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云怨道:“你们父子,没事也别逼孩子们太紧了。李逵和李云多老实的孩子,家里的活抢着干,从来没有埋怨过。你们倒好,天天逼着人家读书,就算是聪明们也读傻了。”
“姨娘,要不您劝劝父亲吧?”苏过犹豫道,李逵的学业似乎成了苏门眼前最大的难题。
王朝云懈气道:“你爹也是个不听劝的主,说多了恼人,说轻了根本就不在乎。”
苏过无奈,只能转移话题道:“父亲怎么就想到去州衙?”
“听来的公人挺着急的,似乎出了乱子。”
苏过仰着脑袋细想了一阵,才发现自己家的老爹似乎有半年多没去州衙办公了,太神奇了。可在大宋是常态,欧阳修被贬滁州的时候,也不住在州衙,更没有住在滁州城内,而是住在城外的山里,还修了一个亭子,写了一篇文章叫《醉翁亭记》。大宋这样的官员很多,苏轼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苏轼是正儿八经的龙图阁直学士,颖州知州。可是苏轼自从上任颖州自后,将所有的政务都一股脑的丢给了通判徐让,而他去做自己擅长的事了。
颖州位于运河和淮河交汇之处,由于运河淤塞,近些年来多有水患发生。苏轼瞅准了机会,上书朝廷要疏浚河道,治理水患。
为什么说他擅长治理水患呢?
一来,水患治理是大宋所有官员的必修课,就连太监们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大宋有一套完整的治理灾害的应对措施,苏轼自然也有过系统的学习。其次就是,他之前在杭州已经成功治理过西湖,对疏通河道,非常有心得。
其实,苏轼不擅长政务工作,但并不代表他没有为百姓做事的心思。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也是苏轼的夙愿。
可谁让他只会这一招呢?
就连苏轼的儿子苏过也觉得父亲做的挺过分的,哪有官员主政一方,然后将所有的政务丢一旁,自己出城找个地方躲清净的道理?
连他都不记得父亲有多久没有去州衙办公了,苏轼恐怕更糊涂。
颖州州衙。
推官徐让打开州府中门,迎接苏轼的到来。大宋很多州府的一把手,也就是知州、知府的身份都很高,比如说苏轼,他是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的高官。虽说是加官,没有具体的职务。本质上还是颖州知州。但是官场就高不就低的规矩,让他成为了颖州地面上一言九鼎的超级官僚。
至于推官徐让呢?从六。
沂州知州章惇基本上也是这样的情况。
金鱼袋,紫袍,这也是大宋最高级的官员才有的排场。徐让连大红袍子都没有混上的小官,只能捏着鼻子听苏轼指挥。
更让他糟心的是,明明自己把知州所有的工作都做了,但功劳是苏轼的,苦劳是自己,错了板子也要落在自己身上。谁让他不过是个从六品的小官呢?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苏轼和徐让,不仅仅是一级的差距,而是五六级。
自从苏轼上任以来,徐让一直被压的死死的。
任劳任怨,从来不抱怨工作的辛劳。
可是这一次,事发突然,他发现自己有点兜不住。也不知道该不该说,瞒着又怕自己担干系,只好派人将苏轼请过来了:“学士,下官无能让学士受累了,只是治下有一桩麻烦事,需要学士定夺。”
说完,让书办将卷宗,账本等送到苏轼的案头,低声下气道:“学士,出事了!”
“要民变?”
苏轼听完,勃然变色,这么多案宗,难道是他修大堤动用民力太多,导致百姓怨怼,开始对他,对朝廷不满起来?
要是百姓过不下去了,要造反,能力出众者可以将百姓的怨气在短时间内就消解,但能力着急的官员就不好过了。
弄不好,会成为朝廷平息民怨的替罪羊。
苏轼已经做过一次替罪羊,再也不想干了。
徐让也被苏轼的反应镇住了,随后苦笑道:“学士误会了,不是民变,是义仓出事了。”
“义仓有什么问题?”苏轼这才把提着的心放在了肚子里,心说:吓死本官了。尤其是对徐让说话说一半的举动非常讨厌,嫌弃道:“宝叔,把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别总说一半。”
徐让道:“学士,下官也是无奈之举,自从学士来颖州之后,体察民情,治理水患,为国操劳夙夜不敢懈怠。真要是些许小事,下官也不敢叨扰学士的大事。只是前些日子,春雨连绵,响水河河水暴涨,冲毁了一处义仓。损失大小粮垛二十余个,粮一万五千多石。”
“这么多?”苏轼也开始头痛起来,疏浚河道清理淤泥,就需要大量的徭役,不给钱,但食物总该安排一些。
颖州虽说也是产粮地,但一下子损失这么多的粮食,岂不是会影响下半年入冬之后的疏浚工程,可是没有粮食,总不能上书朝廷要求别的地方调集吧?
徐让凑近道:“损失粮食也就罢了,可是下官担心我颖州的义仓亏空严重,甚至仓内粮食,是虚数字。水灾之后,下官第一时就去了案发地,发现粮食都是陈米,且多有腐败,不是水泡的迹象。用盘查损失查封了账本和控制了管仓差役,就立刻向学士禀报。”
苏轼愣住了,这事他似乎不太擅长啊!
没办法,只能让高俅抱着账本等上了马车,唉声叹气的回到了家中。
看到儿子在等他,立刻招呼儿子苏过到跟前问:“过儿,你最近可是在货栈帮忙?”
苏轼不喜欢经商,但对儿子帮忙的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也是听说儿子在帮忙记账,也不知道水平如何,指着一大堆的账本对苏过道:“为父有一道题目考考你。”
第136章 死局
苏过瞄了一眼账本,和高俅确认过了眼神,顿时心知肚明。
可他能说啥?
自己在李逵的货栈里帮忙记账,也就是充数而已,真不当大用。看着堆积起来一大摞的账本,脑子隐隐作痛。
对于查账,苏轼一点兴趣都没有。
一开始,他见儿子愁眉苦脸的样子,还有心帮忙。可是目光落在了账本之上,又头痛起来。账房记录好的账本,本就是让人查的,想要从中找到问题,真不容易。
听着算盘噼里啪啦的声音,苏轼发现自己有点倦意。
小心翼翼的离开了书房,在回廊下暗暗埋怨徐让,为什么不查明了之后禀告自己?
非要出问题了,就让他定夺。让他萌生中被陷害了的感觉。
想一想,都觉得脑壳疼。
“哎——”
苏过打了一夜的算盘,也查了一夜的账目,毫无头绪。
苏轼大清早就起来,想要看儿子有没有找到结果。随后却发现,儿子正对着账本怔怔发呆,苏轼咳嗽一声,走进了书房之后。
苏过这才警醒过来,抬头对苏轼道:“父亲,孩儿让父亲失望了。”
“算了,这不是你的长处。”苏轼要是章惇那样的性格,早就骂上去了,章惇是见不得儿子是个无能之辈的心高气傲之人。但苏轼心态一直很好,好到,他这时候已经开始安慰儿子,并且还偷偷安慰了自己一把。
辛亏不是民变。
真要是民变,他更抓瞎。
别看苏轼曾经写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类豪放到让人欣然神往的诗词。可真要让他平叛民乱,恐怕一点办法都没有。很可能最后他只能表决心上奏朝廷,人在城在,城亡人亡,仅此而已。
好在苏轼运气不差,没遇到让他无所适从的大难。
仅仅是一个义仓出现问题而已,就算是查不出来……
苏轼捋着胡须惆怅不已,要是真的没办法找出问题,岂不是说明自己是个糊涂官?
下定决心,苏轼决定鼓励一下儿子苏过:“过儿,再耗费些精力,你我父子荣辱就在此间。”
把一生荣辱都赌了上去,苏过顿时压力倍增,可是查账是技术活,他一个毫无经验的生手,怎么可能在账房先生做出来的账本中找出纰漏?
苏过苦着脸无奈道:“父亲,非是孩儿不肯出力,只是这事……唉,对了,李逵或许有办法。他能经营货栈,说不定对账目有多研习。”
在此之前,苏轼听说李逵会查账,肯定恼了,此乃雕虫小技,不足以称道。读书人,自然要以诗文为主业,研究查账技巧,岂不是舍本逐末?
可如今的苏轼也不顾上这些了,急匆匆的起身去找李逵。
苏过忙拉住苏轼道:“父亲,他们不在家里,要去码头找。不如让高俅去把人寻来,再做打算。真要是办不成,也只能将此时掩盖下去了。”
义仓出现问题,这是动摇地区保障的最大不安定因素,苏轼是想要做好官的王命之臣,怎么可能就此算了?
把希望从儿子身上落到了李逵身上之后,自信再一次回来了,就见苏轼挑眉道:“莫说丧气话,此事不查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李逵被高俅急匆匆的从码头找来,当苏轼父子将一大堆账目推到了他的面前之后,顿时愣住了。他一路上还在背书呢?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朝小公爷 [校对全本] (贪狼独坐) 起点VIP2020-11-13完结 5W收藏223.64万字 14.75万总推荐好容易白板熬到高级神装的大号,就这么没了被丢到明朝...
-
大国战隼 [校对全本] (步枪) 起点中文vip2020-10-23完结 10W收藏232.39万字 73.49万总推荐“我一脚油门就能到关岛你信不!”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