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楚氏赘婿 (百里玺)


  三名主副考官一起朱红批分,以免有人徇私。
  ...
  皇宫金銮殿。
  到了傍晚时分,朝臣和博士们一起,终于把这份国试考卷大致答完了。
  朝廷大臣们在殿内吵翻了天,他们亲自下场也答不完这九道考题。
  可想而知,考场内的秀才们,几个能答的上来?
  “皇上,此等国试考卷,断然无人能对答!若是无人能答上这份卷子,这国试选才的意义何在?!”
  “小昏侯这是胡闹!”
  “请皇上废黜主考官,另派主考,重新组织一次国试!”
  御史们和一些官员们都怒气冲冲,强烈抗议。
  皇帝项燕然也无奈,看向三公九卿大臣们。
  “皇上,事已至此,再多说也无用。国试应该结束了,不如等小昏侯把前二百名举人的名单交上来。看看都是一些什么人,选才效果如何,自然是一目了然!”
  大农令杨褚苦笑道。
  “嗯,那就再等等,也就那么一两天了。”
  项燕然点头。
  ...
  过了两日。
  早朝。
  楚天秀、丞相孔寒友、御史大夫王肃上朝,一起向皇帝递交了第三轮国试的前二百名举人分数名单。
  “庚子科举,第三轮国试名单:东方粟五十七分、桑弘阳五十一分、朱卖臣四十分、张烫三十九分、东郭襄阳三十八、孔径三十六分、苏伍三十五分、汲暗三十三分...。”
  皇帝项燕然和众朝臣们拿到这份名单,都面色震惊,不由面面相觑。
  虽然分数不全代表能力。
  可是,国试考卷有多难,皇帝和众大臣们心中是有数的。他们这些大臣自己,估计也就二三十分的水准。几十名大臣和博士凑在一块,也就勉强能解答出四五十分的样子。
  东方粟、桑弘阳高达五十分以上,比其他秀才们遥遥领先一大截。
  这,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国试举子名单无误?这东方粟、桑弘阳何许人也?”
  项燕然面色错愕。
  “请丞相和御史大人,禀报吧!”
  楚天秀一笑,回头看了看丞相孔寒友和御史大夫王肃。
  “陛下,臣等三名主副考官一起批卷...确认无误。”
  “东方粟,出身平原郡人氏,自诩诸子百家无所不通。”
  “桑弘阳,出身洛阳富商,精于心算,商家,最通市井买卖。”
  “朱卖臣,吴县人氏,寒民,家贫好学,卖柴为生,通读百家。”
  “张烫,杜陵人氏,法家弟子,精通律法,通读百家。”
  “东郭襄阳,齐国人士,盐商子弟。”
  “孔径,南阳人氏,铁商子弟。”
  “苏伍,金陵官宦子弟,纵横学。”
  “汲暗,濮阳人氏,官宦子弟。黄老之学。”
  “以上人等,臣一一面见,的确个个都是罕见的人才,非常人能及。这份名单,臣...无话可说。”
  丞相孔寒友无奈的禀报。
  他起初以为这份国试考卷,无人能对答。
  可是,结果让他感到错愕,这大楚皇朝藏龙卧虎。
  只是,排名最前面的一群秀才,几乎都不是儒生,也不是门阀勋贵士子。他们出身于各地的平民、富商、大地主、官宦家庭,却是所学博杂,忽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
  不过,让孔寒友稍微心慰的是,这样的人才终究是少数。
  前二三十名,很多是这些奇怪的人。
  而在三十名到一百名之间开始出现数众多的门阀士子,以及少量的儒生。
  在一百名到二百名之间,开始出现大量的儒生。...毕竟儒生的人数最为庞大,人多势众,挑完了前面的一批,总算轮到他们了。虽然他们分数也才一二十分不到。
  门阀勋贵士子们、儒生们虽然在大考中没有出类拔萃,却也占了相当的数量。
  这个十分意外的结果,让孔寒友和王肃都默然,最后接受了。
  皇帝推行庚子新政,要从天下选才,定然不是选那些庸才。国试最前面那一小撮,几乎清一色的顶尖级人才。
  这份国试名单,显然让儒派、门阀勋贵派,还有皇帝,都会感到比较满意。


第177章.177 殿试,皇帝震惊!

  朝堂上。
  皇帝项燕然和众朝臣们对这份国试举子名单并无异议,通过了名单。
  毕竟由小昏侯、丞相孔寒友、御史大夫王肃,一名侯爵两名三公大臣一起判卷,卷子是断然没有什么差错的。
  次日。
  金陵贡院,大门两侧的院墙上。
  张贴着一排长长的红榜名单——大楚科举大考,第三轮国试名单,正式公布。
  上千名秀才们聚集在贡院门外,拥挤着观看榜单。
  有二百名秀才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中举名单上,不由惊喜若狂,狂吼,仰天大笑。
  这么艰难的国事考题,居然还能中举,简直跟走了狗屎运一样。
  “恭喜东方兄,国试高中榜首!”
  桑弘阳拱手道。
  “哈哈,哪里!桑弘老弟也是实力强悍,你我二人果然拿下了庚子科举前两名!待殿试上,再比一比高下!”
  东方粟大笑。
  贾生呆呆的望着举人名单,在排位最后的数十人中,找到了他的名字,“贾生,金陵人氏,二十分”。
  “中了!”
  “哈哈,我居然中举了!”
  贾生呢喃着,难以置信,又哭又笑,老泪纵横。
  感觉就像是在做梦一般。
  这国试大考二十分,并非他答对了两道题。而是东拼西凑,几乎每道题都蒙中了一点分数,拿到了两三分。
  想他贾生年近五十,大半辈子的贫寒潦倒,靠着教书维持生计,平日嗜读书,在平王府里读书难以计数,如今终于熬出了头,成了朝廷正式举人。
  只要中了举人便有保底了,最起码也能在郡县当一名小吏。
  如果能在接下来的殿试中进士,就更不得了,直接就是一名治理一方的县令。
  这意味着,他贾生终于不再是平民百姓,能当上朝廷官吏了。
  然而,更多落榜的秀才们在抱头痛哭。
  他们这些秀才从大楚皇朝百郡千县而来,满怀的希望,却在国试中最终落选。
  “太难了!”
  “都怨小昏侯,考题如此之难,有几人能够答得上来?...罢了,罢了,我回去看书,来年再来赴考。”
  “我准备留在金陵城,准备来年的大考。这里书多,什么都能看到一些。”
  ...
  又过了两日,便是第四轮殿试。
  皇帝项燕然高坐于金銮宝座,蔡和大太监在一旁伺候着。
  从国试挑选出来的二百名举人,在金銮殿内济济一堂,团蒲落座,不敢抬头看皇帝,神情敬畏,满殿肃穆。
  他们面色紧张,在等候着皇帝项燕然出题。
  殿试。
  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轮。
  皇帝亲自出题,并且主持大考,排出最终的排名。
  话说,殿试的结果才是科举最重要的,从二百名举人之中挑选出二十名进士。
  可是,殿试应该考什么呢?
  皇帝项燕然想了许久,也没有想出要考什么,满脸的无奈。
  小昏侯这小子!
  把第三轮国试设计的如此之难,让他在最终论的殿试上考什么?
  往年岁举的那些考题,相比之下毫无难度。他要是出的太容易,岂不是显得殿试毫无难度?
  “诸位举子初涉朝政,当知一国政务之重,首在‘钱粮’。庚子殿试,便以‘钱粮’为题,进行对策。如何能让国库钱粮充盈?!”
  项燕然深思许久,道。
  钱粮是一切国政的核心,而这往往需要资深官吏,才能最深切的体会,并且提出良策。
  有了钱粮才有施政的基础,没有钱粮很容易就崩盘。
  寻常之人容易泛泛而谈,讲一些毫无可能性的空话。
  随着庚子新政的实施,大楚皇朝的国库各项花钱开支大增,正在迅速消耗国库的钱粮。
  平常的开销是小钱。
  最庞大的开销,是打仗。
  一旦要打仗,铲除诸侯、北征匈奴,那朝廷更是花钱如流水,如今堆满国库的钱粮根本禁不住花销。
  皇帝心底自然也早早的未雨绸缪起来,多准备几条筹措“钱粮”的良策。
  他也期待着,科举大考选出来的这群新举子,能让他刮目相看。
  “是!”
  二百名举人们松了一口气,纷纷提笔,在白纸上奋笔疾书。
  容易!
  太他娘的容易了。
  比起那些烧脑的国试考题,什么“地面到月亮多少里、三物同坠落谁先落地、水冰气的原理”等等。
  想法子帮皇帝弄钱粮,当然要太轻松了。
  就算完全不懂财政的人,也知道当家柴米油盐贵,“开源节流”这些基本的常识。
  一炷香功夫之后,众举子们答完考卷,封卷、上缴,纷纷离开皇宫。
  殿试结束。
  皇帝项燕然依然留在金銮殿内,一份份的观看众举子们的“良策”。
  “东方粟《商税》!凡商人,皆需纳税。”
  “桑弘阳《盐铁官营》!私人允许盐铁经营,民间贩卖盐铁之人积累了巨额财富。臣以为,当收归盐铁,由朝廷经营,设立铁官和盐官。”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