。
入夜时孙八达终于回来了,立即来回报孙老爷子。
“父亲,不出您所料,最近市场上的粮食都是官仓在卖出,皇帝陛下打开了官仓,大量向市场上倾销粮食,导致粮价暴跌。”
“果然,别人谁也没有这么大的手笔,这个并不意外。”孙老太爷说道:“各地同时有大量粮食抛售,除了官府,没有别人能办到。这一点许多人能猜到,我想知道的是陛下的下一步行动,官仓中还有多少存粮?陛下是否还要继续倾售,将粮价打得更低。”
“这个郑白也不知道,但是他说郑尚书昨日曾和他闲聊,说现在的粮价还是太高了。郑白问一石要多少钱才合适,郑尚书说,太平年景一石粮顶多一百钱,如今连年灾荒,战乱频仍,粮食是要比平时贵了许多,那也不能超过平年五倍之价吧!”
孙老爷子沉吟半晌,问道:“咱们的粮价是多少?”
孙八达道:“咱们家的粮多是从北地而来,还有一些河西和南阳之粮,价格不一,若是平摊一下,加上人吃马喂,路上关卡及打点等费用,大概每石要五百三十钱吧!”
“明日全部入店出售,要以最快的速度卖出去,最好是成批卖给其他商家,宁可这一趟不赚钱,也绝不能压货!”孙老太爷说得斩钉截铁,“咱们也帮着陛下打压一下粮价!”
粮食这种大宗商品,资金占用量大,压货就是压钱,耗损、仓储也是大的支出,快速出手回笼资金很重要,如今眼见皇帝亲自出手,要将粮价压低到五百钱以下,孙家当然不能再硬挺着。
单凭官仓售粮当然不足以全盘操纵粮价,民间的粮食储量加起来大大超过官仓,但是商人们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与官府抗衡,当官府压价时,必然有商家跟风降价,这是一种连锁效应,使得官府可以一个较少的量来翘动这个大市场的价格。
孙家的买卖要靠着皇帝,怎么可能和官府对着干呢?不仅不能对着干,还要配合小皇帝完成这次挖坑埋粮商的大行动。
第200章 如何处置
当其他的商人还在观望时,孙家已率先开始甩卖,与官府一起,将粮价迅速打到一石一千钱,这个时候,各粮商都彻底慌了神,谁也不敢再等,都争抢着出货,生怕卖晚了砸在手里。
在这种粮商相互踩踏的形势下,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的粮价一泄千里,粮店里堆着大量的粮食,伙计们大声吆喝着甩卖,粮价击破了五百钱大关,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到了这个时候,粮商们欲哭无泪,市面粮价已经击穿了他们的成本线,再卖就是亏钱,更可怕的是,在左冯翊屯田的抚民营传出消息,去年秋收后种植的宿麦已经进入收获期,看样子是一个丰收年,可收麦百万石以上。
弘农郡屯田的情况虽然还没传过来,想必也差不到哪儿去,等到新收的麦上市,粮价势必进一步下跌。
愁云惨雾罩在粮商的头顶,他们为了这一次粮价放开,几乎把全部身家押了上去,如今只留下大量的存粮压在仓中,有的还赶在高价时卖了些粮,有的货到得稍微晚了些,到了就是赔本出售。
这一天京兆尹衙门前出现了奇怪的情景,上百人跪在衙门口,请求官府控制粮价,不能任由粮价暴跌。
这些人都是京师的粮商,聚在一起为粮商的权益发声呼吁。
联系到不久之前的百姓请愿,请求官府控制粮价,现在这一幕真让人哭笑不得。
英明神武仁德无比的大汉建世皇帝陛下发了一道诏书,诏书中对于粮商的现状寄予了无限同情,陛下表示绝不能坐视粮商赔钱甚至破产,为了表示大汉皇帝陛下的仁慈,陛下特批了资金用于购买粮食,回补官仓。粮商可将粮运至各地官仓,价格为每石二百二十钱,有多少收多少。
旨意一下,粮商们大哗,他们的成本都在五六百钱之间,以二百二十钱卖给官府,那要赔掉一大半!这是收购还是抢劫?
有的人表示坚决不卖,更多的人却默默地走开,清点库存去了。
虽然收购官价低了点,但因为粮价放开,粮商们都拼了命地去外地收购粮食,短时间内大量的粮食进入三辅,眼下三辅的粮食已是供大于求。除了官府,没人有如此大手笔的收购。
若是放着零售,每天负担的仓储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也不知道要卖到什么时候,若是运出关中再出售,又要加上大笔的路费,而且也不确定外地就能卖上高价。等到左冯翊和弘农郡的屯田粮一到,粮价不知道要掉到什么地步,到时想找官府卖粮,人家也不一定肯要。
何况,虽然二百二十钱远低于粮商们的成本线,但是他们在先前也多少卖了些上千钱的高价粮,将几次的价格中和一下,粮商们即便赔本也赔得有限。因此,大多数粮商还是倾向于一次性卖给官府的。
几天之内,长安的官仓都忙了起来,粮商们把私仓的粮食运到了官仓,期间因为重量或者粮食质量问题还各种被压价,原定的二百二十钱一石,要是能合上两百钱一石就得额手称庆。皇帝倒是信守承诺,有多少收多少,不久就把长安各官仓充实了起来。
市面上的粮价稳定在了三百钱一石,这是长安城多年未曾见过的低粮价。
自从王莽当政,旱灾蝗灾不断,天灾人祸连连,粮食就从来没有够吃过,粮价自然也从未便宜过。等到新朝最后几年,粮价一直在每石一万钱以上徘徊,王莽倒台,三辅大乱时,甚至手里有钱都买不到粮食,长安街上到处有饿死的饥民。更始兴起,刘玄入主长安,丝毫不体恤百姓,动辄强抢,商业十分萧条,粮食也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到了后期更始君臣混战,更是争相劫掠百姓,民不聊生。
多少年了啊,关中的百姓苦了十几年,终于盼到了建世小皇帝,终于等来了低价粮!
百姓们都拍手称快,人人脸上带着欣喜,争相称颂皇帝圣明,全忘了两个月前还在偷偷地痛骂放牛小子。如今大家的口气都是这样的:
“我就说陛下有法子,绝不会任由咱们吃不上饭的!”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山贼做皇帝 (超神MVP) 起点VIP2021-06-13完结 20W收藏166.87万字 5.87万总推荐穿到古代做皇帝,原以为,自己积了十八辈子的德,从此三宫...
-
李逵的逆袭之路 (水鬼游魂) 起点VIP2021-06-16完结百丈村的二傻子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对着全村老少爷们大言不惭的说着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