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不出色,那也是少数个别人。
大不了,下次举荐更出色的举子便是了。
坚决不赞同改变岁举制。
御史台没有必杀技,找不到理由来一击打垮门阀勋贵派系,拿对方没有办法。
他这御史大夫,也只能暂时偃旗息鼓。
先办出一份《御史台邸报》出来,卖的家家户户都是,吹响御史台的大喇叭之后,再卷土重来。
否则,骂不赢。
“哦,这么说来,问题出在《大楚邸报》上?”
项燕然目光冷峻。
东宫太子项天歌拿《大楚邸报》来找他的时候,他只觉得这《邸报》不错,却也没看出太多名堂。
如今孔寒友却忌惮《大楚邸报》,怕小昏侯捅他刀子。
看来,小昏侯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啊。
小昏侯出手,能否一举破掉岁举制?
只是,小昏侯太能折腾了,号称“无人能治”,也不太听命。
让小昏侯上朝堂,怕是要闹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谁也不知,会发生些什么。
万一误伤了友军,岂不是麻烦。
皇帝也不太想动用小昏侯。
“孔大人...半个月,朕要看到结果。去吧!”
项燕然冷冷道。
他需要能臣干吏,把事情干了。
别逼他动用小昏侯这个纨绔子。
“是,臣告退!”
孔寒友硬着头皮领命,告退出了金銮殿。
半个月!
他要卷土重来,攻破岁举制,否则怕是御史大夫之位要保不住了。
只有蔡和大太监,陪在皇帝边上。
项燕然沉默良久,问道:“朕的四名小将,近况如何了?”
自打岁举结束,他便命蔡和太监,多留意殿试四名优等的情况。
这四人都不是门阀勋贵一派,是这些年的殿试岁举里,极为罕有的一届。
“小昏侯去了丹阳县,自己掏银子花了几万两兴建了一些土高炉炼铁,打造各色农具,又嫌县衙太破,近日回金陵城‘修养’了。王副相给他批了假。...小昏侯的日子就是过的这么随意,实在是令人羡慕。
董贤良在秣陵县,推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兴建祭坛,亲自登坛召雨,居然把雨招来了。百姓和乡绅们对他极为崇拜...老奴也看不懂他怎么做到的。
主父焰在湖熟县,亲自下地开荒耕田,估计湖熟县今年的粮田应该大增不少。倒是挺实在的。
晁方正在芜湖县,他说自己这县令大材小用,县里一年的政务还不够他一日处理。他啥事都不干,就召集了县里的一群书生文人,高谈阔论,针砭时弊。”
蔡和大太监连忙禀报。
项燕然微微点头。
这四个新县令,殿试岁举优等。大本事还是有的,各个眼高于顶,县令是有些屈就了。
而且,新臣子胆气足,比那些老臣更敢拼。
把他们几个用来,说不定能攻破这老朽的岁举制。
“传朕旨,命小昏侯.....算了,还是先命董贤良,上一道奏疏。”
项燕然犹豫了一下,道。
小昏侯威力太猛,暂时先不用。
就让董贤良打头阵吧,也试一试董贤良的战斗力,究竟有几分真金成色。
可别是银样镴枪头才好。
“这...奏疏的内容?”
“批判岁举制。董贤良是孔寒友的得意弟子,自当为老师分忧。老师攻不下来,就让学生上吧!
至于小昏侯那边,告诫他。不得利用《大楚邸报》,阻挠御史台。当然,他要是能帮一把,把岁举制给打垮,朕给他记一功,重重有赏。”
“是!”
蔡和大太监心领神会,立刻派人去找董贤良和小昏侯。
皇帝铁了心要推庚子新政。
顺者昌,逆者亡。
那些门阀勋贵死守着“岁举制”不放,抵制新政,想要让自家嫡子嫡孙们,保住高官厚禄。
但他们抵制新政,迟早要倒大霉。
第128章.128 孔、董密议,师徒联手!
深夜。
鸿门客栈。
一间客房内。
灯烛摇曳着微弱的光芒,映照着一名白发老者,和一名青年的脸庞。
御史大夫孔寒友面色肃穆的坐在房内,面色阴晴不定,似乎在深思熟路着什么。
而他的对面,正是他最喜爱的弟子董贤良。
董贤良得了一道口谕,连夜从秣陵县城,赶回来和老师商议对策。
御史台那边人都口杂,容易惊动别人。为了避免泄密,只好在这鸿门客栈里,师徒两人单独见一面。
“恩师!”
董贤良毕恭毕敬的躬身一礼:“弟子正午接到宫里的一道口谕,命我上奏疏批评‘岁举制’,抨击岁举之弊端。
弟子知道此事重大,不敢轻易上书。便立刻从秣陵县赶回来,向恩师请教,如何把握分寸?”
他要一击中的,免得误伤友军。
“你这一下午跑了五十里,也是辛苦了。”
孔寒友点头,说道:“皇上给为师下了一道旨意,限期半月之内,要破了岁举制!
原本为师的想法,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办,不可操之过急。急了,呛着,噎死的不少。
这次破不了岁举制,下次找到机会再战不迟。
但是,皇上又命你上奏,显然是不想再等了。这是要命你我师徒二人,冲锋陷阵。
干的好,当然是大功一件。
没有干好...那就成灰了。
为师身为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台,倒也很难倒下。
但你仅仅是地方一员小县令,不是监察御史,却是极容易被抓把柄,给罢官。
一旦罢官,至少数年难以再启用,误了前程。你这道批评岁举的奏疏,定要小心谨慎,不可被对手抓到破绽。”
孔寒友语重心长说道。
他精心栽培了董贤良、晁方正二十载,那是把两人当做接班人来栽培,日后朝廷儒派的中坚和栋梁。
尤其是董贤良,持重老成,走的更远。
他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亲传弟子,尚未得到大用,就在朝廷派系的斗争中,成为朝廷碾压的牺牲品。
他看得出来,皇帝逼着董贤良上阵冲锋,这也其实逼着他这个老师孔寒友上阵,全力以赴的攻击岁举制。
他不全力以赴。
董贤良一道奏疏上去,被丞相府众官围攻,立马就会成牺牲品了。
“半月,破除岁举制?皇上为何如此急?”
董贤良疑惑。
光是争吵,也会吵半个月以上。
想要拿到丰硕的战果,定然是极难。
“还不是元宵之日闹出来的事情。
那日,皇上和我等三公九卿大臣,在烟雨画舫体察民情,无意间听了诸侯王和匈奴使节伊雉的一番妄自尊大的话,皇上被惹恼了。
诸侯和匈奴,乃是我大楚内外两个大患。皇上早就欲除之而后快,之前尚且犹豫,这次是下定了决心!”
孔寒友想起当日的情况,也有些无奈。
“但,攘外必先安内。
打匈奴之前,必先铲除众诸侯,以防心腹生变。
这群诸侯,占了我大楚将近小半的版图、钱粮,手握重兵。一旦天下有变,他们定然群起攻讦。
剪出众诸侯王,这是大楚皇朝翻天覆地的大事。调动军队何止数十万,钱粮无数。
可是这朝堂上的官,大多都是黄老之官。
从谢主相、王副相,到九卿官僚,一个个讲究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主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是没事。
谁会支持开战?
想都不必多想,朝臣们定然是不支持,甚至反对剪出诸侯王。
皇帝下了决心。
那这朝廷上的黄老之官,必须要动一动了。
而‘岁举制’,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突破口!在岁举上撕开一个口子,换一批新的官员进入朝堂,换一批支持剪出诸侯王的臣子们进来。”
孔寒友淡淡说着。
董贤良仔细的聆听着,默然。
废除岁举。
这是恩师、他、晁方正,还有天下儒生们,这些年一直渴望的事情。
每年岁举的一百个名额,都掌握在门阀、勋贵和各地郡守的手里,他们有权利推荐举子,举子们几乎全是一群高门士子、关系户。
在这种制度下,有几个底层的儒生能进朝堂?
目前朝廷上的儒派官员,大多几乎都集中在御史台,在御史大夫孔寒友的庇护之下,权利极少。
而丞相府、太尉府,清一色的门阀勋贵派官员,把持着大楚中央到地方郡县,几乎所有的权柄。
没有大量的儒派官员,谈何大兴儒宗?!
皇帝有心推行新政,破掉岁举制,废掉门阀勋贵派系的选人特权。
用新的选拔制度,把一批中底层,才能出色的儒生们提拔上去。
儒派官员,对新政,自然是全力支持。
“破岁举,立新制!...这是千年大变革。对大楚皇朝利处极大。弟子当奏疏,直言利弊!
弟子个人荣辱,无需太在意。”
董贤良眸中露出毅然光芒,拱手道。
孔寒友看着意志坚定的董贤良,微微颔首,赞许道:“那就全力以赴吧。为师帮你留着后路!”
相似小说推荐
-
汉阙 (七月新番) 起点VIP2020-08-01完结 蓦然回首千年,汉家宫阙依旧!时值汉昭帝元凤三年,朝中权臣当道,外有匈奴未灭,丝路不绝如缕...
-
三国有君子 (臊眉耷目) 起点中文VIP2020-08-04完结返回汉未,变成徐州市刺史陶谦的长子,陶商。我爹是讨董诸侯之一,董卓想弄死我和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