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刘彪将黄兴和钱老虎都杀死,胸口的恶气才算平了下去。正要引兵回城,杨延寿却说道:“刘校尉,陛下命你随我去城外大营巡视,咱们先去江阳营吧!”
  刘钰深知,若是杀了黄兴,江阳营中必定不稳,搞不好会生出乱来,便要杨延寿与刘彪一同过去巡视。
  两个人带着越骑营一千余人,飞马向东南方向驰去。
  走出十余里,忽见前面来了一队人马,大约有数千人,走到近前,正见到江阳校尉在队伍前面。
  杨延寿上前道:“陛下口谕,江阳校尉接旨!”
  江阳校尉滚下马来,拜伏于地,听杨延寿说道:“黄兴谋反被诛,着江阳校尉暂领将军之事,务要安守本营,不得轻动,误负朕望!”
  江阳校尉汗如雨下,心中却觉得庆幸万分。
  他早早接到了将军的命令,知道江阳将军去劫刑场,让他在东都门处接应。江阳校尉是个仔细的人,他左思右想,觉得这事儿十分不对,在长安城里抢劫杀人都要受刑,何况劫法场!
  江阳校尉知道此时已不是从前随便打群架的时候了,黄兴干的是掉脑袋的勾当,自己若是跟着他一味乱来,搞不好要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因此他虽然嘴上答应,但是动作却极为迟缓,很久才挑了数千人从营中出发,边走边派人去前面哨探,半天才走出去二里路。
  几乎是刚离了大营,他便遇到了杨延寿等人。江阳校尉偷瞄着杀气腾腾的刘彪和越骑营,哪里敢说半个不字,当即领了旨,站起身来,带着本营军马回营去了。
  刘彪不以为然地道:“陛下不是一直忧心不能掌控各营吗?现在正是个好机会,为什么要江阳校尉领将军之事?为啥不干脆把江阳营收了?”
  杨延寿道:“这便是陛下的高明之处!若是陛下收回江阳营,其他各营会怎么想?他们一定以为陛下是在收权,要把各营都抓在自己手中。到那时免不人心惶惶,有些人甚至会铤而走险。这些人闹将起来,对朝局十分不利。而要江阳校尉暂领将军职位,各营头领便会知道,陛下不是要清除掉所有的旧人,陛下只是针对黄兴一人而已。”
  刘彪道:“还是你们读书人想得周到,陛下。。。虽然不是读书人,但他想的总是对的。这些事我是想不到的。。。陛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好了!”
  杨延寿道:“谁说陛下不是读书人?陛下的学问深不可测!”.
  “是是,”刘彪说道:“相信陛下,错不了!”
  两个人并马回城,向皇帝陛下复命,皇帝见了刘彪,抬脚就踢了他一个跟头,怒骂道:“不来请旨就敢大开杀戒,上百人你说杀就杀了,你眼里还有朕吗?你的胆子也太大了!杨延寿,现在拟旨,把刘彪的越骑校尉给我撤了!让他去做队率!”
  刘彪伏在地上不敢起身。杨延寿却道:“陛下,刘校尉是手持天子剑,奉旨杀人,若是处置了刘校尉,大臣们会如何说?难道之前的口谕是错的吗?”
  皇帝说刘彪杀人没经过审批,他不是亲自把手续都给人家补上了吗?嘴上骂得狠,心里惦记着,生怕有闪失,现在又来装模作样地处置。这恰恰说明皇帝信任越骑校尉,刘彪是皇帝绝对的心腹。杨延寿看得一清二楚。
  皇帝气得又给了刘彪一脚,“把你厉害的,连朕都没法办你了!不撤也可以,你给我滚得远远的,回郑县去!去找你叔,去畜牧营继续当马头去!”
  刘彪还想争辩,被杨延寿生拉硬拽地扯走了。第二天一早,旨意下来,迁越骑校尉刘彪为抚民营之所属畜牧营校尉,即刻上任。


第164章 见与不见
  刘彪的改任还不算是当天的大事,更大的事是本朝第一宗大案:江阳将军黄兴劫法场案。
  这件案子从法律上来看并没有什么疑义,毕竟黄兴带着数百士兵明目张胆地去劫了刑场,又杀了数名执法的羽林郎,抗拒追捕,硬闯城门,如果不是被刘彪追上,黄兴已回到军营,或者率众逃蹿,或者举兵进长安。
  在以“腹谤”就能杀人的汉朝,黄兴的行为可是确凿无疑的谋反罪。以此来论,就是灭族也不为过,御史中丞就主张将黄兴一家以谋反罪灭族。
  但身为御史大夫的樊崇却说什么也不同意。在他看来,营中人都是兄弟,黄兴为营中兄弟起兵,是一种义气行为,虽然他为了救一个兄弟而杀了更多的兄弟,触犯了营中律条,按照“杀人者死”的规矩,应该处死,但是他已经死了,接受了惩罚,这事儿就算了结了,不能再治其妻小的罪,他的儿子依旧会被视为营中的子弟。
  樊崇的意见代表了老赤眉军将领的意见,在他们看来,营中结伙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为此也经常死人,大家已见怪不怪了,根本用不着大动干戈没完没了,一个死了还不算,还要杀人家的妻小,这简直太过分了。
  还有那些助拳的人,在一众赤眉军将领的眼中,都是够朋友的好汉,不应该再追究其责任,毕竟刘彪已杀了一百多人,若按打群架的理论,黄兴反而是吃了亏的一方。
  你占尽了便宜,还要把被你欺负的人赶尽杀绝,还有天理么?
  可朝中的文官不这么想,名义上身为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却与樊崇背道而驰,铁了心要把这件事办成大案,以震慑后来人。他主张将助拳的人全部按照参与谋反论处,都处死,并让其家属连坐,否则“国法不容”。
  御史大夫却完全不和他论什么“国法”,只说赤眉军营中的规矩,御史中丞还要争辩,樊崇却眼睛一瞪,喝道:“你敢杀他们,老子就杀了你!”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也不知是说给御史中丞听,还是说给高高在上的樊家女婿听的。
  “丞相,你怎么看?”皇帝又来了一句经典台词。
  徐宣是狱吏出身,对于大汉法律不说是精通,至少也是十分熟悉的,但是却一直没有说话,这也是他入长安后的一贯方式,不是皇帝问到头上,基本不怎么主动发表意见。
  他出了列,说道:“禀报陛下,若以谋反论处,黄兴合该灭族,随他作乱者都该弃市。”
  樊崇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明显没想到徐宣竟会胳膊肘往外拐,去为御史中丞说话。
  徐宣自顾自继续说道:“可臣以为黄兴并无谋反之意,他只是一个粗人,心中没什么别的想法,只是念着兄弟情谊,一时冲动,做了错事。陛下明察秋毫、宽宏大量,必能对此事有公正的裁决。”
  皇帝明白了,徐宣与樊崇意见一致,这两个大头领足够代表朝中赤眉系的意见了。
  徐宣自从进长安之后,什么事都看皇帝的意思,从不轻易表态,这次却给出了很明确的意见,更显得不同寻常。
  御史中丞还想争辩,皇帝却不容他开口了。
  刘钰直接定了调,因江阳将军聚众杀人,罪大恶极,应夺其爵,斩首弃市。其他帮凶,皆处笞刑,每人打三十军棍。
  至于他们的家属,都没有连坐。
  皇帝基本就是和了一通稀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是办成谋反案,牵连太大,处罚太重,几十万赤眉军将士不会接受,皇帝必须要顾忌到稳定的大局。
  从刘钰的主观意愿来说,也不想杀得血流成河,他是在营中长大,深知营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但自有一套人人遵守的朴素规矩,所谓约定俗成,往往比法律条文更有约束力。一旦打破这个规矩,用法律去要求,很容易惹出风波,在目前皇帝没有完全掌控军队的条件下,这么做是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而作为一个现代人,对于动辄灭族的刑罚,刘钰当然是接受不了,但这也是千百年来一直行使的法律,要动也不太容易。
  他只能在国法和习俗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让各方都能够接受,表面上看是和稀泥,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权术?
  对于助拳的那些人,必须要惩罚,让大家意识到,在朋友义气上面还有法律,打群架有风险。但改的步子不能太大,不能下死手。只要起到警示作用即可。
  由樊崇说的无责,到皇帝说的责打三十军棍,这就是在表明:现在老大换人了,皇帝说了算,营中的规矩要改一改了。
  有御史中丞为首的朝中文官要求大开杀戒在先,皇帝的折衷比较容易为赤眉军一系大臣们接受。樊崇也觉得陛下是给了他面子,也就不再争执。
  这件事就这么胡弄过去了,营中虽然有一些骚动,但大体平静,一场风波貌似结束了。
  可是过了两天,事情却急转直下。
  左大司马逄安和右大司马谢逯去上林苑打猎归来,听说黄兴被杀,直接回到城外大营,不回长安城了。
  两人甚至召集了营中将领,在一起商议了半日。各将领回营之后,城外大营突然调动,有三个营聚集在逄安和谢逯的大帐周围,四个营向大帐靠拢数里,其余各营按兵不动。
  刘钰对大营之事了如指掌,却一点也不着急,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一个人闷在宫里不出去,也不见大臣,甚至连朝都不上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