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宋有种 (大罗罗)


  训完了儿子,完颜宗翰也觉得不能逼赵桓太急,免得赵桓狗急跳墙——宗翰现在可不是老虎,而是只病猫,赵桓这只守家之犬急眼了,照样能咬死他!
  “得派个人去和赵桓分说一番,好叫他知道咱并无南侵之意,只是借道回京东。”完颜宗翰想了想,又问,“军中有谁可以为使?”
  完颜斜保想了想,道:“之前和耶律延禧一起被捉的萧仲恭正在军中,他精通汉话,对南朝人物也比较熟悉,可以让他走一趟江南,让他去和赵桓好好说说。”
  “好!”完颜宗翰点点头,“这人是个君子,之追随耶律延禧直到最后,想必也会为咱们尽心尽力的。”
  ......
  在北方打得连黄河都扒了,开封府都要变成开封岛了的时候,大宋南京应天府却是一片太平繁华的景象。
  作为太平繁荣的标志,在大宋靖康二年的二月和三月间,南京应天府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科举大比!
  虽然赵桓这个金陵天子统治的地盘现在只剩下两淮路、两江路、两浙路、两广路、福建路、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的鄂岳二州,但这并不妨碍金陵朝廷将靖康二年科举办成一场空前盛世。
  首先,根据赵桓的指示,这场科举大比的取士数量会超过1000人——这还是不包括特奏名的正牌文武进士的所取之数。
  其次,在宇文虚中和秦桧的安排下,参加这场金陵大比的举子人数也是有科举以来最多的——金陵天子的地盘虽然只剩下十路二州,但是可以通过增加各地发解名额的办法来增加入京举子的数量。
  第三,这次科举大比特别突出了文武并重!不仅要大量取文士,而且还要大量取武士。而且文武两科举子在通过礼部试和兵部试后,还要一起参加殿试,由金陵天子赵桓亲自出题考策试——不管文士、武士,都要在一处大殿内外(里面呆不下就在外面搭棚子),做同一道策试题。
  赵桓稍后会在多达1000篇锦绣文章中取出文武状元、文武榜眼和文武探花.......
  最后,在殿试结束后,文武进士们还要一起出金陵宫城的东华门游行,以示荣宠。
  这可真是好一番的太平祥和,好一派的安定气象啊!
  ......
  “这次大比取士1008人,其中文进士605人,武进士403人,俱是真才实学之士,假以时日,必是国家栋梁,臣先恭喜官家,贺喜官家!”
  这日晨间,在金陵旧城内的崇政殿会议之上,负责文进士考试的礼部尚书宇文虚中第一个站出来,向赵桓贺喜了。“尤其可贺者,是武进士数量之多,武艺才学之高,远胜以往。若非官家在大比之前下达明诏,宣示文武并重,号召天下士人执笔从戎,焉有如此之多的武进士?”
  “宇文尚书所言极是。”
  礼部侍郎秦桧也紧随其后,站出来说话了,“朝廷并重文武之士,为的是行书生掌兵之法,以文武双全的读书人为将,以组建新军,抗衡北方,以全东南!官家,若能真正推行书生掌兵之法,大宋中兴就有望了!”
  原来赵桓也是很有想法的!
  他虽然怂,但并不是不知道大宋重文轻武的弊端......正因为知道,所以才怂啊!
  既然知道这个弊端,赵桓当然得想办法解决了!
  而他解决方案听上去也不错,叫做“文武并重、书生掌兵”。所谓文武并重,当然不是让那帮带兵的武夫和堂堂文官一样“重”,而是要实行文武进士一样“重”。
  而他重视武进士的目的,则是要以武进士为中高层军官,组成一支由书生掌握的新军,以维护他这个金陵天子的统治。
  赵桓的这个心思,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原来大宋那些武人为将的军队,在抗金之战中的表现太让人失望!
  既不能打,也不够忠......特别是号称精锐的西军,几乎集体投靠了赵楷,只有种家兄弟和刘光世等少数西军将帅带着军队站在赵桓这一边。
  而且这些军队的数量也不多,总共不过三四万,根本不足以保卫大宋。
  组建新军,当然就势在必行了。
  相比“穷疯子”赵楷,赵桓在组建新军上也有他的优势......他有钱啊!
  别看他一年要给赵楷300万,给金贼300万,仿佛很多。但是东南的十路二州,随便搜刮一下,都有几千万的收入!掏出600万买平安后,还剩下许多。
  而且,需要赵桓发钱的军队,算上那几个军阀的部队,再加上李纲、张叔夜、何栗、汪伯彦募集来的“四道兵”,总共不过八万余人。粮饷的开销,撑死了只有四五百万。
  即便加上官员、宫廷的开销,赵桓的金陵朝廷一年也就花出去一千余万。
  所以赵桓手头有大量的财政盈余可以支配!
  有了钱,他当然不必和赵楷一样搞什么府兵,花钱募兵就是了!
  不过赵桓并不想把花钱募来的兵交给不可靠的武将统领,而是想将他们交给可靠的书生掌握。
  所以一直以来都很少会从军的宋朝武进士,就被赵桓推到了“书生掌兵”的地位上去了。这些书生怎么看都比武夫可靠,新军在他们手中捏着,赵桓的官家才能稳当啊!
  正因为如此,这次的科举大比才会把武举拔到和文举一样的地位了。
  现在可以充当军官的武进士已经有了403个,募兵的钱也有的是,东南半壁也不缺身长力大的壮士,招募个一二十万的,不成什么问题吧......所以建立新军的事情,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吧?
  想到这里赵桓就问新任的知枢密院事徐处仁、兵部尚书聂山和兵部侍郎赵明诚道:“徐元枢,聂尚书,赵侍郎,御营新军要如何建立?可以给那403个武进士安排什么官职?西府和兵部可曾商量好了?”


第204章 明君赵桓,还有点怂
  “回禀官家,此事官家早就吩咐过,臣等不敢怠慢。”知枢密院事徐处仁显然早就和聂山、赵明诚商量好,当下就出班奏道,“首先,御营新军各部应该统一编制、装具、器械,还应该统一训练、行军、扎营、布阵的法度,务求御营各军、各将、各部完全一致。”
  “如何才可做到完全一致?”
  “应该由枢密院和兵部制定编制法度、训练法度、行军法度、扎营法度、出战法度,所有武进士出身的武官在得到差遣之前,必须要上述五法度,并且由枢密院负责考核,通过者才能任官。”
  “说得好!”
  赵桓连连点头,对徐处仁所奏之方法非常满意。
  “官家称赞,臣不敢独当,聂尚书、赵侍郎和臣一块反复商议了许久,才有了这点办法。”徐处仁倒没忘记为聂山、赵明诚表一下功。
  不过徐处仁、聂山、赵明诚三人其实也不是原创,他们并不商量出了这么一条“标准化建军”的方案,而是从隔壁赵楷那里抄了作业。
  这套标准化的东西,在赵楷这一代人看来,根本就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赵楷的府兵军制也是尽可能走标准化的路子,军府系统内的折冲府,军队系统的各军、将、部、队的编制都是统一的。
  不过装具、器械却没条件统一——赵楷穷啊,得下面人自备许多装具器械,当然没办法统一了,但他还是命人定了一个指导性的“装具器械示范图表”,让下面的人参考。
  至于训练、行军、扎营、布阵等事务,也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度。
  而这么一套标准化的规章法度,虽然被合称为《府兵诸法度》,并没有被赵楷藏着掖着只供府兵系统专用,而是下发给了下面的州府军,以供他们作为整顿乡军的参考。
  不过现在是“天有二赵”,有不少不知道能不能算贰臣(应该不能算,最多是一点五臣)的家伙在“二赵”之间跳槽,所以就有人把赵楷的枢密院发下去的《府兵诸法度》带去了江东,献给了金陵天子赵桓的枢密院。
  徐处仁、聂山、赵明诚等人都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而且还善于抄作业,因此就拿《府兵诸法度》来参考,也制定了一个《新军诸法度》。
  当然了,两本“诸法度”除了标准化的思路差不多,步军将的编制差不多,其它方面相差甚远。
  “还有什么好办法,都一一说与朕听。”赵桓来了兴致,继续发问。
  “禀官家,”兵部尚书聂山接过话题,“除了统一法度之外,御营新军还应该杜绝空额、占役、克扣等陋习,必须足饷、足粮、足额。而为了确保各将的官长不会贪污克扣,臣等三人以为,新军各将的正、副将,都应该有武进士的出身,大部分的部将也应该是武进士的出身。
  而行伍出身的武人,最多只能到部将。而且无论正将、副将、部将、准备将(部的副将)等职,都应该设有任期,定期轮换,才能避免养成势力。
  至于行伍出功赏的问题,臣等以为应该多赏钱财,谨慎授官......毕竟勇武不畏死就可以立功了,而当官可难多了。以功授官,实是取乱之道。”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立刻就是一片称善。
  当然要称善了!
  赵楷推行授田府兵,又搞军功爵,制定《十二勋位制》,将土地和当官这两件事和杀敌立功挂钩,直接动了文人士大夫的奶酪。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