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战国大司马 [全本校对] (贱宗首席弟子)


  蒙仲有些纳闷于惠盎仍然用“小子”这种称呼来称呼自己,不过倒也没有在意,恭谨地回答道:“夫子近来身体还健朗。”
  “哦。”惠盎点点头,旋即忽然又问道:“那夫子身边的老仆萧伯呢?他的身体可健朗?”
  “萧伯?”蒙仲愣了愣,旋即忽然明白过来,带着几丝微笑说道:“夫子身边的老仆,我等都称他为‘庄伯’,庄伯本姓向,惠大夫所说的萧伯,在下不知是谁。”
  “哈哈哈。”惠盎笑了笑,改口道:“对对对,是庄伯,是我记错了。”说罢,他看了一眼蒙仲,又说道:“近两年,我与夫子少有同信,不过却听说夫子正在写一篇新的道家论著……”
  “惠大夫指的是《逍遥游》吧?”蒙仲平静地说道:“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背诵到这里,他看了一眼听得津津有味的惠盎,忽然歉意说道:“抱歉,惠大夫,小子忽然想起,夫子的这篇新著,未经他老人家允许,我不能随意透露。”
  惠盎愣了愣,旋即哈哈大笑起来:“我信了,我信了,似这般气势澎湃的文章,也就只有夫子才能写得出来……”说罢,他举起面前矮桌上的酒樽,歉意说道:“是为兄的过错,向贤弟陪个不是。”
  原来,惠盎是对蒙仲的身份起了疑心,才会故意试探。不过想想也是,庄子几十年不收徒,今日忽然冒出一个弟子,且惠盎从未听说过,他当然会感到怀疑。
  不过在经过简单的试探后,惠盎已经信了五六分了,至于剩下的四五分,惠盎相信只要二人稍微相处一下,就能清楚地分辨出来。
  喝了几樽酒后,惠盎便询问起了蒙仲等人此来彭城的原因,蒙仲也不隐瞒,如实说道:“前一阵子,乡邑接到王命,得知大王令各家族再聚集族兵,协助王师攻打彭城……”
  “原来如此。”
  惠盎闻言微微叹了口气,问蒙仲道:“夫子对此,有何见解?”
  蒙仲重复庄子的话说道:“夫子称这场战争乃‘失道者之争’,双方将不会有胜者。”
  “失道者之争……”
  惠盎喃喃念叨着这几个字,旋即苦笑着说道:“夫子一言中的啊。”
  说罢,他一脸苦闷地又灌了自己几樽酒。
  晚上,惠盎给蒙仲、蒙虎一行人安排了住所,随后他将蒙仲单独请到自己的书斋。
  惠盎的书斋有些乱,木架上、箱子里,到处摆满了竹简,蒙仲好奇地拾起一册翻开一瞧,却意外地发现竟然是儒家的书册。
  这让他啧啧称奇。
  “怎么了?”惠盎见此好奇问道。
  蒙仲解释道:“据小子所知,惠大夫乃是惠子的族人,小子原以为惠大夫学的是名家的知识,没想到……”
  “没想到竟然是儒家,对吧?”惠盎笑了笑,旋即说道:“你既是庄夫子的弟子,自当明白夫子与我族叔惠子的交情,你我之间就无需这般客套了,兄弟相称即可。”说罢,他率先笑问道:“阿仲,夫子教你的,想必都是道家的经典吧?”
  “并不完全。”
  蒙仲摇摇头说道:“夫子还教了我名家的知识,比如惠子所著的《坚白论》、《同合异》、《遍为万物说》,我皆稍有涉及。”
  惠盎闻言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旋即便兴致勃勃地与蒙仲辩论起名家的那些经典命题,从始至终,蒙仲面不改色、对答如流,这让惠盎彻底相信,眼前这位少年的确是庄子的弟子。
  因为唯有庄子的弟子,才会如此精熟于道、名两家的思想。


第041章 惠盎(二)
  在经过了一宿的秉烛长谈后,惠盎与蒙仲对彼此已颇为熟悉与亲近,亦逐渐适应“阿兄”、“阿弟”这般的称呼。
  尽管惠盎的年纪,比蒙仲年长近三十岁,但论辈分,前者是惠子的侄子,而后者是庄子的弟子,他俩倒也确实属于同辈,因此用兄弟称呼并无不可。
  熟悉了之后,蒙仲才感觉出惠盎是个面冷心热的人,记得昨日他在府门外初见惠盎的时候,只见这位宋王偃身边的重臣面色冷淡,龙行虎步、颇有气势,少了几分亲和。
  但在彼此熟悉,坦诚相待之后,蒙仲这才感觉惠盎其实是一位非常好相与的人。
  当然,这是因为彼此的关系近,倘若换做旁人,相信惠盎就不会那么推心置腹了。
  据彼此的交流,蒙仲感觉惠盎学的很杂,仿佛涉及道、名、法、儒、墨几家的学术,不过最精纯的,不是道家、也不是名家,却是儒家与法家。
  不得不说这让蒙仲感到很是意外。
  毕竟从亲疏来说,惠盎也应该集道、名两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或法家。
  对此惠盎解释道:“道家治国,治的是太平盛世,且道家首要在于‘治己’,你亦是道家弟子,想必能理解愚兄的意思。”
  蒙仲微微点了点头。
  他当然明白,道家的治国思想,即「无为无不为」,这是建立在“治人”基础上,即要求君主与臣子都具备一定要求的道德准则,君主与臣民的道德绝无越高,道家的治国思想就越发能体现,但反过来说,道家的治国思想就很难实现,就比如当前的乱世,国与国之间为了兼并土地而频繁发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就很难被君主所接受,即便被接受也难被奉为治国的策略。
  说白了,道家思想不适合用来作为王权统治臣民的工具。
  而适合作为统治工具的,即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它源自于周礼,其本身就是为了贵族统治庶民,只不过它提倡“仁义”,主张上位者善待下位者,而下位者则必须迎合、拥护上位者,其本质还是为了君权统治。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句话就已经充分阐述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本质。
  至于法家,虽然法家曾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君权统治。
  且法家法家必须得到君主的支持,才能施展自己的治国抱负。
  曾经,秦太子(嬴驷)犯了罪,商君卫鞅言“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决定重惩太子以表现法的威严,尽管后来经过旁人劝说才改为惩罚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可结果呢,那名太子,也就是后来继位的秦惠文王,他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卫鞅,使卫鞅这位曾经执政秦国的重臣,惶惶而逃,却没有一名秦人胆敢收留。
  这就是法家弟子失去了君主支持的下场。
  不过相比较而言,法家思想还是有治国具体可行理论的,不像儒家,从孔子时期到孟子时期,除了“仁义”、“礼德”的规范口号,基本上没有什么治国的策略——孟子亦是,中原国家都已经在开始实行“名田制”了,儒家那边还在提倡过时几百年的“井田制”,严重跟社会需求脱节。
  因此惠盎的主张是「以法治国、以儒治人」,总的来说是比较偏向于温和的治国策略。
  而其余道家、墨家、名家的思想,惠盎认为不适合用在当前的世俗,所以被他放弃了,毕竟道家与墨家的思想实在是太理想化,而名家的思想又如天马行空一般,大多只能用来做学问增加见识,却无法使国家变得强大。
  在交流过学术后,蒙仲亦向惠盎询问了他心中的疑惑:“阿兄,我斗胆问一句,大王讨伐滕国,是为了给齐国施压么?”
  惠盎听了后有些意外,不过倒也不隐瞒,点点头说道:“大王确有这个打算。”
  蒙仲闻言心中释然,又问道:“既然如此,宋国与赵国、秦国,想必私下已有盟约?”
  惠盎闻言一愣,看着蒙仲好奇问道:“是夫子告诉你的?”
  蒙仲摇摇头说道:“夫子并没有告诉我,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听闻此言,惠盎感觉更加惊奇,便问道:“你怎么猜到的?”
  蒙仲便解释道:“齐国乃强国,而我宋国乃中等之国,以中等之国犯强国忌讳,想必有所仗持。当今诸国,唯秦、齐最强,既然我宋国欲犯齐国,想必是从秦国那边得到了什么承诺,否则,此举不符合我宋国的利益。至于赵国,倘若三晋团结一致,纵使秦国对我宋国许下承诺,想来宋王也不敢贸然冒犯秦国,显然三晋中有一国暗中与秦,与我宋国有私下协议……”
  听着蒙仲的解释,惠盎捋着胡须暗暗称奇。
  他相信蒙仲作为庄子弟子的品德,既然此子说是自己猜到的,那就是自己猜到的,断然不会存在虚假。
  一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身处景亳,却能猜到秦、赵、宋几国私底下的盟约,这份才智,让惠盎感到颇为吃惊,忍不住要暗自称赞一句:不愧是庄子的弟子!
  想了想,惠盎正色叮嘱蒙仲道:“这些话,出我口,入你耳,不可透露给旁人。”说罢,他见蒙仲点点头,便继续说道:“赵国与我宋国的盟约,早就形成,并非是当前……王驱逐皇喜(宋剔成君)的第三年,赵国的君主「赵语」去世,即世人所称的「赵肃侯」。赵肃侯生前与魏、楚、秦、燕、齐等诸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是一位雄主,他去世后,魏国的君主「魏罃」便联合楚、秦、燕、齐四国,试图攻灭赵国。当时的赵国新君「赵雍」初继位,派来使者与大王交涉,促成了「赵宋之盟」。期间,赵雍派人说服越国进攻楚国,又贿赂娄烦攻打燕国与中山,又拉拢韩国,使之出现「赵韩宋」三国对敌「魏秦齐」三国的局面,便最终取得胜利,挫败了魏国试图联合四国讨伐赵国的阴谋……所以说,赵宋之盟,早早便已形成。”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