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时机不对,现在金人正虎视眈眈,又有二帝被俘的耻辱存在,哪怕是地主豪绅、朝中大臣等都清楚,要是大宋再不强大起来,他们的性命就难保了。纵然是损失了利益,只要人活着就有机会赚回来。
在眼前的局势下,赵构颁布的变法政策,很快在全国上下推广起来。赵构也清楚这个事情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唯有徐徐图之才行,故而赵构也准备了用十年时间来让大宋强盛起来。
当初王安石变法失败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太过于急促,想要一蹴而就,有些不适宜现在的大宋。赵构来自于后世,他深深地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弊端在何处,也知道优势在哪里。
只要取其精华,加以改之,就可以借用王安石的变法强国思路,真正的让大宋富强。虽然赵构也可以运用后世的思路去改变,只不过也是不合时宜,唯有循环渐进才可以。
赵构大刀阔斧的变法,也引来了很多人的非议,而他不顾这些人的非议,继续推行。并且,他废除了商贾之人不能为官的规定,也废除了一些赋税徭役,减免百姓的负担。
民富则国强!
当百姓丰衣足食,这个国家才是真正的富强。赵构变法强国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官府的收益,而是要改变大宋百姓的生活状况。现如今正是乱世,别说一日三餐了,就连一日两餐都做不到。
若是大宋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那么他这个皇帝也就到头了,百姓走投无路之下就会暴乱,这样对大宋的未来很是不利。至于阶级矛盾,自古有之,赵构不可能真的将那些地主豪绅商贾等全部抄家灭门,然后让他们与百姓一样,那样也是大大的错误。
赵构变法的目的只有两个,改变大宋百姓的生活状态,让他们一日三餐不为吃饱穿暖烦忧,二是促进商业发展,唯有商业发展迅速,方能带动大宋经济,那样国家财政才有源源不断地税收。
当赵构将这两个目的以及想法说与六部尚书以及赵有恭听,他们都傻了,从未有过人想过这个问题。无论是盛唐时期的唐太宗,还是唐明皇,又或是汉武大帝等,众人皆想着本国强盛,却甚少想过如此方法,大多数时候,他们更倾向于地主豪绅,不像赵构更倾向于百姓安居乐业,这真的是前所未有的做法。
赵有恭生来便是赵氏子孙,父亲又是王爷,位高权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很好体会到这一点,可是六部尚书皆是贫苦百姓出身,他们懂得赵构真的这样做到了,那么大宋必定强盛起来,那时无人能撼动大宋分毫,故而六部尚书举双手赞成,这样一来开启了变法强国的道路。
!!:!!
第六百五十六章 不拘一格降人才
当皇榜放出去后,六部尚书、枢密院就忙的焦头烂额,他这个皇帝却百无聊赖,倒是清闲的厉害,唯一需要关注的便是各地变法推行进度。现在才刚刚开始,推行起来却有麻烦,不过这是他的旨意,哪怕那些人不愿意,也不敢闹得太过火。
变法强国之路,乃是必经之路,也是唯一将大宋带出困境的道路。此外,赵构也在慢慢的改变国人重文抑武的思想,朝中大臣也不再是文臣一家独大,赵构首次让武将掌管实权。
赵构的这一举动,让朝中大臣大吃一惊,自从太祖皇帝制定的政策以来,便无人敢让武将掌管实权,尤其是这个特殊的情况下。众人纷纷上奏此事不妥,然而赵构却不以为然。
王安石变法的策略之中,便有关于强兵的思想。赵构也十分赞同,他将征召的二十大军分成四个部分,交给了刘光世、韩世忠等四人训练,也就用行动证明他的决心,这些人归于他们的麾下。
与此同时,这二十万大军也奔赴前线,赵构下达圣旨,不到万不得已之时,不与金兵决战,采取防守为主,进攻为辅的方式。另外,赵构也让他们四人将军中的蛀虫全部清除干净,他要的是一支纪律严明,忠君爱国的铁血将士。
韩世忠、岳飞等四人被授予大将军的头衔,又给予他们实权,接到赵构的旨意后,他们立即着手盘查,果真是发现军中有人私扣军饷,甚至收受贿赂,还有就是中饱私囊之徒,这些人全部都被剔除,开除军籍,永不录用,共计一万人。
这些人被送回来时,也是浪费粮食,要不就是偷窃扒拿,就是混吃混喝,横行无忌,要不就是好吃懒做等,最后赵构干脆将这些人全部编制在一起,直接发配充军,最苦最累的活全部交给他们,那些搬砖头的苦活也都是他们承担着,哪怕他们不愿意也不敢有任何的怨言。
只要他们好好做事,不会亏待他们,这让那些想要闹事的也是独自一人,难以闹腾下去,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皇上,这几人的自荐的文章颇有意思,我与诸位商议决定他们几人面圣,由皇上亲自考评。”
赵构接过名单,又将他们的文章拿过来看看,也觉得不错。不像是那些读书人一样,言语都是浮夸之词,也不是纸上谈兵。赵构下旨毛遂自荐,必须要书面申请,内容包括宋金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以及富国强兵之路的方法。
枢密院使、六部尚书这些日子都在拼命地筛选,有些人根本就是胡扯,没有任何作用,有些更是提及求和之类的话语,这些统统都被赵构否决。另外,赵构也给予那些习武之人机会,就是让他们通过当地官府设置的考核,然后再上报于朝廷,进宫由他亲自考评。
赵构点头答允下来,由于科举尚未开科,故而这次的皇榜也算是开恩科一样。大宋那些真正有才华之人,却被拒之在官府外的人有了一次机会,机会难得,他们拼命地想要表现自己,还有那些已经身在官场之上,却是明珠蒙尘,这也是他们的机会,岂能错过。
每天枢密院、六部等部门都要处理数百份文章,又要从中筛选,这让他们的工作量很大。即便如此,他们也乐在其中;与此同时,赵构又接连派出去八府巡按,又赐予他们尚方宝剑,替他监督天下百官,那些蒙冤含屈之人也可得到伸冤的机会。
数日后,那些接到吏部通知的人全部都聚集在汴京城中,又将这些人安排至驿站居住,待他们养足精神再面见皇上,还有一些本就是汴京城中,这些人却不在计划之内。
此次费用,除了那些十分贫寒的子弟外是由朝廷全部承担,其他人则是出七成,朝廷报销三成。纵然是有才之人,要是过着拮据的日子,别说上京,就连出门都难,赵构也不想错过真才实学之人。
次日,赵构传旨让他们全部在崇明殿候着。众人面见皇上,都不能失了礼数,却有一人衣衫破烂,蓬头垢面,与众不同。那些自命清高之人,不愿搭理他,他腰间有佩剑,必是学武之人。
“皇上驾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躬身迎接赵构的道来。
赵构笑道:“免礼吧!今日在这里没有君臣之分,只要你有本事皆可以畅所欲言,无论对错与否,只要你展示出自己应有的才学或是武功都可以。诸位先行坐在一旁,待点到名字的再上前来。”
“此次实到多少人?是否全部都到了?”
“全部都到了,共二十人!”潘良贵见赵构询问,他急忙回道。
赵构点点头,接着拿出名册,道:“宇文虚中!”
“微臣在!”说话的是一位年近五十的中年人,只见他穿着朝服,恭恭敬敬的站了出来。
赵构道:“你是大观三年的进士?”
“回皇上,微臣是大观三年的进士!”宇文虚中恭敬道。
“朕看过你的文章,言辞犀利,不屈不挠,很不错!”赵构大赞道,“你已经是在朝中任职了,只不过是中书舍人。既然你却有实学,那就擢升为资政殿大学士。”
“微臣谢皇上隆恩!”宇文虚中本以为赵构会有很多问题考究,没想到就这么简单地升官了,这让他有些惊讶,接着赵构又让他下去了。
“张邵何在?”
“微臣在!”
“朕擢升爱卿为龙图阁大学士!”赵构问都没问,直接授封张邵官职,只因张邵原本也是衢州司刑曹事,也看过他的政绩,的确可以,故而与宇文虚中一样直接擢升。
与此同时,崔纵、洪皓、赵鼎、何铸、李光等十人也是与他们二人情况一样,都是进士出身。只不过他们都是郁郁不得志,正好借此机会出人头地,赵构也就没考究什么,直接在原官职的基础上提升至三品,又或是四品官员。
“韩肖胄!”
“草民在!”
“你曾祖父、祖父皆是朝中丞相,而朕也曾受到你的教诲。”赵构微笑的看着韩肖胄,他弃武从文考取功名之时,就曾经前往韩家书院读书,韩肖胄曾经教过书,也算是赵构的半个老师了。
韩肖胄出身名门,赵构也知道他确有真才实学,而且真正的爱国之心,也曾听他评论过徽宗时期的政策弊端,也算是略知一二他的底细,也就直接授封于相州知府。
另外,还有其他几人也与韩肖胄一样出身名门望族,赵构也都一一授予官职。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宝鉴 (春风绿了谁家) 创世VIP2017-10-25 架空历史我本一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沟渠~这是一个小男人在大唐不得不说的故事!...
-
贞观大才子 (只如初贱) 起点VIP2017-10-31两晋隋唐他本平庸,无心权贵。只愿一树桃花,伴佳人左右。他本淡薄,没想过扬名立世。只愿帮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