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宋道 (隔壁老黄哥)



直到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他还第三度被选为前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留存了下来,可《中天竺行记》找不到完本了呢?

而且就是姚政在东京汴梁的太学里看过的《中天竺行记》也是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出使印度的记录,中间第二次出使印度的记载是残缺的。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姚政和苏澈都研究过,但他们的想法过于迂腐和正统,认为在唐朝人看来,这种去别国搞事的行为有些离经叛道,虽然是出奇制胜可算不得正道,因此当时的人耻于谈论。

还有就是王玄策的作为,对于当时的大唐地缘政治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首先,作为大唐帝国使者的王玄策,他出使印度所执行的任务实际上和汉朝的张骞类似。是为大唐帝国在当时强盛的吐蕃诸邦的背后寻找战略盟友,以牵制这个强大的对手。渭水之盟后,大唐将突厥当做首要大敌而放松了对吐蕃的控制,而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吐蕃却日渐强大。并在贞观十二年秋(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攻击唐朝的松州,虽然唐军先遣部队在大江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可也让大唐至于发现吐蕃有些尾大不掉,想弄他又一时半会弄不死,为了安抚还不得不白送一个公主(文成公主为宗室女,乃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所以当时的目的就是想到印度找个盟友,找机会在背后插吐蕃一刀。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大唐帝国的使者王玄策同学,在吐蕃人的帮助之下,攻击了这个本该合纵连横的对象。

尽管王玄策同学有充分的理由(使团被劫杀),并且在战术上可圈可点,“一人灭一国”的神话光环也是非常璀璨。但从帝国战略层面上来说,这无疑帮助吐蕃解除了背后潜在的威胁。以至于后来吐蕃和唐帝国的关系在当时地缘政治的环境下日渐恶化,宝应二年(763年)十月,吐蕃军队攻破长安,唐代宗被迫出逃,王同学要担负一定的责任。

因此,之后无人再提王玄策的《中天竺行记》,定然是想将他的功绩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残缺并且绝迹也就是很自然的情况了。

然而……如今瞧起来似乎还另有隐情啊!


第一百四二章 【稀为贵】

谢(等着回古代)大爷打赏!

****

这隐情不隐情的干黄大郎屁事,他搬出王玄策的《中天竺行记》主要还是为了佐证印度的四种姓制度,进而把佛教被印度人赶出印度的事情坐实,再然后便旁证这佛教把腊月初八弄成什么佛诞是别有用心的“偷节”行为是其心可诛!

说实话,黄大郎的这篇“腊日论”,从文章的整体结构而言并不严谨,后半段扯什么四种姓制度也是有点牛头不对马嘴,最后污蔑佛教“偷节”看起来更像是信口开河,但问题是……黄大郎今年还没满十五岁,属于最典型的童言无忌,就算他真是胡说八道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因为他一不是诽谤君父朝廷,二不是扯什么忠义仁孝人伦纲常,最多算是一个黄口小儿道听途说了一些佛教的事情,觉得有些想不明白便胡扯议论罢了,况且他舅舅还是黄州主薄。

所以,这些措大们跑去告家长就已经算是很严重了,可问题是他家的舅舅从来不坑自己外甥,所以来了之后假意演了个双簧,然后就把话题给带偏了。

“苏阁老此次南游,遍寻江南得书千余册,可就是遍寻不获这《中天竺行记》,不过听闻在蜀地,苏阁老曾遇一老僧。此僧博闻强记,也知王玄策事迹,谈及行记一事,老僧便与苏阁老言,此书之中藏有释门之大隐秘,自然不欲人知也!”姚政说道此处,端茶喝了一口,瞄了黄大郎一眼。

对于自己这个半子姚政也是头疼,今天几个昔日同窗拿着这什么“腊日论”找上门来的时候,他看了内容也是被吓得一跳。前思后想,都想不明白黄大郎冷不丁的写出这篇东西来做什么,可来到黄家老店喝了一碗八宝粥后,心思便也活络了起来。

思维被姚政带偏的几人,此时那还记得告家长的初衷,他们虽然被黄大郎看成是措大,可背着一个与姚政是同窗的名头岂能真是酸丁,虽然考学不行,但都是饱读诗书之辈,被姚政一点,便齐齐看向了黄大郎,其中一人道:“释门之大隐秘,莫非就是令侄论中所言的种姓之制?”

另一人则摇头道:“这僧侣凌驾于君父之上,不事劳作,哄骗百姓供养,大兴土木,建寺铸佛……如今细细想来竟也说的不错!太祖时,李蔼因著《灭邪集》获罪,开宝五年(972年)又定僧先道后的位次……”

“咳咳!”姚政咳嗽一声,打断了那人之言,道:“诸君,今日腊八难得休沐,不若我等同去明秀楼吃酒,畅谈诗文如何?”

众人一听也都明白过来,便都齐声答应,姚政则起身道:“杰儿,去把你那论文揭了,一会事了也来明秀楼吧!”

“俺理会的!”黄大郎自然答应下来,便送了众人出门。

看着舅父领着众人走远,黄大郎倒是心平气和也不抹汗,他随朱桃椎行走多年,对佛道的争端早就熟知,基本上从大宋开国至今一百多年间是从民间打到朝堂,又从朝堂打到民间。

大宋国祚始定便勃兴儒学,排斥佛教之风大盛。孙复的《儒辱》、欧阳修的《本论》、石守道的《怪道》、胡寅的《崇正辩》、李觏的《潜书》皆力主儒学而排斥佛学,特别是欧阳修撰《新唐书》及《新五代史》,将有关佛教的事全行删除,可见其极端。

不过这些跟黄大郎也没有蛋的干系,今天他搞事一个是为了给他的桂圆莲子八宝粥打广告,另外一个就是给黄州城内外的佛门业余保镖们找事,如今看来打广告的事情成功了,找事的事情却没了着落。

正有些无聊的时候,倒是发现粥棚处围了不少人乱糟糟的,黄大郎便过去瞧看,走近时正好听见老倌在喊:“各位!各位!且听俺一言!这雪糖当真不是俺家所出,真是前些日子一位道长所赠,并传了俺家煮这桂圆莲子八宝粥的方子,要俺家在腊八这日煮粥来舍,各位要购雪糖,俺也是无能为力啊!”

围着黄老倌的人都是一脸不信,一个身穿锦服的胖汉更是上前拽着老倌领子道:“黄老倌,蒙着别人俺不管,反正今日这雪糖俺是要定了,只拿十斤就好!”

黄大郎一瞧这人居然敢揪着自家老倌衣领,正要上前时却突然想起了那日在留仙居,似乎就是这董员外坐的庄儿,便也缩了回来。被揪着的老倌倒也不怒,叉手道:“董家哥哥吔!当真是没有了,不信你去抄了俺家,真真只有这一罐呐!”

“八斤!”董员外咬牙切齿的喝道:“就八斤!”

老倌干脆后退两步,将装雪糖的黑罐抱起来递给董员外道:“都与你!”

董员外忙不迭的接过罐子一瞧,便要跑走,却被许多围观的人扯了衣衫,董员外忙道:“莫扯!俺不独吞,想要这雪糖的,便跟俺去子苏楼关扑!”

听他这么一说,众人都是哄然,不过还真是不扯他了,浩浩荡荡就跟着他走远。

待人群一散,老倌这才边抹汗边走了过来,对黄大郎道:“如何?”

黄大郎比了个大拇哥儿道:“爹这演技,俺给满分!”

老倌嘿嘿一笑,低声道:“俺与董家哥儿合计好了,头一批雪糖都与他拿去关扑,一斤至少也得是这个数儿。”

说着伸手比了两根手指,黄大郎道:“两贯?是不是少了些?”

“二十贯!”老倌伸手一拍儿子肩背道:“这物以稀为贵,一百二十斤雪糖,虽然今日发散了二十斤,可剩下这一百斤便是足足的两千贯呐!要是每月都能卖上这么多……”

“那就不值钱了!”黄大郎听了也是高兴,便道:“以后黄州城里,每月最多发卖十斤,卢二叔叔沿江发卖时,每城也最多发卖十斤,这钱俺家才能挣得长久,卖得多了便不值钱了。”

老倌听了,一脸的坏笑道:“对对!不过俺听董家哥哥说,若是去了汴梁,这般雪糖至少能卖五十贯一斤。”

黄大郎道:“汴梁水深,且龙蛇混杂,俺家可去不得!”


第一百四三章 【寻亲】

又与老倌闲话了几句,瞧着这喝了粥的,想买糖的,还有在一旁准备看热闹的都散了去,瞧了瞧街面上也没有了穿着僧袍的僧人,黄大郎很是无奈的去到了看板前。

曹阿宝使钱雇的解说人王如初早就在开粥时溜了腿儿,他这篇本想着能够捅破天的文章,如今看来只怕很快就会被淹没在滚滚历史的波涛之中。

再一次读了读,又自我陶醉了一下之后,便伸手揭了去。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