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江山争雄 [校对全本] (江左辰)


  罗昭云下马之后,整理一下衣袍,给宫城守卫出示了腰牌,然后进入了皇城,在宫城的时候,有内侍太监等候,引领着他,进入宫苑,去往杨广所在的安仁殿。
  这不是皇帝办公的殿宇,而是平时休息、停歇、养心的大殿,隋炀帝把他叫到这里,自然有他的打算,不想让消息外泄。
  毕竟去办公场所,显得很重视,委托重任,公事公办。在安仁殿,倒是有怀柔、宠信的味道。
  “微臣叩见陛下!”罗昭云行宫廷君臣大礼。
  杨广看他气色恢复不错,没有大碍,微微点头,挥手道:“免礼起身,赐座!”
  这个时代的文臣武将,还保留着一种做臣子的尊严,没有像清朝大臣那样,一直跪着交谈,满清奴性太大了。
  罗昭云跪坐长方形的蒲团之上,不知隋炀帝召见他所为何事,只能默默等待对方提及。
  隋炀帝慢悠悠问:“罗成,你的伤势如何,不要紧了吧?”
  罗昭云道:“回陛下,臣的伤势,已复原七成,不影响行动了。”
  隋炀帝杨广点点头,客套一句之后,直奔主题道:“这些日子,你没有上早朝,养伤在家,无法知道朝廷诸多大事和政令颁布,其中一项,与你有关,就是科举考试制度,朕排开万难,推行下去,组建乡试、省试、会试、殿试等,但朕现在有一个难题,让儒学下移,推行到寒门,可不是说说就能办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寒门无钱,而书籍昂贵,民间没有那么多的藏书,让百姓们如何看到各种学问,这科举考试起来,寒门根本就出不了几个人才,这不是收效甚微吗?”
  罗昭云闻言,这才明白今日他传自己入宫,其实是有问题想让自己解决,自东晋永嘉之乱后,晋国王室南移,文化也如此,后来北魏、北周、北齐等建立,多是胡族统治,并不多看重儒学等,甚至还一度出现胡化、去汉化,直到大隋立国,杨坚等人,才恢复了汉姓,以前都是用胡姓,贵族都如此,可知民间文化的断层,更加厉害。
  这跟战乱密切相关外,还有就是书籍流传滞后,手抄、木简等,太费事了,阻碍了传播。
  罗昭云想到这些,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印刷术,可以解开这个困难,宋代的文学之所以发达,就跟印刷术的普及和推广有关系,当百姓家都有不少书籍后,文化才真正到了草根阶层。
  “陛下不必担忧,臣想到了一个主意。”罗昭云拱手献策。
  “哦,什么主意?且说来听听。”杨广脸色一喜,关切地问。
  罗昭云回答:“先由朝廷确定科考书目和范围,作为官方教材,然后大量印刷书籍,降低书籍的成本,普及到寒门,这样一来,草根阶层的寒士,就能接触到才学,打破贵族的文化垄断,介时,人才势必如雨后春笋,将层出不穷。”
  杨广听他说得新颖,又不乏道理,连连点头,不过也有狐疑,询问:“什么是印书,目前大隋的书籍,可都是手抄?”
  罗昭云学过历史,也清楚印刷术的发展史,其实在中国古代,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只不过是小面积的印章,没有想到用于印书,直到唐代中期才出现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后期才普遍使用,到了北宋时代,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更大的进步。
  他微微一笑道:“陛下的玉玺、印章上,是否可以印字?”
  杨广闻言一愣,下意识地说:“那是当然。”
  罗昭云继续道:“如果陛下找工匠,在一块木板上刻满反体,刷上墨泥,然后把空白纸放上,就可以不断重复印刷了,一个木板,足可以印刷成千上万次,朝廷准备一冬,来年春天,就可以大批量印刷科考书籍,在京城、各州县限购出售,以家为单位,这样一来,我泱泱大隋,文化普及了民间,何愁人才不出?”
  “精彩!”隋炀帝一拍桌案,笑容夸张,龙颜大悦,这个方案,瞬间就解决了他心中的难题,而且,还是文化下移,还是一项利在春秋的大事啊,由他这个皇帝来推行,日后史书上都得有浓浓一笔了。


第0214章 迁都之论
  隋炀帝杨广听完了罗昭云的献策,要从印刷术着手,简单的发明,却让整个制度推行变成了可能,不禁感到神奇和出彩。
  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罗昭云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文物双全,最主要见解新颖,而且非常机灵,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这太难得了。
  科举考试的阻碍,被化解了,杨广非常高兴,仔细询问他,是否能写出细节方案来?
  罗昭云根据后世的经验,还有对历史上印刷术的了解,把雕版印刷术的技巧大致讲了一遍,这杨广也是极其聪明之人,所以一点就通,忍不住几次喝彩叫好。
  “哈哈,由此印刷术,可以大批量印书,那些哲人的著作,论语春秋,诸子百家,秦汉以来的诗赋都能传播到民间,这样一来,我大隋百姓,整个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就能扩大十倍都不止,全民习文,改掉五胡乱华之后,胡文化阻碍汉文化的制约,打破落后的习俗,让更多的寒门士子,能够读遍圣人书,陆续通过科举考试,投效朝廷,这样一来,也就攻破了贵族世家的垄断,不错,罗昭云,你年纪轻轻,想不到是个鬼才,鬼点子很多,能为朕分忧,难能可贵也!”杨广大笑起来。
  守在殿外的太监、侍女们,听到隋炀帝如此高兴,都有些面面相觑,不知这个罗昭云,说了什么好听话,能让龙颜大悦。
  杨广笑容收敛后,眉锋一挑,眼神变得极其深邃,眸光紧紧盯着罗昭云,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罗昭云见隋炀帝大笑过后,变脸变得挺快,心中有些吃惊,惴惴不安,不知这个性情不定的隋炀帝,又在思考什么。
  片刻后,杨广居高临下询问:“罗成,朕还有一事正在思虑,正拿不定主意,你来为朕分析一二。”
  “这个,连陛下雄才伟略,高瞻远瞩,都无法定夺,微臣不敢妄自揣度!”罗昭云说的恭敬,其实内心倒觉得马屁实在拍的不轻,他也学会虚虚假假这一套官腔了。
  杨广倒是有些受用,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任何人,多喜欢听别人奉承的话,凡夫与俗子,皇帝和伟人,都是如此。
  “你不必谦逊了,想到什么只管说,朕不会怪罪。”
  “哦,臣领命。”
  杨广点头,郑重其事道:“有大臣向朕提出一各奏折,建议朕迁都去洛阳,你对此奏议,有何感想?”
  罗昭云一听,心中颤动,看来大势不可挡,杨广刚登基,就打算迁都洛阳了,虽然杨广说这是一位大臣提出的建议,但是他清楚,这是杨广的托词,是在试探他。
  如果隋炀帝杨广直接说是他的想法,罗昭云肯定不敢多说什么,直接顺着恭维,这不是杨广想要听到的说辞。
  虽然迁都洛阳,杨广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但毕竟刚登基为帝,掌控了王权,还不够成熟,所以迁都之事,关系重大。杨广忽然间,觉得罗昭云想法新颖,数次为他排忧解难,所以才会突兀询问。
  罗昭云隐隐揣摩到了杨广的心思,他不会逆着说,触碰霉头,因为他学过历史,知道迁都洛阳,绝不是后世演义小说那样有弊无利,贪图享乐,恰恰相反,在隋代的背景下,隋炀帝要迁都洛阳,反而是一种大作为,大魄力,有他的政治目的。
  “臣觉得,迁都洛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若彻底荒废大兴城,又有些可惜,如果设为二京,经常换地执政,相互配合,倒也不错!”罗昭云说的委婉一些,中规中矩,不冒进,也不保守。
  杨广神色未变,继续问:“迁都洛阳,你认为道理在何处?”
  罗昭云被追问,不得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了,说道:“回陛下,臣觉得,迁都洛阳,至少有三利,一是洛阳位于天下之心,属于人体心脏之位,可调度四面八方,监督北齐、南陈、关陇、江陵,及时掌握天下动态,治理四方,这是长安地,大兴城地理位置所欠缺的,它过于偏西了。二是洛阳物质丰富,供给充足,附近是几大粮仓,不必担心京城缺粮,三是新建都城,官员相随,离开根基之地,加强朝廷权威,这样一来,寒门士子更容易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命!”
  杨广听完,微笑点头,对罗昭云的才学和见识,算是真正认可了,因为这三点,虽然说得简单,而且不够全面,但却是最关键的三点,也是他最看重的方面,他说的这些,自己早就想到了,也跟几个心腹之臣讨论过。
  但是,罗昭云能从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准确说出,一针见血,由此可见,他的见识远超别人,未来是个栋梁之才,杨广心中这样想着。
  隋炀帝站起身,拍了两下手,然后豪气万丈道:“说的有道理,不过还是没有说全,不够精准,其实朕早有此想法,这洛阳乃是龙兴之地,千古之基也!洛阳之地自古为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有很多先天条件,而关陇之地,道路崎岖,运送困难,十年有八旱,远的不说,就说在开皇十四年,关中旱灾,先帝甚至带着百姓到洛阳逃荒,百姓吃着都是野菜树皮,豆屑杂糠,何其滑稽?若洛阳建成,至少在粮草供给方面,可一劳永逸,实乃后代之福。”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