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明朝富家子 (星辰玖)


  这会儿以他天才一般的做文速度,院试问题应该不大,主要问题就在于乡试和会试。
  乡试和会试可没院试这么简单,光是考试都得考三天,而且不是单做标准的八股文,总共需要做义、论、策九篇,难度比院试大了三倍都不止。
  他可没自信到认为凭借自己现在这三脚猫的招式就能一路通过乡试和会试,然后在金銮殿上策对一番,便能金榜题名,成为进士,他这会儿甚至连义和策到底写的是些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这义和策到底写的是些什么呢?
  想知道这些倒不是很难,因为这会儿市面上就有专门的乡试和会试精选文章集注买,这些集注上有乡试和会试排名前列的那些举人和贡士的精彩文章,而且上面还有博学鸿儒甚至是考官的点评,只要买几本,就能知道义和策到底怎么写。
  这种精选文章集注一般省城就能买得到,南直隶金陵城里更是有大把卖的。
  杨聪回到家以后,便开始了紧张的备考生活,早上锻炼身体这是必不可少的,白天去县学听讲他也没有落下,严老先生虽然水平有限,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比他还是要深一些,听一听,对熟悉四书五经还是有好处的,晚上他还要写一篇应试八股文,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紧紧的,同时他托李杜给他去省城和金陵进购乡试和会试精选文章集注,以便提前了解一下乡试和会试的考题。
  他这回来没几天,李杜便给他亲自送来了几本乡试精选文章集注,这些都是从福州城那边的书坊订购过来的,上面甚至有唐伯虎乡试夺魁的文章。
  杨聪仔细研读了一番便发现,人家写的,还真有点东西,举人写出来的文章果然比童生和秀才强的多。
  当然,不是说县试、府试和院试的文章就没东西,主要县试、府试和院试写的都是论,也就是围绕考题来论,基本就是论题,几乎不牵扯其他东西,干巴巴的,没什么意思。
  而乡试和会试除了论还有义和策,这义和策就牵扯到其他东西了,特别是策,牵扯的大多都是现实中的问题。
  比如,时务策,就加入对当下时务的论述的要求,也就是要求考生阐述一下,怎么用古圣先贤在四书五经中说到的至理名言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这些文章,看的杨聪简直五体投地,他发现,自己比举人的水平都差得远,更别说进士了,以他现有的水平去考试,估计乡试都过不了。
  同时,他也感觉疑惑不已,从严老先生的水平来看,就算比自己强,也强不了那么多啊,为什么这举人文章会给他水平高出不止一个档次的感觉呢?
  这个问题他并没有去问严老先生,因为他怕人家脸上挂不住,他直接找了个时间请教了县令刘守良一番。
  县令刘守良毕竟是进士出身,对这些的理解肯定要比严老先生强。
  结果,答案出乎意料的简单,因为他们都学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而他们做义和策大多都引用了上面的内容或者观点,也就是说,并不是他们的水平有多高,而是他们都读了套水平很高的“参考书”。
  这个对于这年头的读书人来说其实是常识性的东西,因为考上秀才之后都会研读《四书章句集注》,而且乡试和会试基本都把《四书章句集注》当义和策的标准答案,也就是说你做出来的义和策必须符合《四书章句集注》上的论调。
  当然,也不是说每个读书人都知道这些,因为很多读书人连县试都过不了,《四书章句集注》什么的,他们压根就不用去学。
  刘守良对杨聪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过,他并不赞成杨聪这会儿就开始学习《四书章句集注》,因为《四书章句集注》太多了,四书总共才几万字,而《四书章句集注》足有几十万字,没几个月时间,连个皮毛都学不到,而现在杨聪面对的是即将到来的院试,《四书章句集注》学了其实没有多大用处。
  而且,以他的经验,这标准应试八股文相当重要,因为义和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写出来的,只要标准应试八股文做的好,义和策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也就是说,这县试、府试和院试的标准应试八股文是基础,先要将基础打牢,才能去研究后面的义和策。
  刘守良这个说法着实让杨聪犹豫了好几天,因为他感觉自己的基础已经够牢固的了,人家做一篇标准应试八股文需要一天,而他只需要两个时辰,这还不够牢固吗?
  还要怎么牢固呢?
  貌似除了不停做文,就没其他办法了,这样有意义吗?
  不过,他对刘守良这个进士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为此,他专门苦思了很多天,没想到,还真让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想出的办法在后世来说那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一个办法了,但是,这个时代的人却想不到。
  他想出来的办法就是统计常用字,将同韵的排一起,并按平仄分开。
  比如,阿字部,同韵的就有阿,巴,擦,大,发,噶等等。
  又比如,安字部,安就是平声,俺、按等就是去声。
  四书五经其实总共也就十多万字,其中常用字也就三四千,如果能把这些常用字按这个方法统计出来,以后平平仄仄和押韵这八股文中两个最难的问题几乎不用去想了,那是提笔就来啊。
  他也不知道最终能不能达到这效果,不过,试试就知道了,反正这会儿他也没有其他办法来巩固所谓的“基础”了。
  他专门准备了四十余个空白草稿本,然后便对着四书五经,一个一个字统计抄录起来,这样其实也等于将四书五经复习了一遍,对院试也是有裨益的。
  就这样,他忙活了差不多大半年时间,最后终于编成一本厚厚的……
  呃,这个,怎么形容这本东西呢,如果从功能上来说,这相当于是一本科举秘籍。
  无意间,他竟然整出了这么一本科举秘籍,连他事先都没想到。
  那么,这秘籍的效果怎么样呢?
  紧接着,他便开始边背秘籍,边做文章,还别说,这秘籍还真有用,他做文的速度果然有了显著的提高。
  练习了大约三四个月之后,他几乎一个时辰就能做出一篇标准的应试八股文,那速度简直快的吓人!


第九十三章 打赌
  秋去春来又一年,这一年杨聪可谓真正体会了一把寒窗苦读的味道,除了读书、整理文字、做文,他几乎什么都没干,整个人就如同书呆子一般。
  当然,这样也不是没有好处,他不但做文水平显著提高,整个人也多了份儒雅之气,这会儿,他才真正觉得院试对于他来说就是小意思而已,甚至对于乡试他都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期待了。
  这一年他虽然没有系统研读《四书章句集注》,平时有空闲的时候他也会读读乡试和会试精选文章集注,对于义和策他也比较的熟悉了,一天做几篇出来也没什么问题,虽说还没达到举人的水平,但是,比起一般的秀才来他已然强上不少。
  这院试对他来说虽然只是小菜一碟,但也不能等闲视之,毕竟只有院试过关了才能参加后面的乡试和会试,他可不想一不小心阴沟里翻了船,栽在院试这个小门槛上。
  所以,离院试时间还有十余天的时候,他便启程前往省城福州了。
  这也算是杨聪第一次离开泉州府出远门了,而且还是去福州府参加院试,老爷子杨荣对此自然是相当的重视,他不但给杨聪安排了五辆马车,让杨聪把护卫和服侍他的丫鬟、老妈子全带上,还给他安排了两个经常跑福州府那边店铺的掌柜,专门为他安排这一路去福州城的饮食起居。
  杨聪原本倒没有想过要摆什么富家子弟的排场,但是,他这次出行却着实显露出了富家子弟的派头,他这一行光是随行的好友、亲随、护卫等就达到了三十余人,而且不是马车就是骏马,整个队伍看上去气势十足,路人无不侧目。
  不过,他并没有在意这些,这会儿他只想着府试夺魁,连中三元,然后携“小三元”之威一路乘风破浪,通过乡试、会试、院试金榜题名,然后再迎娶陆灵儿,慢慢爬上权力的巅峰,改变大明。
  当然,这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现在他即将面临的就是院试这一关,想其他的还有点为时过早了。
  他带着一行人在福州城中最大的开元寺休整了几日之后,这院试终于开始了。
  这一天,还是寅时未至他便起来了,而且,这次他动作麻利的很,寅时一刻还不到,他便赶到了福州府学外面。
  这院试足有上千人参加,考场入口足有几十个,他可不敢来太晚,到时候连考场入口都没找到,那就不用考了。
  福州府学可以说是整个东南最大的学府,里面光学生就有数百人,科举专用的号舍更是多达一千四百多个,里面规模之大,可想而知,杨聪道别了俞大猷等人之后,便匆匆拿出童生证明,通过大门,进入府学大院内。
  这里他事先也来探过路,自然知道考场在什么位置,不过,考场与学堂之间那堵围墙足有数里长,密密麻麻全是入口,他也不知道泉州府惠安县的入口具体在什么位置,这会儿他也只能用最笨的办法,沿着围墙一路找过去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