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初当王爷 (渤海郡公)


  想想便是何等的写意人生。
  张公子此时显然已经喝的有些醉了,眼角的神色迷离,嘴角还流淌着几滴佳酿。
  长袍随风飘荡,凸显出他北方汉子健硕的身材,惹得正在念诗的小娘脸颊绯红,连带着念诗的红舌都有些发涩。
  张公子收回神来,看了一眼那些目光颇有些涣散的小娘,见他们舌头打结,也不恼火,嘴角露出些许轻浮的笑意,看的那些小娘羞愧得连身子都似乎站不住了。
  张公子英俊的面孔之中,露出几分得意的神色,从袖口中掏出几张银票扔了过去,说了句散了吧,两个小娘立刻敛衽行礼,低头退下。
  张秀林闻着扑面而来的酒气,眉头微微一皱,却并未多言。
  他知晓自己家公子最讨厌别人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
  而且他们家公子做事情似乎从来没有败过。
  当初元廷宰相脱脱想要修黄河搞事情,不知道多少人跟着投了钱,认为脱脱天纵之才,定然能带领元廷走出困境,大家跟在屁股后面肯定能赚一笔大钱。
  连张家大部分也认为,此时元廷元气未伤,应该跟着脱脱做这件事情,从中谋取利益。而张公子在劝谏二三,见无人愿意听自己的意见之后,也未曾多言,只是卖光全身所有家当,将自己家的宅子全都典当给了色目人换了银子不说,甚至连醉红楼相好的体
  己钱也给骗了一干二净,一股脑全都买了粮食屯了起来。所有人都说张公子是傻了痴了,劝告张父送他去寻名医看看脑袋,张家族老心疼家中晚辈,甚至还亲自登门造访,却被张公子一通奚落嘲讽,张家族老甚至要将张公子除
  名。
  谁曾想到,黄河修道半路,形势急变,刘福通等人挑动百姓造反,元廷急速扩充军队,需要的粮食的大增,而南方的战事也瞬间爆增,天下形势岌岌。
  最后江南的粮食也运不到北方,元大都从皇室到宗族全都吃不上饭,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张家屯了大量粮食,大家谁人敢说张公子是废柴?
  张家之人,一个个美的云里雾里,都想着借此大赚一笔。
  每日登门的宗族族老差点儿踢破了门槛,张公子的父亲更是一天三顿小酒,感觉张家一族名震大都只是时间问题。
  其他家族,连带着元室宗族的膏粱子弟都暗暗挑起大拇指,说张家出了聪明的继承人,张家未来百年不倒之基业就此奠定。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张公子竟然觐见元帝,将手中的存粮一股脑全都献给了皇帝陛下。
  张父闻言,派出三匹快马去追,愣是没追上张公子。
  气的张父直接昏死过去,张家的族老更是拿着棍子上门,扬言要将张公子开出张氏宗族。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张公子前脚出了皇宫,后脚皇帝的敕书就到了。
  张家父子,忠心体国,上报君王,下爱庶民,当为商旅之典范,特赐盐铁经营之权于塞上,准张氏一族为元天兵供应粮草之宗族。
  所有人刹那间惊呆了下巴。
  这哪里是败家子,这真的是老天爷派给张家,让张家光耀门楣的。
  在这么大的诱惑面前,谁能控制住自己?谁能想到这个时候去贿赂皇帝呢?
  等到大家再想到去各皇帝送礼送粮食的时候,已经晚了。自古只有雪中送炭者能够得到厚报,锦上添花者谁人能够记住呢?
  这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起来,真的是愚蠢至极。
  从此张家的商队携带者盐巴和铁器行走在草原之上,将数不清楚的草原特产带回中原,金银赢取之胜,天下人皆慕。
  而张公子将赚取的金银,用商船沿着大运河南下,从江南收购粮食,再供应元廷之兵马,从中赚取微薄差价。
  看似微薄差价,可天下吃粮草的兵马何止十数万之数,张家籍此一跃成为大都最兴盛之家族。
  不仅仅是张家,便是江南的沈万三家族,也借此搭上了张公子的大船,一跃成为江南首富。
  隐居幕后的张家老家主再度出山,公开宣称张公子为张家下一代家主继承人,张家族人无人敢出言反对。
  张秀林心里知晓,自己家公子看似颓废荒唐度日,其实腹有韬略,对于如何对付朱振怕是心里早就有了打算。
  张公子端起酒壶,将壶中佳酿一饮而尽,不少酒水洒在衣襟之上,也全然不在意。
  张秀林蹲于身侧,伸手拉起鱼竿,却见鱼竿之中鱼饵早就被精明的鱼儿吃的一干二净。
  笑着摇摇头,轻声道:“公子,好雅兴。”
  张公子似乎才发现张秀林来了一般,懒洋洋道:“你这家伙,整日里在忙什么?整日里也不见你的身影。”张秀林微微一欠身,拱手行礼道:“公子日子逍遥,自然要有人为公子负重前行,这些日子在下忙着搜集军山和各地分销商的资料略有所得。今日恰巧公子悠闲,不如在也
  念给公子听。”张公子一脸嫌弃的看了张秀林一眼道:“滚滚滚,老子听那些小娘念诗,如置身花海,飞蝶轻舞。你他娘的一开口,全都是无聊的数字,跟丧事的招魂鼓差不多,烦不烦人
  。”张秀林一听,本身对于军山之事还有些担忧的他,反而彻底安静下来,笑着说道:“看来公子对于军山之事,已经有安排,在下奉命行事即可。”


第154章 水文大佬茹太素
  军山。
  不管外界如何看待它,但是它主动敞开胸怀接纳外界的意图却明显到不能再明显了。
  朱振一手香烟将全大元的商人都吸引过来,就仿佛成了甩手掌柜的,每日里不是研究机器,就是跟夫人们游山玩水。
  这让负责军山经济的沈醉可着急不轻,只靠香烟挣银子,实在是太单一了,万一出点儿什么风险,不能让军山的百姓都喝西北风吧?
  沈醉毕竟年轻,在经济建设上缺乏经验,没办法只能有时间就去找叶兑和张大舍商量,希望能够得到什么有价值的意见。
  军山这一下子卖了那么多香烟,赚了那么多银子,得让银子生钱啊,这生意人有货没钱的时候着急,有钱了,没新项目也是头疼的要命。
  偏偏叶兑老先生是古板的读书人,别的事情他都能跟你聊聊,唯独这商贾之事,老先生一听就皱眉。
  硬着头皮跟沈醉聊了几回,听沈醉叨叨什么买卖能挣多少银子,头疼的很,暗示了沈醉几次别来烦自己见没有效果。
  后来干脆听说沈醉来了,就避而不见。时间久了,哪怕沈醉再不懂事儿,也不好意思再登门造访。
  至于张大舍更不靠谱,每日里忙完手头的活,就往军营跑,倒是跟常茂等人打的火热。
  一杆大枪,愣是能跟常茂的禹王槊比划个二十来个回合,真问他财政上的问题,他还真说不出四五六来。
  就在沈醉头疼的紧的时候,有位叫茹太素的书生投奔张大舍而来。
  听张大舍自己提起,当年他发下宏愿,想要游历山河,将来做一番功业。所以就背着书箱,游历大元的大江南北。
  当年家里穷,媳妇宰了两头肥猪,给他凑的路费。
  这一路上,就没敢吃一两肉,平日里也住在破庙里,谁曾想就这样艰苦,走到泽州的时候,自己依然穷困潦倒到连饭都吃不上了。
  也是老天爷开眼,让张大舍遇到了一个靠为别人写信为生的书生。
  这书生相貌不凡,一看就是人中龙凤。不过让张大舍不喜欢的一点是,这书生给别人写信是靠字数收费的。
  人家一封信,几个字就能解决的问题,他非得洋洋洒洒写成成百上千字。
  比如,母病,速归。
  他非得写什么,儿离家日久,门前嫩柳已成荫,老母一人操持家业,甚是辛苦,幸得乡邻帮衬,农桑未误……洋洋洒洒写满篇幅,最后来个积劳成疾,思念吾儿,盼速归。
  不过这张大舍也不得不承认,幸亏这茹太素生意不错,又时常接济他,不然自己早就饿死了。
  张大舍随朱振入驻军山,坐了文官第二把交椅,心里寻思治理百姓的文官太少,行政效率着实低下,还天天跟朱振念叨自己的好朋友呢。
  谁曾想,这茹太素在泗州游学,不知道怎么就听说了军山。
  直接来投奔了。
  也是让沈醉念叨烦了,直接将茹太素推荐给了沈醉。
  沈醉跟茹太素聊了聊,愣是听不懂他说什么,但是感觉他张嘴都是四书五经,很高大上的样子。
  肯定是自己学识不够,听不懂儒家大义,赶忙找来朱振跟叶兑老先生帮忙鉴定一下。张大舍的朋友,朱振自然不敢怠慢,亲自接见了一番,谁曾想,这朋友真如张大舍说的一般,跟自己坐而论道,扯了半天学问,朱振和叶兑老先生看的直摇头,这人说话
  没重点,算是个书呆子。
  连叶兑老先生都感觉他说的多是些穷词滥调,臭不可闻。更不要说朱振这般学渣,如何能听懂其中的意味。
  叶兑老先生算是提不起兴趣,回家教孩子读书去了。
  朱振也嫌弃他,又碍于张大舍的面子,让他给沈醉当个文书。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