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仪也无力去追杀弹压哪些和自己不是一条心,或者还眷恋家人的军中校尉。人各有志,在大义面前,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志向。
陈仪也没办法去指责这些人的不识抬举。毕竟即便这些手下不愿意投靠辽人,也只有回去面对李逵一条道可走。
别想着占山为王这等好事,只要这些哗变的校尉没有去繁峙,他们甭管是死是活,都会因为陈仪的叛变,而算在大宋的叛徒一类人之中。
至于李逵有多狠毒,陈仪早就领教过了。
陈仪不安的跟随者耶律陈家奴去了涿州。辽国皇帝听说宋军将领陈仪投靠之后,立刻在析津府大宴群臣,庆贺大辽的首胜。当然这个胜利对于辽国来说,也来的莫名其妙。
逃跑回去的宁化军校尉,带着人马逃跑到了平型岭之后,李逵接纳了这些人,人数在两千多人。对于李逵来说,宁化军的将校都不可信。因为这些人几乎人人和辽国有过商贸往来。虽说是生意而已,但谁知道他们被辽人掌握了多少把柄?
万一在关键时候,他们叛变了,而李逵又带兵出征了,岂不是要被人抄了后路?
身为河东路宣抚使的李逵,不仅仅要考虑宁化军的问题,还得考虑其他地区的防御。
很快,宁化军主将叛变的消息传遍了北线。
这其中最愤慨的莫过于和陈仪有联姻关系的将领,这些人一个个怒不可遏的将陈家的女子赶回娘家,并第一时间上表皇帝,要手刃叛徒陈仪。
但要说最为担忧的并不是这些将领,毕竟北线七个军,除了宁化军之外,其他几个军的主将都不可能动。
唯独从西夏投靠大宋的仁多保忠有点方。
他能叛变西夏,就能够叛变大宋。如果连大宋的皇帝都不信任他了,那么他只能投靠辽国了。可再换一家,他就会被重用吗?
别想了,投靠辽国要是可行,仁多保忠早就干了。可辽国是草原部落为主的帝国,仁多保忠如今带着族人在河间府繁衍生息。这地方水草丰美,加上又是边疆,人口稀少,非常适合草原部落的生存,而且冬天不冷,几乎不需要转场。
这样的生存环境,别说西夏了,就算是辽国也没有。
加上仁多部落的人口并不多,即便投靠了辽国之后,也非常有可能被其他大部落吞并。这等于说仁多部落没有任何选择,留在大宋是最好的结果。
可他这么想没用,关键是别人信不信的问题。
一旦大宋的皇帝认为仁多部落不可信,河间府这等好地方肯定没指望了。要是继续迁徙,恐怕仁多部落要被赶去青塘,甚至吐蕃边境了。那些地方,怎么和河间府媲美?
心急火燎的仁多保忠当即找来了长子仁多彦,嘱咐道:“你带着信立刻去宁化军找李大人,告诉李大人,我仁多部落全仰仗李大人照拂。一旦李大人需要,我全族上下必将拼尽全力,也在所不惜。”
仁多彦和李逵接触的过程并不好,他被李逵在延安府俘虏过。
按照李逵俘虏敌酋的习惯,先打一顿。
加上李逵还不讲理,这让仁多彦面对李逵产生了很大的抗拒心理。可面对父亲的嘱托,他也不敢任性,不解道:“父亲这是要投效李逵?”
“不投效不行了!”仁多保忠幽怨道:“我仁多部落经不起折腾了,离开大宋,天下没了我仁多部落的安身之地。”
仁多彦只好俯首道:“儿子立刻前去。”
“切记要快,老夫估计朝廷很快会派遣老将前去宁化军整顿,你要是去晚了,会引起人注意。其实李逵这么一弄,表面上看北线岌岌可危,可实际上,北线最强的军队都在李逵手中,他自己不乱,飞廉军、禁卫军将是奠定战场胜败的关键。其他诸军只要固守住了河间和真定这些大城,就没有任何问题。”仁多保忠曾经是西夏朝堂上的重臣,也是才智之辈,这些考量还是不缺的。
仁多彦带着亲卫百人,立刻从河间出发,且不提他。
北宋都城开封府。
垂拱殿上,一片禁声。
皇帝的脸色非常难看,他没想到西夏的战争还没有好消息传来,北线和辽国的交战,还没有大规模交战,就发生了前线大将投递叛变的丑闻。
面对这等棘手的事,皇帝也没辙了。
别说皇帝,就算是章惇也是一筹莫展。
派遣援军去河东路,这是不现实的,大宋的军队能有战斗力,且能动的也就是京营十万人马。可是这支军队,是大宋说也不能动用的军队,这是拱卫京城的最后底牌,除非辽国打到了黄河边上,不然京营的兵马不能动一兵一卒。
“报!北线军情!”
能够直接被接引入皇城,显然是大宋最为紧要的军情。
章惇眉头越来越深,沉声道:“传!”
“臣花荣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
花荣将贴身存放的紧急军情递给了宦官,查验火漆之后,小黄门递给了郝随。郝随拆开军情文折,检查没有机关和毒之后,递给了皇帝。
皇帝赵煦原本惨白惨白的脸色,更白了。抬头问花荣:“宁化军到底怎么了?为何李卿所说辽国有可能发动国战?”
“启禀陛下,李大人初到河东路,就发现宁化军和辽国南京道贸易繁忙,私下多有媾合,不放心宁化军众军将。这才不得已用了计将宁化军中最为可疑的将校令其攻打涿州,没想到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将校溃逃回本部,主帅陈仪带着将校士卒近三千人投靠了辽国。”
赵煦闻听,加上李逵的奏折,觉得大有蹊跷,随即问道:“花荣,你说的和李卿奏折上的到底有何联系?”
花荣愣住了,他哪里有资格看奏折?
他不过是个送奏折的工具人啊!
没办法,花荣俯下头无奈道:“陛下,臣不敢。”
赵煦这才发现问错了人,只好将奏折递给郝随后道:“给章相和李卿传阅。”
章惇和李清臣非常好奇,到底李逵给皇帝的奏折里写了什么,让皇帝如此失措。可是当他们看了李逵的奏折之后,顿时哑口无言起来。
耶律洪基可能亲征,北线将领之中有任何可能被辽国胁迫的人都要剔除。
这都要打仗了,你却要来一手临阵换帅,这不是儿戏吗?
而李逵试探陈仪的办法也很简单,让他去攻城。
奏章传到了曾布的手里,他看后,不作评价,反而看着李清臣的背影出神。边军,尤其是河东路和河北两路的边军,都不被朝堂可信。置将法之后,很多将领在军队之中的任期都很短,却有些将领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见动弹。
这话要是问了出来,就像是往茅坑里人石头,会引起公愤。
但要说一点问题都没有,怎么可能?
章惇作为宰相,率先开口,但他不是对皇帝建议,而是询问花荣:“李逵还没有其他的打算吗?”
“这个,有倒是有,可是末将离开了河东路之后,就马不停蹄的赶来京城。军中之事,如今的也不是太清楚。不过李大人曾经说过,想要让辽国改变攻打我大宋的决心,需要一场大战,而且要速胜。”
花荣也不过是将李逵的嘱咐说辞给说了出来。面圣的机会虽难得,可说错话的结果很严重。而李逵能信任,还有点见识的属下之中,也就是花荣了。
其他人,要么就不是办事的料,要么就不可信。
章惇问:“打哪里?”
“涿州,李大人告诉末将,如果陛下问原由就说涿州是聊过南京道的门户,如果能打下涿州,战火就不会烧入大宋境内,双方将在燕山一带厮杀,这是对大宋最为有利的局面。”
花荣谨慎道。
章惇思量了之后,也有了底。随后考量起来,谁适合派遣到河东路北线,成为李逵的副手。
李清臣问:“就飞廉军和禁卫军,能打下涿州吗?”
指望其他几个军是没希望的,也只有飞廉军和禁卫军才能给朝堂上的君臣带来惊喜。
但这话花荣怎么敢保证?只好装不知:“枢相,末将不知。”
“你且退下。”赵煦也看出来了,指望花荣能给他解惑是没希望了。等到花荣退下之后,皇帝赵煦忐忑的等待章惇的反应。
当初章惇力排众议让章楶担任收复河套的主帅,其实朝堂上还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原因是李逵似乎比章楶更合适。
会不会李逵不满,而故意甩锅?
还是真的如李逵猜测的那样,情况已经非常不妙了。而赵煦想的只有一个问题,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御驾亲征了,他是否也要跟着一起去?
要是心里不怕,赵煦当然想要硬气一把,可是万一被俘虏了呢?
大宋皇帝自从太宗之后,都认为在军略方面自己是给废物。御驾亲征是绝对不可能的,后来的皇帝再强能强过太宗皇帝?
可太宗皇帝还不是被辽人打了一脑袋包,灰溜溜地逃了回来。
然后这辈子都不再提起北伐的事。
一个边军主帅,还是军一级的主帅,其实对大宋来说并不太重要。没了,就没了。可章惇却不放心李逵起来,这家伙以前打仗都是有人在后面拉着缰绳,即便这样,也差点成了脱缰的野马,跑到不知道哪里去。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朝小公爷 [校对全本] (贪狼独坐) 起点VIP2020-11-13完结 5W收藏223.64万字 14.75万总推荐好容易白板熬到高级神装的大号,就这么没了被丢到明朝...
-
大国战隼 [校对全本] (步枪) 起点中文vip2020-10-23完结 10W收藏232.39万字 73.49万总推荐“我一脚油门就能到关岛你信不!”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