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然要出宫时,李世民特意交待他晚些时日再去杭州。王浩然知道李世民还有一要事尚未提出来,那就是皇位之事。如今李世民重掌大权,定然不会再把皇位留给差点毁了李唐的李承乾了,那就问题来了,应该由谁来当皇帝呢?李世民他自己肯定是不行的了,李承乾可是正式的皇帝,当老爹的李世民总不能接替儿子的位置吧?若是按照章程的话,李象才是合情合理的继承人,然而李世民压着此事不提,说明他并不想当太太上皇。那选择便只剩下两个了,一个是蜀王李泰,另一个则是晋王李治,弟承兄位倒还说得过去的。
李世民究竟会选哪个,王浩然也猜不着,虽然以前李世民宠爱李泰,然而李泰去杭州之后,这份宠爱便转移到了李治身上,按情感来说,应该会选李治。但李治此时才十五六岁,尚不成熟,在此看来,已有所作为、深得民心的李泰才是最佳人选。
王浩然无意介入此事,无论是谁当皇帝都好,只要没有兄弟纷争,李泰就是安全的。想到此去杭州甚远,到时新皇登基,他又得回来,太麻烦了,便答应多逗留些时日。
这几天李世民常召王浩然入宫聊天,国事家事无所不谈。
“你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赶旧人。如今朝中大臣大多都已年迈,你可有新人举荐于寡人?”闲聊中,李世民笑问道。
“皇兄你是知道的,臣弟向来鲜有跟官场之人来往,还真没有什么人才可以举荐。”王浩然所知道的为官人才也就恩科百人那些人,而对于他们,李世民比王浩然还要了解,所以王浩然没必要多言。
李世民笑了笑,真不知道王浩然怎么想的,给他一个施恩于恩科百人的机会都不把握住,又说道:“你觉得陈宁远这人如何?”
陈宁远就是恩科百人中的陈老。
“他倒是有大才之人,不过论起年纪,他可不比朝中众大臣小。”
“这倒也是,早年怀才不遇,以致如今有些愤世情怀。不过这段时间看来,胸襟开阔了不少,寡人有意封他为宰相,你觉得如何?”
“这倒也不错,陈宁远虽然年迈,但他的诸多见解却是有如新生,久经日月沉淀之后,对待任何事的看法亦是更加老道、稳重。”王浩然说得很客观。
“那朱广文如何?之前他多次为治理黄河献策,寡人便派他去治理黄河,效果显著,如今黄河治理方案已经成形,寡人想把他召回来担任工部尚书,你以为如何?”
……
李世民一连提及数个恩科百人中人,一一都想好了相应职位。王浩然也都觉得还可以,心里却有些无语了,马周当年够红吧?那也用了十多年才当上宰相,这已经算是火箭式提拔了。没想到陈老更厉害,不到七年时间就从一介平民摇身变成大唐宰相了。不过王浩然没把这心思说出来,毕竟陈老确实是难得一遇的奇才,况且如今已经年迈,如不早点加以任用,说不准哪天他就挂了,那多浪费啊!
李世民虽然有计划任用不少人才,但他却不急着宣布出来,他是想把这次布施皇恩的机会留给下一任皇帝。等程咬金等人回来后,他便立马召入宫商榷皇位一事。
结果众大臣几乎一致认为由晋王李治继位最为妥当,他们都是老臣子了,当年的汗马功劳也就李世民能多念及一些,只有李世民大权在握,他们不会像李承乾篡位后那样被冷落。而李治尚还年幼,他若继位,李世民定然还要垂帘听政,这正是这些大臣所愿意看到的。
确定由李治继位后,李世民感慨道:“身在帝皇之家,虽然高高在上,然而注定不能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平民百姓却可以,在座诸位也可以,唯独寡人和历任帝皇不可以。众爱卿可有解决之道?
“帝皇家事无小事,一举一动都牵扯到大唐的命运,以往历朝历代都是把成年皇子分封出去,以免兄弟之争引发动荡,纵观以往历朝历代,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房玄龄答道。
“房相只想到了皇子间的争斗引发动荡,却没想到臣子作乱也能引发动荡。”王浩然很愿意帮李世民圆这个愿望,此事若成,李泰便能回京,而一直想回长安的他便也能跟着回京,不至于独自回京失去了对李泰的情分,“有史以来,长子才德不如次子的情况并不少见,大唐也一样,谁能担保以后每位帝皇个个都是贤德之主,而不是昏庸无道之君?帝皇若是昏庸,那乱臣贼子就不会少,如此同样会引起动荡。”
“出现昏庸帝皇、乱臣贼子确实难以避免,但不可因此否认皇子分封的作用。”房玄龄向来都是就事论事。
“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皇子分封,定然是要规定以长子继位,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简单粗糙的做法,时不时的出现个昏庸之君,难怪各朝代顶多存在两百多年而已。大唐若想长治久安,则当如治理黄河泛滥一样,堵不如疏,顺其自然却又因势利导,这才是长远打算。”
“那浩然你觉得皇子之事又当如何因势利导呢?”李世民心中一阵感慨,他只不过是想和寻常百姓一样能享受一番儿孙绕膝之乐而已,结果一谈起此事,得嘞!都扯到大唐命运的问题上了,果然皇室之事无小事啊!
“皇兄,臣弟当年建设厂房制作棉质衣服,根本就不担心售卖得好不好,因为当时大唐卖棉质衣服的就仅此一家,别人在哪里买棉质衣服都是臣弟厂房制作出来售卖的。可臣弟把相关技术售卖给其他商人后就不同了,那些商人也会做棉质衣服,臣弟想要制衣厂能继续盈利,那就得多费心思跟其他商人争取买家了,其他商人也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改进工艺节约成本、设制新款吸引买家便成了必然的趋势,故而如今才有实惠而又好看的衣服出现。皇位继承问题应当也该如此,竞争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有经过一番竞争之后,优胜劣汰,剩下来的便是最合适的。诸位大臣所担心,无非就是皇位之争引起动乱,君子无所争,争之也君子,我们为何不因势利导,设计出一条合理的竞争办法呢?若能想出君子之争的办法,谁还敢动刀动枪来硬的?”
------------
第238章 小愿望引发的大改革
在其他人看来,王浩然这么说貌似有想捧李泰上位的意图,萧瑀就说了:“驸马爷之见,是要蜀王和晋王竞争一番喽?”
王浩然见萧瑀语气有些咄咄逼人,很是不爽,难怪这家伙拜相罢相好几次,比后世的邓爷爷还跌宕起伏呢。不过眼下还是把李泰弄回来要紧,不便把关系闹僵,便和声细语道:“萧相多虑了,蜀王若是有心争取皇位,当年就不会执意去蒲州,乃至杭州了,而我也觉得晋王继位比较妥当。”
“一码事归一码事,萧相是否认可公平竞争更能选出德才兼备的好皇帝?”王浩然继续说道,把话题再度引回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
“说得简单,若是真如此,拉帮结派、暗使手腕的事定然成为常事。”
“如果明文规定,谁用不正当的手段就取消竞争资格呢?”王浩然问道。
“凡事都有漏洞可寻,你说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法他们就不会用了?”无论是萧瑀还是其他大臣,经历了大唐如此快速的发展后,思想都开放了很多,不会动不动就来个古人云、前人训语什么的。
“确实如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虽然如此,我们依旧得制定政策,通过实践逐步完善制度。相比以长子继位避免动荡,还不如择贤者继位以保大唐长盛不衰的好。”
“若真能把皇位之争变成君子之争,这倒确实是不错的办法,但有什么办法来保证竞争的公平、公正呢?”被李承乾折腾了几个月,房玄龄真切的感受到帝皇是否圣明的重要性。
“寡人亦觉得此法或许可以好好探讨一番。”李世民觉得王浩然的提议可以一试,还一个原因是,如果这方案确定下来,李泰就可以回京了,他那儿孙绕膝的愿望则不再只是空想了。
李世民****,不少大臣如履薄冰,那更不用说忤逆李世民的意思了,于是,想反对的不敢说话,无所谓的则开口附议。李世民见没人反对,便把此事交由房玄龄等人起草章程。
没过几天,李承乾最后一次以大唐皇帝的身份下了一道禅让旨意,继位的自然就是他弟弟李治了。
侯君集为李象准备的登基典礼也算没白费,两个多月后就被李治用上了。各地不少藩王、将军就有些发牢骚了,半年不到就换了两次皇帝,赶路很辛苦的!远的地方一趟就得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呢!李承乾登基后回到家才刚缓过气来又要启程入京……
李治上台没多久,李世民便以李治的名义任用了众多新人,恩科百人可谓是遍布朝野各个领域。特种队队员救驾有功,更是受到丰厚的嘉奖,曾诚勇和薛仁贵皆被赐为辅国将军,虽然还算不上正牌将军,却也已经是三品官职了。
这还不算完,李世民考虑到大唐这些年鲜有战事,而那些老将军们已经年迈,不少都不在人世了,便想从特种队里要几个人。王浩然没有反对,如今天下太平,而他自己也身居高位,不用再担心有寻道宗这类人找他麻烦,干脆把整个特种队让给李世民,也好让这些人能有更进一步的机会。曾诚勇却不愿意入朝为官,李世民若是赏赐什么名头给他倒还可以,若是安排职务的话,那就不自在了,还不如留在王浩然身边当保镖。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宋王侯 (九孔) 纵横VIP2017-10-14 历史军事一块奇异玉佩,得以梦回北宋初期,鲜血浸染了边关,杀戮遍及南北,华夏江山四分五裂,异族...
-
寒流崛起 (七杨) 起点VIP2017-10-26 架空历史建安三年,许都城外。这一年……。诸葛亮十七岁,好吟《梁甫吟》。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