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军由于是长途奔袭,只带着几件简易的组装梯子,进行偷袭可以,强攻就不方便了。
飞虎军的连长,看到从围墙上进攻,难以得手,于是命令弓箭手,压制围墙上的吐蕃人,然后派几名战士,手持盾牌,冲到了庄园的大门口,他们点燃了一个炸药包,然后迅速离开。
“轰”的一声巨响,庄园的大门被炸开了,飞虎军的官兵们一拥而入!
吐蕃人尽管英勇的拼死搏杀,但是他们只是普通的百姓,面对着训练有素的飞虎军,他们的抵抗很快就被瓦解了。
第四百四十二章 大战爆发
不久,三个排长前来向连长报告,说一共抓获青壮男女35人,老人和孩子51人。
连长说道:“咱们要的是人质,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少,有一个算一个,全部带走。”
一名排长说道:“庄园里的财物怎么办?”
连长说道:“我给你们五分钟时间,拿些值钱的东西就行了,动作要快。”
排长们大喜,说道:“谢谢连长了。”说完,急忙指挥着战士们抢劫财物。
不久以后,第一连的飞虎军官兵们押解着俘虏迅速撤离了。
天亮的时候,参加突袭行动的26支飞虎军分队,全部回来向王副参谋长报告。
经过一个晚上的突袭行动,飞虎军一共抓获吐蕃人2159人。自身损失124人,其中一个分队遭遇了吐蕃的正规军,经过惨烈的激战,整个分队,只回来了32个人,其余的全部战死了。
不管怎么说,飞虎军算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王副参谋长写成战报,向飞虎军总部汇报,他带着部队原地驻扎,等候飞虎军总部的进一步指令。
不久以后,飞虎军总部的指令还没有到,陇右道观察使就派人找上门来了,要求他们马上出兵。
原来,吐蕃人得知边境线上遭到突袭,被抓走了大批的人质以后,他们也不甘示弱,也组织了同样的突袭行动,抓走了大批的陇右道边境上的唐朝百姓。
王副参谋长一看,决定再次组织突袭行动,继续抓捕吐蕃人质。
这样的行动,很快就在唐朝与吐蕃的边境线上,全面的蔓延开来,一时间战火四起。
不久以后,双方小规模的偷袭活动,就演变成了大规模的军队行动,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杨妃娘娘的承晖殿。
“愔儿,你要多关心一下你的哥哥,他最近的情绪很不好,跟我说要辞职不干了,还说让我跟你说说,他想离开长安,换个地方生活。”杨妃娘娘说道。
原来,李愔最近遭到的打击确实有点大,首先是明珠公主跑了,接着,他最迷恋的白云是倭奴人的奸细,还拐跑了他的一个儿子,他那个丢了儿子的小妾,整天要死要活的。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明珠公主的叛逃,给李恪造成的困扰更大。
明珠公主叛逃的消息,尽管朝廷尽力掩盖,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么一个大丑闻,很快就在长安城传得沸沸扬扬的。
这次在吐蕃被扣押的商人,很多和长安的权贵们密切相关,而商人们被扣押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明珠公主的叛逃,使吐蕃人提前得到了战争的消息,而大唐的商人们,却是没有能够提前得到朝廷的通告。
商人们的家属,对于蜀王李恪的不满,难免流于言表,尽管他们不当着李恪面儿谈论此事,但是背后的议论,很快还是传到了李恪的耳朵里。
李恪感到自己太窝囊了,成为了长安城的大笑柄!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感到有无数人的目光,在异样的望着他。这个压力也太大了。
因此,他就找杨妃娘娘,提出要离开长安。杨妃娘娘舍不得他离开长安,于是就叫来李愔,想让他劝说李恪。
对于李恪的事情,李愔原本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战争突然爆发,又是在朝廷没有准备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事情需要理顺。
他现在忙得焦头烂额,李恪又拿这些破烂事来烦他,李愔也不禁有些恼火了。
他说道:“母妃,李恪他多大了,都26岁了,怎么还跟个孩子似的?你瞧瞧他自己干的那点儿破事儿。
当初那个明珠公主,是他自己哭着喊着要娶的,后面这个倭奴女人,他也是要死要活的,非要给她弄个什么侧妃。
您都不知道,他那个侧妃的俸禄,还是我给他出的呢。
他都不知道自己给朝廷惹了多大的麻烦,现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农业部多么重要的职位,他却在这里闹情绪,实在是不应该。”
杨妃娘娘说道:“他就是知道自己惹了麻烦,才不好意思呆在长安了。可是我就你们两个儿子,我可不想让他离开我。
要不这样,你跟他好好谈谈,劝劝他吧。”
李愔说道:“好吧,那就这样吧。母妃,我现在实在是太忙了,您见到他,让他自己去找我吧。”
李愔真是太忙了,他离开了杨妃娘娘的承晖殿,刚刚回到太极殿的办公室,军政大臣们就一**求见。
太极殿,李愔的办公室。
李靖说道:“皇上,苏定方要求调拨炮兵部队,您看这件事如何答复?”
按说调动炮兵部队的事情,是军队内部的事情,用不着请示皇帝陛下。可是,为了防止火炮制造的秘密外泄,整个大唐只有两个火炮制造厂,一个在长安,一个掌握在海军研究所里。
海军研究所控制的火炮制造厂,生产的火炮,全部用来装备海军。陆军的火炮,全部依靠长安火炮制造厂生产,数量有限,由秦怀道统一掌握,目前只装备了一个炮兵师,调动的权限就掌握在皇帝陛下手里。
李愔说道:“大炮制造出来,就是为了用的,你就从炮兵师抽调两个团,调拨给苏定方。”
李靖说道:“好的,臣回去就办。”
接着,李靖站起来准备离开,可是他犹豫着,欲言又止。
李愔问道:“大将军,您还有事儿吗?”
李靖说道:“皇上,臣想亲自去打这一仗。老臣年纪大了,没有多少时间能够为皇上效力,趁着老臣还跑得动,请恩准老臣,再为朝廷开疆拓土,尽一点绵薄之力。”
李愔也认为李靖年纪大了,他想培养苏定方等相对年轻的将领,将来接替李靖等人的位置,好使大唐军方后继有人。
李靖要去前线,对于征讨吐蕃,虽然把握更大,但是,不利于年轻将领的成长。
李愔考虑再三,说道:“大将军,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是,吐蕃还不是咱们最重要的目标,下一步,军队要进一步的改革提高,朝廷中的事情,还离不开您来坐镇,像这样小规模的战争,就让苏定方他们去干吧。”
第四百四十三章 军功制度改革
李靖看到皇上不同意,也猜到了皇上有提拔年轻将领的心思,也就不再要求出征了。.。
李靖还没走,侯君集也来了,他说道:“皇上,吐蕃可是个大国,极难对付!臣想请命参战,请皇上恩准。”
李世民时代的这些老臣们,个个忠肝义胆,这份为国尽忠的心意,令李愔十分感动。他说道:
“侯大人,征讨吐蕃,对于大唐来说,还是一件小事情。你现在身为宰相,执掌中枢,像到前线作战的这样的小事情,还劳动你亲自出马,那可是大材小用了。
下一步,朝廷的推动军功制度改革和土地改革,这些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朝廷需要你来坐镇,这个时候,你怎么能够离开呢?”
侯君集一听打仗,心里就痒痒,可是看到皇上对自己如此器重,他心里温暖,就不再说什么了。
侯君集和李靖刚要告辞离开,李愔把他们叫住了,他说道:“大将军、候大人,关于军功制度改革的方案,你们看了没有,有什么想法?”
侯君集说道:“皇上,现在大战在即,似乎不是讨论军功制度改革的时候,搞不好会影响官兵们的士气。”
李愔说道:“正因为大战在即,才更要搞好军功制度的改革,否则的话,这一场大战下来,立功的人数,何止万千?按照以前的军功制度,朝廷要拿出大量的土地进行封赏。
现在朝廷的土地,已经开始紧张起来,这样下去,朝廷是无法负担的。”
侯君集说道:“打下吐蕃以后,把吐蕃的土地,分给那些有功的将士不就行了?”
李愔说道:“这不是办法,土地必须要集中在朝廷手中,你们想想看,历史上的这些‘门’阀士族,都是怎么形成的?
它们的根源就是从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大批的有功之臣,不断的得到分封来的土地,当这些有功之臣,拥有了大批的土地以后,他们就减少了对朝廷的依赖,依靠这些土地就可以自给自足。
当这些人开始依赖土地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增加自己手中的土地,于是,又开始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土地兼并,逐渐又形成了新的依赖土地的‘门’阀士族。
当‘门’阀士族大批出现的事情,他们之间为了利益,又开始发生争斗,整个社会又会分崩离析,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相似小说推荐
-
钢铁皇朝 (背着家的蜗牛) 起点VIP2017-12-12 十万个收藏 架空历史一场绝密级的试验爆炸让萧铭来到一个类似古代的平行世界。在这个满...
-
铁血战兵 (血中情) 创别书城VIP完结因一次意外,陈卫东回归都市,但英雄血怎么这样冷去!“我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因为能让我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