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穿越之大明藩王 (云中奂123)



姚广孝听了,感觉血液里的热血阵阵上涌,燕王说的太对了,就算老夫辅佐燕王夺取了建文帝的江山如何?那也只不过证明老夫最多与诸葛亮、刘伯温、乐毅比肩罢了!老夫要做就做超越他们的事,这样才能证明老夫重整乾坤的能力!

想到这,姚广孝一拍大腿说:“殿下,老臣愿意辅佐你做这些大事业!”

燕王听了哈哈大笑的说:“有先生辅佐,孤王的变革必将事半功倍!”

二人于是详细的商议了细节,经过反复商议,二人一致认为,乡政府的成立、户籍改革的推广,势必极大的动摇各级官僚当权者的利益,因此当前必须有三件事要做好。

第一件事是争取军方的支持。以张玉、朱能为首的军方,肯定会支持燕王,但是光凭二人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继续提升军人待遇、换取军方支持的同时,还要加大军备的投入,分批次武装一批类似于警卫营的新式部队。

第二件事是要有足够的户籍员以及乡政府工作人员,这些人最好是从那些一直没有考录功名的三十岁以下的人中招募,由于一直没有考录功名,所以对缙绅士大夫存在着一定的嫉妒情绪;年纪相对年轻,正是一腔热血,不会像那些官场老油条一样,各种偷奸耍滑。当然,为了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还是要给予他们充足的待遇。

第三件事是如何抢争舆论?要知道在明朝初年,又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微信朋友圈什么的,基层百姓都处于消息闭塞的地位,各种官僚缙绅以及所谓的“乡野达人”掌握了绝对的舆论控制权,所以如果不先想办法从缙绅等人手中把舆论控制权抢过来,到时候自己的户籍变革计划,肯定会被缙绅、达人各种妖魔化的。

姚广孝望着燕王,他虽然足智多谋,但是面对着缙绅官僚主控舆论这个千百年来的现实问题,也是束手无策。

这就是现实的尴尬。

好在燕王是从现代社会穿越过去的,他略微一想,心想虽然条件所限,孤王不能跟你们搞什么互联网新闻、手机微信朋友圈传播之类的,但是孤王可以办报纸啊!

要知道自从宋朝以来就发明了印刷术,所以在明朝想要办报纸,相对来说还是容易很多的,唯一欠缺的就是一点创意。

当然明朝其实也是有“报纸”的,不过明朝的“报纸”叫做邸报,是属于那种官方的喉舌,专门供给一定级别的官员来看,类似于“参考内参”,根本不能实现大众化普及化,普通老百姓别说没机会看得到,就算把一份这样的报纸塞到老百姓手里,老百姓也看不懂。

所以,燕王觉得自己是不是可以办理一种大众化的报纸,每天安排驿馆工作人员把报纸送到各个乡镇村子,这样先想办法吸引老百姓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然后一点点的把自己的变革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手法介绍给他们,这样就于无形之中争取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了。

姚广孝听了燕王的这个创意后,微微一怔,随后接连拍手称赞。

在姚广孝看来,燕王的这个创意真是太有才了,短时间内不需要跟官僚缙绅搞得太僵,而是直接去争取最基层广大老百姓的支持,还能开启民智。

二人又商量了一些办理报纸的细节,就分开行动。

很快,姚广孝按照燕王的要求,物色了一班人马,这些人都各有专长,有擅长撰写通俗易懂的文章的写手,也有擅于编纂的编辑,还有专门懂得印刷的工匠。

同时,姚广孝还在燕王府的后院,专门开辟了一家平房,作为办公场所。

至于报纸名称,燕王亲自敲定,就叫做“燕京日报”,每天出一期,内容分为时事评论、新闻快报、农业科普等。

其中时事评论主要针对一些目前的热点事件,以特有的角度去进行点评分析。

而新闻快报里,不但搜录了北平地区的要闻,还搜罗了上至南京朝廷、下至各地甚至蒙元小朝廷的一些事情。

农业科普板块则是燕王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开办的,主要是请一些农业种植方面的专家能手,针对北方尤其是北平一带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提出了一些精细化种植的指导意见。

燕王本身脑子里就有海量的知识库存,因此亲自担任了“燕京日报”的总顾问,每天工作人员编辑好第二天的新闻内容后,就先送给燕王把关,他亲自校准无误后,就予以签发,工匠便开始印刷,交给驿站工作人员发放整个藩地。

这样一来,当然就无形之中加大了燕王的日常工作量。

要知道,燕王本来就是个不学无术、每天沉迷于游戏的大学生。

但是燕王仍然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与精力,一改以往懒惰的作风,每天披星戴月,开始紧张的忙碌工作。

要不怎么说,权力是男人的春药呢。

燕王如今享受到了权力的妙处,感受到干一番大事业的刺激,所以便是再劳苦疲倦,也浑然不放在心上。

他要在自己的手中,开创不一样的大明盛世。

同时,他内心深处,也油然生出一种扭转历史进程,改变后来满清入关、华夏沉沦、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让中国蒙受百年屈辱的悲惨命运。

至于姚广孝,虽然不知道燕王的这些长远考虑,但是他至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创,所以一大把年纪了仍然浑身充满了活力,干劲十足。

第四十二章 暗潮涌动

“燕京日报”印刷分发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当老百姓拿着报纸看了看后,竟然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也能足不出户就了解天下的新闻,这世界上竟然还能有这样新奇的好东西。

虽然燕王把前一个月的报纸全部免费分发,从第二个月才开始每份报纸收取一文钱,但是仍然扭转不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大明朝的文盲比例太高,很多老百姓连书写自己的名字都困难,更何况读报纸?

燕王虽然知道扫盲的重要性,但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要是一起多面开火多点出击,自己既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而且还可能多面树敌让自己疲于应付,最后什么事都做不了。

不过老百姓识字不多这个问题,暂时却被一些有着商业头脑的老板帮燕王给解决了。

各个乡镇甚至村子里的茶楼、酒店的老板,从“燕京日报”当中嗅到了商机,于是就专门雇佣人手在茶楼里、酒坊里读起了报纸,吸引了很多人驻足来听。

如此一来,不但极大的拉动了店铺里的茶水、酒水销售,而且一些经济条件略微宽裕的群众,听的兴奋的时候,也直接给读报人前面的大碗里打赏了一些铜钱。

虽然每人打赏的铜钱不多,也就三文、五文的,但是贵在打赏的人多,而且这东西本来就不需要店铺老板有多大的投入,只需要花十文钱雇佣一个读报人即可,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滦平县内,一间屋子里,几个人聚在一起商议。

一个长胡须的人拿着那份“燕京日报”看了又看,最后长叹了一声,把报纸放在了桌子上。

旁边一人缓缓的说:“李兄,咱们要是再任由这‘燕京日报’散播下去,咱们在这滦平县内的地位势必将受到极大的动摇。”

那“李兄”叫做李长兴,是原来滦平县令李之荣的远房侄儿,当年他家境贫寒,读书求学时曾经受到知县李之荣的接济,这才一路考取了举人的功名。

前些天李之荣被燕王给干掉以后,李长兴虽然心里悲痛欲绝,但是面对汹涌的民心,他也知道叔叔李之荣是撞在枪口上了,况且燕王那么强势,自己还能如何?

不过即便如此,他的骨子里对燕王也是充满了愤怒与仇恨,毕竟不管李之荣如何违法乱纪,但是都是他的恩人。古人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己作为一个读圣贤书的人,岂能忘恩负义?

况且尤其让李长兴愤怒的是,就算叔叔李之荣违法乱纪按罪当诛,但是叔叔的媳妇以及孩子又有何罪?又不是什么谋反重罪,竟然要牵连家人!

不过,李长兴毕竟也三十来岁了,年幼的经历让他显得十分的少年老成,所以这段时间一直掩住内心深处的悲痛,装作没事人一般,每天照常看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这两天燕王的“燕京日报”流入了滦平县,让当地不少缙绅官僚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与威胁。

要知道,燕王如今还没有在报纸上明目张胆的宣传他的户籍改革理论呢,现在的“燕京日报”主要还停留在拉拢读者的阶段。

但即便如此,这些官僚缙绅士大夫仍然敏锐的从中嗅出了一丝不寻常,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威胁,将“燕京日报”视为洪水猛兽一般。

原因很简单,以往他们都是各个乡镇的“贤达”,俨然土皇帝在身,他们就等同于法律,不论是谁家碰见什么疑难事情,或者是有什么争执,都习惯性的来找他们解决。他们垄断了当地的舆论,想要捧起一个人或者踩臭一个人,都是分分钟的事。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