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革均田制,建立了雇佣兵制度;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
同时,积极清除外患。
自唐高宗以后,吐蕃强大,成为唐朝西方严重威胁。
武则天时期,后突厥复兴于漠北,契丹崛起于东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许多在贞观﹑永徽年间归属唐朝的地区重接连脱离大唐中央的控制。
玄宗加强邻接地区的军队,开立屯田,充实了防务;又从东北到西北和南方设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剑南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以便于统一指挥战守军事。
于是,开元五年,唐军收复了在契丹族“魔爪”下二十一年之久的辽西十二州,于柳城重置营州都督府;与此同时,漠北的同罗﹑拔也古等都重新归顺唐朝。
后突厥与唐朝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友好的贸易往来。
唐朝又在西域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阻止吐蕃势力的北上;在陇右﹑人往来河西之西增置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中国和中亚﹑西亚的交通顺畅。
当时唐朝的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不绝。
除了发展军事,对内,也开始“休养生息”。
玄宗在开元初期这段时间里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为了节省开支,把宫女都遣散了;他还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不得织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
居民安居乐业,农耕技术相应地也提高了些;这个时期,水稻育秧移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开来,一直延续到了现世。
生产工具也得到了改进——这个地方划重点;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这两大“利器”,使得开元前农耕时犁地全靠刨地皮儿、灌溉全靠肩膀抗的耕作方式,逐渐变为“半自动式”。
全国各地大兴屯田,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到底有多快呢?反正到了开元中,各地官府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
茶叶生产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就是之前提到过的陆羽陆鸿渐写的,陆羽也因而被后人称为“茶圣”;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陶瓷业也出现了景德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这个时期的丝织业技术也相当成熟,不仅花色品种多,材质也超乎想象的清、薄、透。
记得从哪看到过,说那时候的仕女身穿十几层丝质服饰,还能清晰地看到锁骨上的痣;当然,可能确实夸张了点,但丝织品质量确实是杠杠的。
农业生产稳定了,下面得发展经济贸易了。
玄宗显然对这方面很娴熟,开元初期,就开始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加上原本贯通南北方的大运河,水上运输空前繁荣了起来。
真是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到开元二十年,全国人口比之唐初时增加了一倍半以上;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社会经济的繁荣必然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唐诗最为后世称道,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也是这个时期培育出来的。
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领域也全面开花。
音乐方面最著名的就是玄宗写得了;绘画这个时期最有名的应该、以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雕刻方面的话,有洛阳龙门石窟和莫高窟。
不光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兴盛;开元时,城市建设也走在了世界前沿。
开元时期,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主要分布在中国,例如长安、洛阳、扬州、cd等;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使唐朝在社会风气上显得雍容大度,李白能充满自信的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这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每个人各司其职,城镇居民安居乐业。
但在繁荣强盛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
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驰,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全盛之后,唐朝开始走向逐步衰退。
杜甫杜老师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以及安史之乱,他在回忆盛世时,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时则变成了这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__
第203章 去往碎叶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要打便打吧。”姚旭皱眉,说。
我回神,发现他俩已经聊完了。
安一冉笑得一脸灿烂。
说实话,现在的他看起来在五十岁左右,和他三十四五岁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也可能是因为我脸盲,不怎么熟悉的人只要换个发型,我就不认识了。
“那就这样吧,我收拾下东西。”安一冉看着我说,“你也去收拾吧。”
“唯!”我应声。
姚旭和我一起走出了吕休景的府邸。
说实话,印象中的安一冉是一个特别儒雅的人,没想到穿到古代之后,居然变成了一个逗比。
“你也要去?”姚旭说,“修景给你灌了什么**汤?”
“嗯……”我应声,“世伯,其实我和都护大人一样……”
姚旭没有说话,只是盯着我。
“我俩和晏然也差不多……”我试图引导他。
“我知道,”他叹了口气,说,“你们不就是都来自未来吗?”
他果然知道。
“嗯……”我应声,“所以未来发生的事情,我和都护大人都知道。”
“但你们没有想过未来是可以改变的?”姚旭话锋一转,说,“很多事情的存在本来就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同样,很多事情正是因为没有人改变才会按照原本的进程进行,如果有人干预的话也许会变成新的样子。”
“确实是这样,但是如果我改变了现在,未来该发生的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了。”我说,跟他解释到,“举个例子,按照原本的进程,我注定是要结婚的;但如果我就是不结婚的话,我原本应该存在的后代就全都会消失了。”
“你的意思是每一块都是相辅相成的,一旦缺失了某一块,后面的就会拼不起来?”姚旭说,似乎在征求我的意见。
“嗯……”我应声,说,“所以才说过去是不能随便改变的,一但过去改变了,之后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都会改变。后果不堪设想。”
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举个例子,就以秦始皇为例。
假设当初死的不是扶苏而是胡亥的话,起床可能就不会只存在短短的十五年;颇有治国之才的扶苏肯定会采取措施,镇压全国各地涌现的起义势力。
他甚至有可能能说服刘邦和项羽。
也许,不甘心寄人篱下的项羽和刘邦最终还是会起兵造反,但是楚汉争霸的时间肯定会往后延一些。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事情?这些原本就是被改变了之后的样子。”姚旭说,“也许你所知道的历史都是被别人篡改之后的样子。我也举个例子,战争的时候,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当时肯定没有时间来记录战争的详情;记录都是在事后进行的,但很多时候‘进行时’和‘进行后’是完全不同的心境。而且那些都已经过去了,事后不见得会记得那么准确。”
确实是这样的可能,其实历史有些都有夸大的成分在里面,比如说一言不合屠杀了几万人、抢站了几万亩土地,明明全国总共只有三四千万的人口,却可以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有七八百万的雄狮。
凯撒大叔也吹过类似的牛皮。
凯撒自己写的一书中声称:
“罗马一人没战死,就打败43万高卢大军。”
合着,不是整个罗马勇士都是不死之身,就是高卢军都是属麻杆儿的,一推就倒。
“确实有这个可能。”我应声。
姚旭说的确实在理,记载历史的都是后人,很多东西经历过之后就不会记得了,怎么可能把当时的情景记得那么详细、那么清楚呢?
“不要相信什么天命之类的鬼话。”姚旭说,“如果真的有什么天帝之类的神明的话,他们为什么要帮助人类呢?”
“大家都挺忙的,哪儿有空去管别人?”姚旭说,“同样的他们也要过自己的生活,就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无聊,他也不可能去管别人的闲事儿。”
相似小说推荐
-
草民遇三国 (小囧同学) 起点VIP2017-08-01 秦汉三国莫非回到三国只是为了铲除这两个妖孽?来来回回的奔波也是因为这个?但不论哪边,三国...
-
伐明 (林泉隐士) 起点VIP2017-08-16 两宋元明崇祯元年,陕甘大旱,饥民遍地,流贼四起。陕北高原,官员催科比粮,搜刮严酷,百姓早已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