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放心,此帝国我会帮将军看管,定不会让他人窃取,除非帝皇无能,不可一世。”陆言紧接着低声说道。
李信听到陆言此说,才稍微有些动容,“希望平南侯能够如此,今日我便启禀王上辞官归隐,不再理论朝堂之事。”
两人说话间便来到朝堂之上,周围的官员肯定看不出此事情竟然是陆言逼的,毕竟两人在一起说说笑笑,好像关系很好一样。
嬴政走到大殿之上看到李信此身装扮也是猜出几分,不过并没有说出来,按照道理应该是要表达辞官归隐的意思。
但是作为王上不能先说出来,而且就算大臣说出来也要做再三的挽留,表明不是王上让他走的,而是他自己要走的,我身为帝皇都拦不住,不是我不爱才,只是我尊重他的选择。
诸位大臣行礼,李信首先出列,将自己的竹书呈给王上,“启禀王上,如今臣下年事已高,祈求辞官归隐,捕鱼务农,望批阅。”
嬴政稍微看了一下竹书,“前些时日我听说你已经将自己的儿女送归陇西,可见已经选好地方,我本想挽留,既然将军执意要走,朕也不做阻拦。”
李信在下面有些发愣,嬴政竟然没有过分地阻拦,直接同意,看来听从陆言的话辞官果然没错,虽然有点逼迫的意味。
“臣下多谢王上。”李信说着当即叩首谢恩。
“李将军,不知道这廷尉司可有合适人选举荐,你且说来听听。”嬴政当即想起来李信已经调到廷尉司,随口问道。
李信稍微看了一眼陆言,“启禀王上,臣以为陆敬最为合适,此人年纪尚小,但是办事诚恳,而且为人严谨,如今只是少府,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嬴政抚须思考,也是转眼看向了陆言,毕竟这是你的兄弟,好歹你也要给点意见才是,陆言会意,当即出列。
“启禀王上,外举不避嫌,内举不避亲,臣下以为只要合适,廷尉司交于陆少府自然是没有问题。”
“当真是油嘴滑舌,既然如此,那就让陆敬暂为廷尉司司长,之后事情再作定夺。”嬴政很是淡然的说道。
古代官说为暂代,只要不犯什么低级的错误,早晚都会取而代之,和现在的官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日李信带着手下的几名仆人,乘着马车便赶去陇西,坐在马车之上,李信眼中依旧有些不舍。
“我李家上三代为官,两代公侯,没想到至我这里竟然辞官归隐,实在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啊。”马车上李信有些低声的说道。
旁边的老奴有些担忧的看着李信,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安慰,毕竟李信本来的故土是槐里人,就在咸阳附近,如今却要去陇西,惆怅在所难免。
李信的父亲封为狄道侯,爷爷封为郑公,祖上乃是魏国大夫,如今都是过眼云烟,不过其后代有个人大家都非常熟悉,那自然就是李广。
陆言坐在木屋之中,稍微品着温茶,心情很是舒畅,他是没想到李信竟然如此爽快,既然如此,下一个便是通武侯了,省的他回来了。
第163章 通武侯故土权衡
自从王翦将军离世之后,王贲便回家行守孝之礼,正常情况下应该需要几年的时间,除非朝中有大事发生,可以先国家后父母。
而王氏一族在朝中的只有王离一人,乃是王翦之孙,王贲自封为通武侯之后便一直在东乡,丝毫不敢违背祖制,认真行孝礼。
陆言如今已经遣走李信,文官的首位暂时还轮不到陆言,但是武将之中只要安顿好王贲,剩下的内史滕便不足为惧,至于蒙恬一直在修建长城,抵御匈奴,很少回朝,亦不足为虑,况且蒙恬素来忠勇,可为友不可为敌。
咸阳东门外,学宫整体在筹建,而学宫都监府已经成型,秦朝建造工程几乎都有这个机构,用来监管未完工的建筑,例如阿房宫都监府、皇陵都监府皆是如此。
陆言也是有幸搬到都监府之中居住,其中环境自然不是前些时日木屋所能睥睨的,英布本是莽夫,住到都监府之中,要比陆言高兴百倍。
如今已经是秋高气爽的时节,陆言独自一人坐在书房之中,案牍上摆着一张布帛,旁边的英布看着陆言很是担忧,期间茶水换了数杯。
“侯爷,要不先休息一下吧,这般劳累又是为何?”英布说罢,便将在旁的茶水向着陆言身边挪动。
陆言稍微惊醒,“让兄长担忧了,只是这个事情要早点结束,才能进下一步的计划。”声音之中略显疲惫。
“如今李信已经离开咸阳,那王贲就算回来也不成气候,何必非得要他留在东乡?”英布很是不解的问道。
“王贲乃是王上面前的大将,子玉也是佩服几分,此番让他主动离开朝堂最为稳妥,只要好生招待王离就行。”陆言委婉的说道。
和英布稍微谈论几句,陆言心中便有了定夺,对于王贲的劝谏必须围绕着功成名就,武虽能安邦,但是文不能治国。
王贲的实力确实不是陆言能撼动的,自受秦王命令以来,通武侯败楚军,淹大梁,灭燕国,收赵国,计定齐国,进而为王上完成统一大业。
当日陆言苦思冥想终于写成书信一封,此刻王贲守孝已经有年余,不久便要出东乡回咸阳,书信经由侍官快马加鞭送至东乡。
此刻的东乡,王贲六十有余,在王翦的坟墓旁建造一顶草屋,手下只有几个服侍自己的老奴,很是简朴。
送信的侍官见到王贲身为侯爷,竟然如此简约,也是大为震惊,王贲听说咸阳有书信寄来,以为是自己的孩子,没想到却是平南侯的书信。
草屋之中,侍官很是恭敬的坐在对面,通武侯丝毫不显示自己的架子,命令老奴送来茶水,“不知道平南侯何意?”王贲疑惑的问道。
“启禀侯爷,平南侯所思皆在信中,还请武侯亲自阅览,小人并不知道其中的详情。”侍官躬身说道。
王贲也不在多问,当即拆开书信,只见布帛上只是稍微写着数行小篆:
“感念通武侯孝心,子玉佩服,特书一封表意,俱述朝中最近所行之事,自通武侯离去之后,咸阳修学宫,焚国书,李信辞官盖如是也。”
“今六国平定,将军助王上统御六国,功高无后人,奖赏无前者,自建朝以来封为通武侯,更合适千古一人也,何人能及。”
“然王上年逾四十有余,无心战事,只心往海内和平,北上有蒙氏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南下有赵佗任嚣之辈,修缮百越之事,开疆扩土已成往事,固国安邦才是根本。”
“朝政之中,内有李斯王绾监察百官,外有内史滕将军监督良将,此为内外和睦,李信自以为将军,奈何如今朝政却何来将军之事,遂主动辞官。”
“通武侯乃是当世之俊杰,水淹大梁封为将军,灭燕国计齐国,托老将军之灵封为通武侯,今若回咸阳,立大功,王上何以封赏,殊不知,功高震主无以奉上,唯有刺死。”
“望通武侯能以家国为重,王翦老将军之行为,乃是告诫家族当心行事,奈何朝中已有王离将军,话不絮叨,烦请侯爷三思。”
王贲拿着布帛,看着前边所述事情,不觉皱眉,随后表情有些淡然,最后却捧着布帛大笑起来。
旁边的咸阳侍官很是疑惑,“莫非平南侯书中有不敬重之话语?”
王贲当即放下布帛,稍微抿了一口温茶,“我且问你,平南侯对于焚书之事有何见解?”显得很是认真。
“启禀侯爷,平南侯请谏王上,却不得王上信服,最终亲自监督焚书不力,逮捕入狱,之后不知是何缘由却从狱中安然无恙的出来。”侍官缓缓的说道。
王贲稍微抚须,“平南侯素有大才,虽然年不足二十,尚能通晓国家大事,我心很是安慰,王上得此贤才,何愁不能统御海内万世不休也。”
言罢,当即屏退左右的老奴和侍官,将陆言的布帛随即焚烧,当即在案牍前久久沉思。
就目前来看,王氏一族在朝中为官的只有王离就任,而王贲则属于离职状态,他之所以沉思,倒不是怀疑陆言的能力,而是万一自己不回咸阳,自己的儿子如何是好。
心中想着,稍微叹了口气,当即在布帛上写了两句话,随即又拿出一封布帛,乃是辞官归隐的请辞。
原来王贲早就有心归隐,请辞已经写好,只是还没有找到时机呈给王上,没想到这边的陆言已经送来书信劝慰。
侍官在外面等候多时,老奴看着王贲的神色有些不对劲,感觉淡然了许多,“侯爷,还有什么事情吗?”
王贲随即将布帛递给了侍官和老奴,“老奴,你明日随侍臣回咸阳,将这封书信交于王上,另外一封交于平南侯即可。”
“既然如此,全凭侯爷安排。”侍官接过书信,躬身行礼道。
次日,两人便启程回咸阳,而陆言在都监府中整日都在等着侍官的音讯,听说侍官回来的消息,立即命令英布带了进来。
相似小说推荐
-
东晋无敌铁军 (tx程志) 创世VIP2017-10-02 架空历史五胡乱华,中原沦丧,胡虏横行,天灾人祸,华夏文明第一次步入黑暗无底的深渊。一个百事...
-
儒道之天下霸主 (先飞看刀) 起点VIP2017-08-26 架空历史八百年前,大儒董天舒于泰山之巅铸圣成功,开启了八百年的儒家天下。如今,蛮夷入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