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达的意思很明确,他不赞成刘丹的谋划,认为是“乱国”之举,但除此之外,也确实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为刘乂“全性命、固储位”了,所以——你们想讨论就讨论吧,这事儿我绝不掺和!
等到陈元达走了,刘丹才长吸一口气,缓缓道出了他的谋划。其实很简单,刘丹想要依靠刘曜发动一场政变——“今唯命始安王暂弃长安,以兵马卫护殿下归京,旋以‘清君侧’为名,杀靳准、王沈等,并罢黜相国,唯此殿下性命、储位皆可得全,而国家始能转危为安!”
王延和范隆闻言,都不禁吓了一大跳,脱口而出:“此计能售否?”
刘丹详细解释说:“是否能售,只看二人。”竖起一枚手指来:“一是始安王。始安王素与相国不睦,欲其奉殿下而逐相国,易也;然欲使其回师平阳,一清君侧,则未必容易。前闻相国私许始安王割据雍州,而为雍王,殿下若欲说其相助,须更加赏才是。至于成功与否,臣亦不能逆睹……”
接着竖起第二枚手指来:“二是陛下。若始安王大军逼临,杀靳准、王沈等,举手之劳,然相国为陛下亲子,陛下岂忍废黜?除非陛前以刀剑相逼,使陛下退位,让与殿下,或起码使殿下监国,事乃可成——未知殿下可有此决心否?”
众人闻言,莫不大惊失色,可是等心情略略平复一些,再一细琢磨,貌似也只有这条道路可走了……
实话说刘乂这小年轻见识浅,胆子也小,此前一直在平阳被刘粲及其党羽逼迫,他蜷缩在角落里,连屁都不敢放一个。他的太师卢志、太傅崔玮、太保许遐都曾经暗中献策,要他找机会发动政变,夺取兵权,到时候就不怕刘粲兄弟了,但都被刘乂一口回绝。
在原本的历史上,最终刘乂就这样一步一步被逼到了墙角,再难容身,被废黜“皇太弟”之位,改封北部王,旋为靳准所杀。而且刘粲、靳准不仅“诛乂素所亲厚大臣及东宫官属数十人”,还“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胡汉之衰败,由此为始。
不过在这条时间线上,刘乂被逼得都朝着几名大臣磕头求救了,实在无路可走,心境绝地反弹,在刘丹、王延、范隆等人的反复规劝下,最终还是勉强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便请范隆写信去联络刘曜,并许事成之后,将雍、秦、凉三州都割给刘曜,封他为秦王。不过当日商议,除陈元达避席外,在座的并不仅仅刘丹等三名副将,还有一些更低一级的将领、属吏,这些人不是全都跟刘乂一条心的,更未必敢于对抗刘粲,所以消息很快就泄露了出去,并最终传入呼延晏耳中。
其实呼延晏跟随刘渊起兵,两朝老臣,他本人也很看不管阉宦弄权,刘粲和靳准等人胡作非为,心中颇有些同情刘乂。倘若刘乂仅仅想靠着刘曜的势力保住储位,呼延晏说不定还乐见其成,但刘丹的谋划太过惊世骇俗了,且正如陈元达所说“利国还是乱国,我不知也”,呼延晏又哪敢隐瞒这个消息?故此匆匆赶到偃师与刘粲会合,就把此事当面禀报了刘粲。
刘粲这一惊非同小可,急问呼延晏:“若真如此,我命休矣!呼延公可有教我?”
呼延晏说:“为今之计,当遣使抚慰皇太弟及始安王,明言绝无加害之意。大单于或当亲笔手书,立下誓约,若皇太弟心安,自归平阳,则无虞矣。”
刘粲心说老东西你其实是偏向刘乂的吧?竟然要我去向刘乂认怂?此前刘乂认怂我照捶不误,焉知我认怂他刘乂就会收手呢?当下随口敷衍几句,转过脸就把兄弟几个全都秘密召集起来,跟他们商量。
可是商议来去,无法可想。刘粲已经把胡汉国禁军的主力都拉出来了,此刻平阳空虚,即便刘琨突然间又得到了拓拔鲜卑的增援——当然啦,那是不可能的,拓拔部还在远征辽西(其实已经败回来了,只是消息还没有传到)——都能直捣胡汉腹心之地,更何况刘曜近十万百战精兵呢?除非刘曜不肯相助刘乂谋逆,否则就几乎是无解之局啊。
但刘曜心里究竟怎么想的,他会怎么做,谁都猜不到,也都不敢冒险!
既然说“几乎”无解,自然还有一条道儿,那就是刘粲快速回师,赶在刘曜退兵前返归平阳,到时候皇帝在手,大义之旗高举,就不怕刘曜前来放对啦;说不定刘曜闻讯后,还会主动把刘乂绑了给送过来。只是这么一退,河南就彻底丢了,刘粲的声望也会大损,而且敌前退兵,大不易啊!
其实那兄弟几个也未必全然跟大哥一条心,尤其太宰刘易和大将军刘敷,素来不直靳准为人,反倒与陈元达、王延等相交莫逆,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们多次进谏刘聪近贤远小,并且在遭到拒绝甚至是斥责后,刘敷还忧忿发病而死。但终究刘乂和刘丹的谋划,并不仅仅“清君侧”,杀靳准、王沈等奸臣啊,还很可能把刀子架在老爹脖子上,要老爹下诏罢黜大哥……这谁能忍哪?!刘敷当即劝说刘粲,说敌前退兵,确实大为不易,好在徐州军已然暂退,而豫州军尚且未能与之合流,咱们还有调兵的余暇——
“正不必全师撤离河南,阿兄但将一半兵去,返归平阳,始安王即不敢妄动。弟愿留此,为阿兄抵御晋寇,保障河南。”
刘粲皱着眉头问他:“今日之晋寇,与往日大异,恐不易当,贤弟果能保障河南否?”
刘易在旁边劝说道:“河南之险,敌与我共,平原决胜,成败难期。弟意止留数千兵马守偃师,以遏贼势,我等随阿兄全师而还。昔陛下初登基时,我朝也无河南,今即弃去,有何可惜?但精锐不失,倚河为险,使贼不能渡,待平靖内乱后,可复取之也。”套用后世一句名言,刘易的意思其实是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刘敷摇头道:“今日与曩时不同,我皇汉既得河南,未经苦战即自弃之,军心士气必损,再欲复夺,不易也。况祖逖一世之雄,堪与我兄弟相拮抗,若不能挫其势,摇其心,容其久驻河南,必为国家大患。
“若守偃师不失,而贼粮秣不继,最多一月,必然飏去。若弃偃师,贼可于乡野间肆意征收散民之谷,或可久待——还请阿兄三思。”
第四十一章 变局
裴该在见到祖逖之前,正在展读东路军谢风派快马传过来的报告。这报告书写满了半卷纸,足有四尺多长,骈四骊六,文采斐然,不用问,肯定又是王贡代谢风写的。
裴该一目十行看过,心说应该宣布一条新的军令,凡军中公文往来,一律都要用散文,且文辞必须通俗易懂,不准再用骈文!
文言文在后世被很多人目为畏途,但在这个年月,其实和口语距离并不太大,也就如同后世书面语和日常俗话之间的差别而已,倘若平铺直叙,条理清晰,裴该手下那些才刚脱盲的军头应该都能读得懂五六成。问题自汉代以来,士人作文逐渐吸纳了很多诗赋的要素,讲究对仗、押韵,终于在魏晋之际产生出了骈文,那就不是谁都能够读得明白的啦。
究其实质,这是士人自我炫耀,以期有别于庶民百姓,从而造成的特殊文体,形成的绮丽文风。文多四言、六言,故又名“四六文”,或称“骈四骊六”,为了符合格式,展现文采,往往不惜以辞害意,把明明很清楚的事情写得云山雾罩,莫名所以。骈文中也有散句,一般占两到三成分量,但真正的内容其实大多蕴含在散句之中,骈句对于叙事基本无用,纯起抒情之效。
好比说王贡这篇报告书,倘若抽出其中散句来,再将骈句之意加以精炼,估计两千字到头了,根本不必要写那么长,那么花哨……
报告中所言之事,其实很简单,归纳起来可为三事:其一,王贡按照原定计划,孤身前往广固,去游说曹嶷,其间各种惊心动魄、唇枪舌剑,占了报告书七成篇幅。最终曹嶷被他说动了,答应即刻遣使南赴建康,去向琅琊王司马睿上表称臣,背汉从晋。
曹嶷本是王弥的左长史,跟随王弥降汉,其实对于胡汉政权的忠诚心非常薄弱;加之此人又素无大志,只想割据青州,所以在原本历史上,他就曾经主动遣使建康,被东晋政权封拜为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广饶侯。所以对于说动曹嶷反正,裴该原本就具备着一定信心,并非天马行空的妄想。
在旧有时间线上,曹嶷后来基本上并吞了整个青州,乃与河北的石勒结盟,商定河东属曹,河西属石。一直等到石勒自称赵王,根基稳固后,才派石虎渡河南下,一举伐灭了曹嶷势力。
在这条时间线上,石勒提前跟曹嶷交过手,两家多少结下些怨仇。如今石勒在河北,不定哪天就会南下攻打青州,在这种情况下,曹嶷也颇有与南方的徐州交好,以期将来得到增援、策应的想法。故此王子赐前去舌灿莲花,当即就把曹嶷给说服了。
王贡报告书中所言第二件事,是说石勒率兵南下,攻打三台刘演,刘演独木难支,不但向厌次邵续求取救兵,还派人渡河而南,向兖、徐二州求救。兖州方面,祖逖亲率主力北伐,自然没有余兵去救刘演——否则以他跟刘琨的关系,是肯定会救的——而在徐州方面,谢风自作主张率部西进到青州的著县,以为呼应。
相似小说推荐
-
日本战国走一遭 (秽多非人) 起点VIP2020-04-29完结不种马,不后宫,不争霸,随缘统一;不系统,不开挂,非大名,混吃等死;穿战国,有历史,有瞎编,人死完结;...
-
无敌正德 (江湖大侠客) 起点VIP2020-05-09完结穿越到明朝成为正德皇帝朱厚照,我没别的优点就是能打!勇猛 宅男 练功流 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