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明朝富家子 (星辰玖)


  这年头可没有规定要二十多岁才能结婚,相反,这会儿流行的是早婚,一般人家的子女大多十六七岁就成亲了,二十来岁,那已经算的上是大龄青年了。
  陆家这样的大户人家,自然不存在找不到媳妇的情况,陆松夫妇对陆炳的对象也没什么特殊的要求,他们都急着抱孙子呢,基本上条件差不多就行了,他们可没挑挑拣拣。
  奈何陆炳却好似一点都不急,他相亲都不知道相了多少回了,但是,就没一个他能看上眼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开始杨聪也整不明白,不过,跟陆炳认识的时间长了,他慢慢便知道了原因。
  陆炳是真心看不上以前的相亲对象,倒不是说跟他相亲的都是丑女,美女肯定是有的,他并不是看不上人家的长相,而是看不上的是人家的家世。
  陆松夫妇给他安排的相亲对象基本都是家世不如他们陆家的,对于他这种野心勃勃的人来说,自然没什么吸引力,他这会儿正愁没有助力呢,娶个家世都不如他的,能有什么用,所以,他每次都只是应付一下陆松夫妇就完事了。
  要说这京城比他们陆家家世好的还是大有人在的,李氏虽然是嘉靖的奶娘,受尽了嘉靖的恩宠,但是,这会儿陆家并没有掌控多大的权力。
  陆松也就是个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而已,京城里面比他官大的多了去了。
  陆炳就更不用说了,锦衣卫千户,正五品的武职,貌似官很大的样子,其实压根不算什么,这会儿武职比文职可差远了,要不是他官职前面带着锦衣卫三个字,正五品的武职甚至连个县令都不如!
  陆家这会儿最牛逼之处也就是嘉靖的恩宠而已,要说权力,这会儿的陆家在京城根本就排不上号。
  历史上,陆炳袭承了锦衣卫都指挥佥事之后,有一次犯了错,就跪在夏言面前哭求了很久才得以脱罪,要不然,夏言一句话就能把他给撸了。
  当然,夏言这是在寻死,后面陆炳一上位便联合严嵩把夏言给干掉了。
  不过,这些都是陆炳当上锦衣卫都指挥使之后的事了,这会儿陆家真没什么权势,在京城要找个权势比他家大的还是很简单的,奈何文官大多不乐意和锦衣卫结亲,武官甚至勋贵倒是有很多想跟陆家结亲的,问题这些武官家里基本没有年龄合适的姑娘啊。
  就好比定国公府,这会儿定国公徐延德也就二十来岁,他女儿才几岁呢,总不可能去和陆家结亲。
  魏国公徐鹏举的小女儿这会儿倒是刚好二八年华,正是待嫁的年纪,只是京城远隔千山万水,所以,魏国公徐鹏举一直没往这方面想而已。
  其实,一开始魏国公徐鹏举是真有意将小女儿嫁给杨聪,但是,诚意伯刘瑜一探口风,魏国公徐鹏举便放弃了,开玩笑呢,堂堂国公的女儿去给人家做小的,怎么可能。
  不过,杨聪高中状元的消息一传到金陵,魏国公徐鹏举这心里又盘算开了,这次,他连陆炳都一起算上了。
  皇上的奶兄弟陆炳加新科状元杨聪,这对郎舅组合前途简直不可限量啊,既然陆炳尚未成亲,何不赌一把呢,将来不管是杨聪掌权还是陆炳掌权,对于魏国公一系都有天大的好处啊。
  正好,南都金陵又发生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急需寻求帮手,于是乎,他便请诚意伯刘瑜出马,直接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坐马车直奔京城,表面上,他是让自己的女儿来拜会他堂哥,实际上他就是让自己的女儿来相亲的,跟陆炳相亲!
  杨聪一听说人家魏国公徐鹏举的女儿都来京城了,得,那就帮个忙吧,毕竟魏国公一系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势力了,他大舅哥陆炳应该比较感兴趣吧。
  他跑回陆府跟李氏一说,李氏自然高兴的不行了,国公的女儿啊,那还有什么说的,等陆炳一回家,李氏便“强令”陆炳,无论如何,明天一定要去定国公府,跟人家姑娘见见面。
  其实,不用她“强令”陆炳也会去的,魏国公一系可是一门两公,在南北两都都有不小的势力,如果能与其联姻,对他掌权绝对有莫大的帮助,这门亲事已经超过他心中的预期了,没什么说的,只要对方不长的太吓人便成。
  第二天,他便屁颠屁颠的跑去定国公府相亲去了。
  这魏国公徐鹏举都打算拿自己的小女儿来拉拢文官,他这小女儿自然不可能是个丑鬼,相反,他小女儿还相当的漂亮,陆炳看了,自然是满意的不行了。
  很快,这门亲事就定下来了,而且双方的父母貌似都比较的性急,亲事刚定下来,他们便开始通过快马商议成亲的事宜了。
  他们在商议成亲的事宜,杨聪也被人叫去商议其他事宜了,陆家和徐家的亲事才定下了第二天,杨聪又收到了定国公府的请帖,请他去赴晚宴,这次,定国公徐光柞连陆炳都请了。
  当天晚上,定国公府主宅膳堂一片灯火通明,定国公徐延德、诚意伯刘瑜,还有杨聪和陆炳四人围坐在一起,频频举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都有些微醺之际,定国公徐延德突然郑重的道:“清风、文明,你们应该知道吧,今年又是京察大计年。”
  这个杨聪和陆炳自然知道,京察和大计就是对南北两京和地方官员的考核,如果考核没通过,轻则降职,重则罢官削籍。
  这样的考核已经形成了严格的制度,京察是六年一次,大计是三年一次,年份差不多与科举重合,因为这样有利于官员的更替,毕竟三百多个新科进士要派官,不撸下去一批,哪来的空缺。
  定国公徐延德这么郑重的说出来,自然是有事,果然,诚意伯刘瑜紧接着便严肃的道:“南京户部尚书徐问年事已高,这次京察之后怕是要退下去了。清风你应该知道,盐引是由南京户部负责发放的,而徐问徐大人与我们关系还不错,所以我们国公爷才能分得一些盐引的份额,但是,这次,夏言及其乡党严嵩貌似想独断盐引份额,如果他们举荐的人上台,我们国公爷怕是一点盐引都分不到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难怪魏国公这么急着和陆家联姻,原来事关盐引份额,这盐引份额可就是钱啊,很多,很多的钱。


第三十四章 盐引
  在古代,盐铁等重要物资都实行专卖,由朝廷控制产销,也就是说,未经朝廷允许各类商贩都不能买卖盐铁等重要物资,而盐引就是古代朝廷发给盐商的食盐运输与销售的许可凭证。
  说到盐引,就不得不说说这古代的盐价了,现代人吃着一两块钱一斤的盐,可能觉着盐这种最基本的消费品应该相当的便宜,在古代最多也就合到几块钱一斤。
  这样想就错了,就以嘉靖年间的盐价为例,据《盐政志》记载:嘉靖初,湖广、江西一带每盐一斤卖银三分四分,南直隶每盐一斤卖银一分五厘。
  明朝一分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六十块钱,三分四分就相当于两百块左右,一分五厘就相当于一百块左右。
  也就是说,嘉靖初年,盐价最便宜的南直隶,食盐也要一百块钱一斤,而湖广、江西等地,食盐价格是两百块一斤,有没有搞错?
  没搞错,明朝的食盐就是这个价,最便宜的时候也需要几十块钱一斤,最贵的时候甚至达到了三四百块钱一斤!
  明朝的盐价为什么如此离谱呢?
  其实,明朝的食盐生产成本也不高,朝廷向专门负责制盐的灶户征购食盐的时候,每四百斤仅支付大米一石,也就是说灶户生产食盐,每斤成本还不到一块钱。
  但是,商品的销售价格大多不是由成本决定的,影响商品销售价格的因素很多,明朝的食盐生产成本的确不高,但是经过层层盘剥之后,这盐价高的就有些就离谱了。
  明朝的食盐买卖实行开中法,简单来说就是盐商想要买卖食盐,必须按朝廷的要求向边镇运输粮草辎重以换取盐引。
  这开中法看似简单,过程却相当的复杂。
  首先,盐商必须向南京户部申请盐引,也就是向朝廷承诺,将运送多少粮草辎重到边镇,南京户部接受申请之后便会给商户发放相应的盐引领取凭证,并将相应的盐引散发到各个边镇。
  然后,盐商必须将承诺的粮草辎重运送到相应的边镇,经边镇将领又或巡抚、总督等官员验证之后,才能换取相应的盐引。
  盐商领到盐引之后,还必须去相应的盐场支领食盐,最后才能运到指定的区域贩卖。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附加成本就比较吓人了,远远超过了食盐本身的成本。
  比如,盐商向南京户部申请盐引的时候就必须缴纳盐税,盐税的标准是每引三两,而一个盐引也就能支领三百斤食盐,也就是说,光是这盐税一斤就高达五六块。
  就这还不是全部,盐引可不是你申请就能分到的,要是你没有找到关系,申请交上去也是白搭,人家根本不会鸟你,而这拉关系又得花钱,杨聪的爷爷杨荣找的就是魏国公府的关系,具体花了多少钱,杨聪也不清楚,总之不会低于相应的盐税,也就是说,光是申请这个环节,食盐的附加价格就高达十多块一斤。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