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驸马,重新命题,的确只能解决今年的春试,可长久之计却也不是好办的吧?”
“的确不好办,但臣下觉得不能不办,若能在科举制度上有所改革进而解决科举陋习,对于我大宋今后人才的选拔将是大有益处的。”
赵匡胤听完柳味话后微微点头:“柳驸马可是有什么新的想法?”
“臣下不才,在发现这件事情后便想了一些与科举有关的事情,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最大的问题就是作弊,而作弊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事先知道考题先准备好的,有贿赂考官的,有在卷子上做标记的,而如果我们真要进行科举改革,只需要在防止作弊和做到公平这两个方面努力就行了。”
柳味说的条例还算清晰,让人一听就能明白,赵匡胤和晋王两人听完后微微颔首。
“防止作弊和做到公平,说起来很容易,可真要做起来却不容易,臣下只是有这些想法,具体如何实施却还无头绪,如果圣上真想改革科举制度,让天下读书人都能够公平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入朝堂为国家效力,可命专人商讨,我想在今年春试开始之前能有所收获是肯定的。”
其实柳味自然是有头绪的,只是科举考试对于当权者是很敏感的,为了避免让人觉得他对科举考试有所图谋,因此才这么说的。
而柳味话罢,赵匡胤和晋王两人皆动了心思,他们对柳味最后一句话很欣赏,让天下读书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公平的来参加考试,进入朝堂。
千百年来,进朝堂当官就从来没有公平过,如果他们能够做到公平,那么天下的读书人必定对他们歌功颂德,如此一来,他们这些掌权者有了名声不说,还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供后人瞻仰,这样的好事,怎么能不做?
再者,赵匡胤一直以来都想用文人治国,那么在科举考试上如果能够公平,岂不是对文人最大的礼遇?
想过这些后,赵匡胤微微颔首:“柳驸马所言不错,既然如此,朕就命人商讨此事。”说到这里,赵匡胤微停,片刻后又道:“此事是柳驸马提出的,你也参与进来吧,做好提案之后呈上来让朕先看看。”
柳味露出惊愕状,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拱手应了下来。
----------------------------------------------------------------
夜色深深,窗外有些风寒。
屋内掌着几盏灯,亮如白昼。
晋王坐在屋内的软椅上,微凝双眉:“苏先生,你觉得此事可有蹊跷?”
苏另看就坐在晋王对面,听到晋王问话后,道:“王爷是觉得柳味提出改革科举制度存有私心?”
晋王颔首:“如果科举制度改革之后,真能做到公平,那我们要推荐的人也就要靠自己的本事和运气了,而本王不喜欢运气,运气是让人难以掌握的,难以掌握的东西,本王不安心。”
苏另看微微抬头望了一眼晋王,而后却选择了沉默。
晋王一愣,他与苏另看讨论问题的时候,还从来没有见过苏另看保持沉默。
“苏先生可是有什么话想说,而又觉得不妥?”
晋王对苏另看到底还是了解的,苏另看一声轻叹,然后点了点头。
“无妨,你有什么想法只管说,在本王面前,你无需有所顾虑。”
苏另看颔首,道:“王爷,属下认为,如果王爷有凌云志,这科举制度是必须改革的,不管柳味是何居心,科举制度改革后,对我大宋的文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听到苏另看这话,晋王不由得一愣,而后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格局小了,在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他只想到了如何壮大自己的势力,可却忘记了大宋的将来,如果有一天他成为了皇帝,他是不是会赞同下面的人通过不公平的方法来给自己的人谋取权力和利益呢?
想来是不会同意的。
既然如此,那何不在这个时候就改革一下呢?
苏另看是有大格局的人,他虽然帮晋王,可很多事情考虑的还是对大宋今后的发展有没有好处,晋王突然觉得自己有些不如苏另看。
“苏先生一席话点醒了本王,是本王看的短了,既然如此,那本王就全力支持科举改革吧。”
苏另看倒没有想到晋王很容易便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让苏另看对晋王更生支持之心,一个人若是知错能改,能够听取臣下的意见,那么他成为君王之后,也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君王。
苏另看觉得自己没有选错人。
--------------------------------------------------
考题泄露的事情并没有在京城传开,不过柳味和赵匡胤指派的几个人却是在一处为了科举改革而商讨了好些天。
本来,像这种考试制度的事情,柳味通过后世经验,一个时辰就能够说出最为合理的办法来,毕竟上千年的时间证明,最后留下来的考试制度是最为合理的。
不过柳味不能这样做,他如果在一个时辰内便提出了最为合理让人无可挑剔的方案来,定然会被人怀疑对科举制度早就想染指的。
这样的罪名,柳味可担当不起。
当然,花费了几天时间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科举制度就算改革,也要结合宋朝如今的情况来办,比如说官宦子弟怎么考试,让他们跟普通考生一起考吗?他们肯定不同意,虽说要公平,可世上那有真正的公平?
后世考试还分地域、种族呢,更别说在这个掌权者为大的封建社会了。
因此,在考虑了这些情况之后,时间就花费的有些多了,等他们终于有了一套完整方案的时候,已是正月二十三。
正月二十三,是一个天气渐暖的日子。
本来没有资格上早朝的柳味在今天被特例上了早朝,他起的很早,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起来了。
紧赶慢赶来到皇宫门口的时候,只有寥寥几个官员急匆匆的向皇宫跑,显然他们跟柳味一样是起的晚了,柳味看着那些官员匆忙的背影,有些无奈的耸耸肩,他以为自己已经起的够早了,可没有想到却是最晚的。
进得大殿,众臣等了半柱香的时间,赵匡胤才终于上朝。
官员跪下高呼万岁,然后便开始上奏,柳味站在后面听着这些大臣提出问题,然后为一个问题吵吵嚷嚷,可吵来吵去,却也没能提出个解决方案,最后由皇上发话暂时搁浅,如此再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接着又是一番吵吵。
这样过了大半个时辰,天已大亮的时候,众臣才终于停歇,而此时,才由柳味出面,将几天前考题泄露自己偶然碰到,然后科举改革的事情说了一遍。
朝中大臣耳目很灵,皇上派人商讨科举改革的事情他们已是知晓,因此今天柳味站在朝堂上说这些他们并没有惊讶,他们只是好奇柳味他们对科举做了那些改革,只要不影响他们的利益,他们还是会支持的。
柳味将大致情况说了一下后,便将奏折呈了上去,赵匡胤看完后,愣了一下,而后脸上露出满意神色,将奏折交给身旁太监,道:“给众臣念一下吧。”
“是!”
说着,赵匡胤旁边的太监已是接过奏折当堂念了起来。
科举改革改革的方面很细,总结起来有十几条,不过最为重要的有四条:
一是锁院制度,也就是说在主考官、副主考官、出题官选出来后,他们都必须被锁在贡院之中,以免这些人因为与外界的接触而泄露考题。
二是弥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将考生的名字、籍贯等能够确认身份的东西用纸糊起来,直到最后公布成绩的时候才能够揭开,这样有助于防止考官作弊,而如果有人在公布成绩前先行拆开,就视为作弊。
三是誊录制度,此制度主要是为了避免有考生在试卷上暗语、标记,以此来让考官明其身份;而此制度的具体做法是考试考完之后,朝堂请人将这些考生的内容誊抄一下,如此一来,就算有标记也不会被考官发现了。
四是别试制度,此制度主要针对官宦子弟,对于官宦子弟另设考场,另派监考官,且对于官宦子弟,还要复考。
当这些科举改革的制度念完之后,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
第113章 震京师
一缕阳光透过宫墙照进了大殿。
可却带着一丝冷风。
大殿上的群臣对柳味提出的科举改革制度议论纷纷。
“锁院制度不错,以前只是让出题的考官幽禁起来,可主考官对于考题也是知晓的,将主考官、副主考官也幽禁起来,这样考题才不会泄露。”
有大臣表示对锁院制度的赞同,而主考官沈义伦也没有反对,这些天来他被那些书生弄的寝食难安,如果幽禁在贡院之中,倒少了这些麻烦。
只是对于弥封制度,很多大臣都是不赞成的。
朝中很多大臣谁每个亲戚朋友的晚辈要参加科举考试啊,谁没有几个得意门生啊,他们身在朝堂,就算不是考官,可有这一层关系在,他们的晚辈、门生就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可如果弥封起来了,谁知道谁是谁?
相似小说推荐
-
四世同堂 (老舍)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平静的生活...
-
大唐之大帝横行 (游鱼不会飞) 起点VIP2017-08-23两晋隋唐贞观四年正月十八早上六点时分 大明宫内,大唐皇帝李世民正在认真的听着全国各地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