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排队枪毙之所以被称之为绅士战争,跟这种不互相对射军官的潜规则也有很大关联,要不是欧陆各国的军队互相克制,军事贵族在战争中可就要大出血了……
率先打破这一潜规则的是华盛顿这位美利坚开国元勋,当初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佬不知有多少贵族军官被美国射手击毙,正因如此,导致军官的职位逐步向有才华的平民阶层(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家庭,毕竟只有家境富裕的家庭才能供得起自家子弟进入正规军事院校进修,穷人的目标还停留在填饱肚子的问题上,别说进修军事院校了,识字班都上不起。)开放。
到了拿破仑全面战争时期,这位平民家庭出身的小矮子枭雄,更是将欧陆贵族间的战争潜规则彻底打破,导致整个欧陆都迎来了一场军事革命和民族思想狂潮。
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最初是英国人成功的,但真正将资产阶级革命推向整个欧陆的,还是拿破仑,他用战争手段将整个欧陆除了俄罗斯帝国外,全都梨了一遍,用拿破仑法典在欧陆各国民间种下了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种子。
拿破仑这么做并不是被欧洲人誉为民族解放者的高尚美德,只不过是拿破仑要打破封建贵族的特权,将贵族与庶民贬为同等地位,这样才有利于他控制异族占领区。
可以说,拿破仑为了实现自己的独裁霸业,间接推动了民族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要不是拿破仑将当时欧陆封建君主的军事力量一扫而空,资产阶级有再多的钱,也干不过君主和贵族们的枪杆子……
在贵族就是天的欧洲封建时期,再有钱的资本家,也不过是一头没有牙齿的肥羊罢了,大贵族和君主们有一百种方式弄死一个大商人,并侵吞对方的财产,因此,在欧陆商人跟贵族勾结在一起的现象,并不比同时期的满清官绅结合现象强多少。
只不过,扩张和侵略性十足的资本主义战斗力更强一些,成功推翻了头顶的封建贵族阶级的禁锢,建立起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政权结构,而满清的汉人地主阶级嘛……呵呵哒~~~
在面无表情的青年近卫军基层军官带领下,士兵们排着密密麻麻的大横队方阵踏着鼓点走去,每一个连队都有自己的掌旗官和鼓手,这些人往往会走在连队中央地带,比起军官的位置能隐蔽些,不过也很好射击就是了。
只是,比起射击军官来说,射击掌旗官和鼓手的性价比无疑要低很多,这些鼓手和掌旗官只有自卫用的冷兵器,并没有火枪,打死了士兵们也可以通过听取其他连队的鼓点前进,毕竟这是大部队集体行动,不可能因为死一些鼓手和旗手就产生混乱。
更何况,在青年近卫军大横队方阵之间,还有骑着战马的更高一级的军官,来回奔波协调指挥整体前进的青年近卫军士兵,让他们保持步伐一致,和大体的队列整齐。
想要让上万人横平竖直的前进,那是不可能的,即便有这么多调整的步骤,也只不过勉强做到共同进退罢了,这跟训练强度无关,即便是仪仗队,你让上万仪仗队排成简单大横队向前走几百米试试?
阅兵式为何大多数都采用纵队前进,就是因为横队的步伐一致不难,但‘横平’的话,就不科学了,为了保持美观,仪仗队往往都采用纵队前进踏正步的形式。
当然,战争中不需要美观,大横队方阵只要保持共同进退即可,参差不齐什么的,都是小问题,反正各个方阵间差个几米十几米的,也不耽误射击。
大不了停止前进的时候,疾走几步罢了。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革命军在军官的大呼小叫下,纷纷在坑洞里直起了身子,踏着坑里的步兵台阶,刚好把胸部以上的部位裸露出来,从此可以看出,革命军修建的横向战壕跟一战时的战壕区别真的已经很小了。
277击溃革命军主力上
“开火!!!“
砰砰砰……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革命军战壕上,顿时飘起阵阵白烟,让革命军士兵的射界在短时间内变得模糊一些,正因如此,排队枪毙战斗中,往往第一轮齐射打的是最准的,因为后续的不间断齐射都会受到第一轮齐射的白烟影响到视界,除非当时战场上刚好有大风,可以迅速吹散白烟。
黑火药剧烈燃烧产生的白烟,对军队士兵一直是一个困扰,很多新兵蛋子害怕被白烟熏到双眼,开枪的一刹那甚至会转过头去避开击锤出迸发出来的白烟,这么打枪,可想而知命中率会有多坑爹……
不过由于燧发枪本身的命中率就不咋地,军官们对于这种做法偶尔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反正只要距离足够近,敌人足够密集,瞄准的大致方向正确,打中人的概率还是蛮高的,至于距离远的敌人,即便是瞄准了,命中率也低的可怜。
当然,对于散兵射手来说,即便白烟再大再呛眼,也要忍耐,这也是散兵射手往往出身老猎人和老兵的缘故。
前进中的青年近卫军不时有士兵倒地,但鼓点声却丝毫不见停滞,骑着战马处在士兵后面的中高级军官不断挥舞着指挥刀大声呼喊着:“前进,保持阵型!不准回头!”
至于走在最前面的基层军官,自然什么都不需要喊,只要挺着指挥刀走在最前面就够了,实际上,他们只会在停止前进后,才会履行指挥权力,在前进中只是做一个顶着枪炮前进的榜样而已。
在青年近卫军的挺进下,被摆放在十分靠后位置,为求躲避林皓达上百门12磅步兵野战炮轰击的少量革命军火炮,终于有了发挥的空间,可以勉强打到接近革命军战壕阵地的青年近卫军。
共和国革命军在齐射中,终于体会到了战壕中的不方便来,因为他们射击的时候是踏在高一层的台阶上,根本无法就地站直了装填,那样会十分别扭。
所以,革命军士兵在齐射后只能退后走下台阶再装填,而不成熟的战壕空间狭窄,根本容不下数人并列,自然也无法在每名火枪手后面配属专门装填弹药的助手,这就导致共和国革命军士兵待在战壕中的人数很多,但射击频率却远比站在平地上时慢得多!
这还不算什么致命的问题,革命军军官可以通过减少同一时间的火力密度的方法,让战壕内三分之一的火枪手开枪,再让另外三分之一火枪手齐射,三轮下来,基本上第一轮射击完的火枪兵装填的也差不多了。
只是,这种方法只是增加了火枪射击持续性,减少了大量的火力密度,战壕可不是平地,可以三排人同时射击,在只有一排人射击的情况下,又减少如此多的火力密度,自然是得不偿失。
这就是战壕在排队枪毙时代并不流行的原因,即便修造防御工事,也是防炮能力优越的星型菱堡和胸墙防炮垒石等等。
在这种火力强度下,青年近卫军的伤亡并不大,而由于共和国革命军的炮兵阵地布置的太过靠后,只能使用实心弹轰击,在青年近卫军坚韧的战斗意志下,根本无法动摇他们的士气。
等青年近卫军接近到50米最适合排队枪毙的距离后,共和国革命军军官却诧异的看到青年近卫军丝毫没有停下来跟战壕内的革命军士兵对射的意思,鼓点上丝毫没有停顿的继续向前快步挺进!
有见识的革命军军官立刻意识到了什么,额头不由得冒出冷汗来,他们知道,待在战壕内的革命军士兵根本无法形成密集的刺刀防御方阵,也就是说,在进攻方发动刺刀冲锋时,作为防御方的近身刺刀优势荡然无存!
就这样,共和国革命军军官眼睁睁的看着青年近卫军接近到30米,然后继续拉近距离,20米,15米……
“停止前进,全体预备,投掷手雷!”在各个幸存军官的命令下,前面的青年近卫军手脚麻利的停下来拿出早已准备好挂在屁股后面防止被流弹打爆的原始版大号手雷,点燃火绳后,在军官的口令下猛地向近在咫尺的战壕内扔去。
铺天盖地的原始版大号手雷从天而降,拥挤在狭窄战壕内的共和国革命军士兵,连躲都没地方躲,短时间内更是无法爬出一人深的战壕!
“哦,我的上帝,我们为什么要待在坑里打仗,等敌人把手雷扔到头顶后,根本没地方躲避啊!!!”
这类想法是战壕里面对大量手雷投掷的共和国革命军士兵最后的不甘念想……
轰~~~轰轰轰……
一连串各式各样的爆炸声,仿佛要将战壕掀翻一般,青年近卫军根本没有立刻刺刀冲锋的意思,第一排扔完了第二排上前接着扔……
这一顿炸,哪怕黑火药的威力再差劲,基本上也没有几个幸存者了……
等此起彼伏的爆炸声过去后,扬眉吐气的青年近卫军基层军官高举指挥刀狠狠的向前一挥:“为了荣誉!摄政王万岁!冲锋!!!”
插上刺刀的青年近卫军呐喊着跳入被炸翻的战壕中,将少数的幸运儿全部挑死。
很快,第一条战壕阵线全面失守,逃到第二条战壕防线的共和国革命军士兵寥寥无几。
没用多久,军纪严明的青年近卫军清理干净第一道战壕防线后,再次快速列队,在慷慨激昂的鼓点下,再次踏步走向第二道战壕防线!
相似小说推荐
-
抗战之无双战神 (步枪打蚊子) 起点VIP2017-11-29 抗战烽火做为偶然闯入抗战时期的后世来客,他能征善战,被众多人视为日军克星。为人敢爱敢恨...
-
明末工程师 (米酿) 起点VIP2017-11-27 两宋元明二十一世纪的工业设计师李植穿越到明末。没有钱?搞个飞梭织布机来,立刻赚到盆满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