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皇宫。
依旧满是乌烟瘴气,虽然这些烟气不能看见,但是光听那催人动情的呻吟,以及粗暴的话语和急促的喘息,就让人不禁皱眉。
在场的人面无表情,或者说是一脸麻木,显然都已经对这场景司空见惯。
“陛下还在那个?”李儒来到宫殿门口,看了眼守卫,沉声问道。
“嗯。”这人看都不看李儒,只是发了声“嗯”,便不再多言。
“哎……”李儒微微叹了口气,犹豫了片刻,便转身折返,刚走了一步,突然听到里面传来结束的声音,皱了皱眉,再次转身,进入宫殿。
“陛下……”隔着屏风,李儒开口呼喊。
“爱卿什么事?”董卓气喘吁吁,语气中满是满足。
“陛下,捷报,吕布大将军首战告捷,大败马超和武松,如今西凉军闭城自守,坚守不出,已经被将军团团围住,相信过不了多久,他们便会开城献降啦!”
“好!不愧是吾儿!”董卓缓过神来,高喝一声,“传令下去,令张济带领一支军队,带上酒肉前去犒赏将士!”
“遵命!”李儒拱手,转身离去。
“哈哈哈!灭了马腾老儿,韩遂必定望风而降,到那时,雍凉之地便尽属于我啦!哈哈哈!”董卓不禁大笑,幻想着自己的帝国愈发壮大。
…………
骠骑将军府。
“报,将军,府外有一人求见,自称是将军的故人。”突然一名士兵进入大厅,像李傕禀报。
“故人?”李傕放下手中的卜卦,慢慢起身,自顾自地嘀咕,“我能有什么故人?”
顿了片刻,开口问道,“他没说什么吗?”
“回将军,没有。”
“那他长什么样子?”李傕很是小心,一一询问。
“身高大概八尺的样子,相貌颇为俊俏,大概二十余岁。”
“哈!这家伙莫不是哪个穷游的道士,就为了银两才说是我故人?”李傕哑然失笑,“你去取几两碎银给他,打发他走吧!”
“将军,此人说一定要见将军,有话要说。”
“嗯?”李傕看了看这士兵,陷入沉思。
“算了,我就去看看吧。”李傕想了想,见一个人也无妨,便大步而出,直往府门赶去。
还没到门口,远远地就看到一个年轻男子站在府外,果然是相貌英俊,李傕这一看立马一愣,小声嘀咕,“这不是贤侄吗?”
“李将军,故人李四前来拜见,希望将军不要嫌弃!”这人声音很好听,刻意把“故人”二字说的很大声。
李傕不傻,至少在这些小事上还有点头脑,听这人如此说,知道有什么隐情,便微笑着道,“李兄请进!”
“嗯,多谢!”这人拱手,跨入府中。
来到正厅,李傕对左右道,“你们先下去吧。”
“是。”下人纷纷退下。
“世民啊,你此番前来怎么如此神秘?”突然李傕道。
番外篇 三国外的其他政权(一)
1、羌
“羌人”分为“先古羌”(又叫东羌)和“后古羌”(又叫西羌)。共同特点是:以羊为祭祀的图腾。
先古羌为秦统一后,和东部诸族融为一体,形成汉族的胚胎。后古羌自春秋战国时期从西北涌入,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部分汉族、羌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阿昌族、景颇族、独龙族、怒族、土家族等藏缅语族。
羌人的优点是能吃大苦、耐大劳,而且勇敢善战,敢于反抗强暴,缺点是种类分散,不能凝聚为强固的政治集体,所以进入汉末三国混战局面时,羌人便成为割据者挟之以攻战的工具。
从董卓入洛至献帝东归的七年中,挟持汉帝及大臣的都是凉州军阀,他们军中都有羌胡。
董卓父曾为颍川纶氏县尉,而卓屡与羌中豪帅相交结,说明卓亦为陇西豪家。《三国志》卷6《董卓传》注引《英雄记》言:“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卓既以羌胡兵而立功,同时又靠镇压羌胡而升官。后来他因手握强兵而逐渐骄纵,不肯离兵回朝。卓死,其部属李傕、郭汜等仍然挟持着汉献帝及公卿大臣。
凉州军人所以如此飞扬跋扈,其军中多羌胡人是原因之一。后来以今陕甘交界地带为主要据点的韩遂及马腾、马超父子军中亦多羌胡人。《董卓传》言:“韩遂等起凉州……卓西拒遂,于望垣峡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表明韩遂等军中的羌胡人数当不下数万,然而羌人酋豪因种类各自分散,始终未能有何作为。
蜀汉政权与羌人的关系,一直较好。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即向刘备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其实际含义,即诸葛亮用“和”、“抚”的怀柔政策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让少数民族为蜀汉政权卖力气、出粮饷的目的。
总的来说,羌是位于西北部的一个较为闲散的政权。
2、鲜卑
鲜卑,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源自东胡部落,名称有吉祥与神兽的意义,指的是驯鹿。
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2世纪时鲜卑占据匈奴领地,称雄塞北。
3、乌孙
乌孙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乌孙人的首领称为"昆莫"或"昆弥"。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人与月氏人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人。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人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
4、高句丽
高句丽,中国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高麗”简称“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中国东方北部及朝鲜北部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也称高氏高丽(与韩国历史上的王氏高丽不同,王氏高丽是由后来的新罗人建立的,韩国人的祖先)。
5、扶余
扶余国,又作"夫余国"等,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的民族政权,是东北地区第一个民族政权国家,前期王城在吉林省吉林市,后期王城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扶余人的祖先来自蒙古东部及俄罗斯远东的广大地区,部分聚居于今日东北和朝鲜。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此外,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
6、邪马台
邪马台(yémǎtái)国是《三国志》中《魏书·东夷传》倭人条(通称魏书倭人传)记载的倭女王国名,"邪马台国"被认为是日本国家的起源。
早期的邪马台国以男子为王,由于2世纪末发生内乱,乃共立女子为王,名为卑弥呼,以邪马台之地为都,有弟帮助治理国家,此时的邪马台国实际是30余个倭人国家的盟主。卑弥呼女王国对其他诸国有相对统治权。卑弥呼曾在伊都国家设立一大率之官以检察诸国,并在大倭的监理之下向他国收租赋。
卑弥呼死(约248)后,又立男王,但因国中不服而复立卑弥呼之女壹与(台与)为王,内乱始定。此时已由中国传入水稻栽种和使用铁器,居民种植禾稻、苎麻、养蚕栽桑,缉麻线,制丝锦、缣绢。武器用木弓铁镞。在交换上已经是国国有市。社会已有大人、下户与奴婢、生口?之别。大人皆四五个妻子,是上层统治者,下户则有二三个妻子。两者间的地位与尊卑差别明显。但下户并不是奴隶。而奴婢和生口则具有奴隶性质。
邪马台国与中国三国时代魏国通好,两国通过带方郡频繁往来。文献记载,自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后,邪马台国派到魏戍带方郡的使节前后达4次。魏国也曾两次遣使至邪马台国,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授以金印、紫绶,封其大臣为率善中郎将等职,并赐以锦绢、铜镜、珍珠等。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邪马台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且出现了文字的雏形。由於日本的第一本正史乃於西元720年所完成,因此早期的记载难免使人怀疑其真实性。而中国的史书当中,最早而且详细介绍日本国情的是魏志、东夷传、倭人条(下简称《魏志倭人传》)。
据卑弥呼於239年派遣使者经朝鲜赴魏都,献奴婢拾人及布匹等物与魏帝,获魏帝赐「亲魏倭王」的称号,与金印、铜镜等物。至於说邪马台国究竟在日本的何处,目前有两种学说相持不下。一种是九州说,另一种是近畿(奈良一带)说,至今仍无决定性的证据。倭人的生活与服饰由於《魏志》作者并不是亲眼看到倭人,而且推测倭国在浙江、福建的东边,事实上,日本九州的纬度约与江苏省相等,因此倭人传中所记载的倭人服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只有待考古学来求证了。譬如说,倭人传中记载「男子不论大小,皆黥面纹身」,这一点在日本引起很大的争论,因为後代人偶及图画或书本中,都看不到有这样的习俗。但是後来在日本,约有四个地方出土的弥生土器或石棺盖的人物脸颊上,画有类似刺青的线条。
相似小说推荐
-
秦汉纵横家 (小李相国) 起点VIP2017-10-05 秦汉三国【以小人物为切入点,书写了始皇帝统一六国到汉惠帝登基几十年的历史,故事亦真亦假...
-
鹰扬拜占庭 (幸运的苏拉) 起点VIP2017-07-24 外国历史“主道成肉身第一千零一十九年,第四纪。皇后安娜,全罗马帝国最有权势、最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