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伐明 (林泉隐士)



三娃子听了自己婆娘的话,点了点头说道:“你能确定那是无主荒田?千万不要弄出争地官司。”

“我听郭老叔说过,高坝子本是汾州城牛财主的家产。因为最近几年缺少雨水,高坝子那里也打不了多少粮食,所以那里已经撂荒四五年了。”

“去年刘元帅打下了汾州,牛财主也被刘元帅砍了脑袋。现在牛家人也早已经落败,田契也不知道在不在手中。”三娃子的婆娘有些急切,毕竟他的娘家人还在太岳山上受苦。

“何拴虎我也算是认识,一两天我去求求他,看看这事能不能成。只要何拴虎点头,乡中就能发放田契,以后也不怕牛家人找后账。”三娃子失去了左腿,生活上也依靠婆娘照顾,所以面对婆娘的要求,他也不可能彻底硬气起来。

“我家还有兄弟两人,都算的上壮劳力。有了兄弟帮衬,也不必事事麻烦郭老叔。”三娃子的婆娘害怕丈夫不愿意,赶紧接着说道。

虽然三娃子与郭坨子仿佛骨肉至亲,两人之间的交情也是过命的战友。但是如今他与郭坨子都已经成家,也确实不能事事麻烦郭坨子。

三娃子想了想,点了点头说道:“这样也好,现在春耕时节已经过去了大半,要来就让他们早点来。等他们来了,也能借一借郭老叔的耕牛,尽快将粮食种下去。”(未完待续。。。)

第九十五章科举一

时间慢慢进入四月份,经过一个月的稳定,平阳府南部的二十多座县城已经彻底被平定下来。流窜的饥民被劝反归乡,拦路抢劫的强盗也被当地驻军清剿而空,只有很少的强匪退入深山老林之中。

就连各地叛乱的士绅,因为外部力量很难支持,也在刘宣的打击下销声匿迹,蛰伏下来。

临汾县城,西河王府。

这里以前的主人西河王已经被刘宣砍下了脑袋,西河王府现在已经变成了刘宣的行宫。

刘宣端坐在二堂之中,书桌上摆放着一摞厚厚的账册。刘宣随意挑选了几本,仔细的翻看了一遍说道:“咱们现在一共占领了五十余座城池,治下的百姓也超过了四百万人。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就有洪洞、临汾、安邑三城。”

“良璧,我本来以为整个山西也不过四百万人口,而平阳府一府之内也不可能超过两百万人。没想到这山西的人口如此之多,咱们只是大致清查了一下户籍,治下的百姓就超过了四百万人。”

赵瑨脸上有几分敬佩的说道:“历朝历代,达官贵人家族中的隐户就多不胜数。如果到了吏治败坏,贪官横行的时候,百姓不堪逼迫,只能委身官绅豪右之家为奴为婢。”

“如今将军颁布了废奴令,征税令等新法令。规定官府概不承认以前的奴契,征税也放弃了以前的人丁税。改成了现在的田亩税,还一股脑废除了士绅之家的免税待遇。”

“这样连番手段下来,百姓纷纷从新登基户籍。人口在籍的百姓自然大增。”

眼见赵瑨还在滔滔不绝的恭维着自己,刘宣摆了摆手打断了赵瑨的话说道:“良璧,上个月我让你筹备科举,这个月期限已经快要到了,到底有多少人准备应举。”

听见刘宣马上转移了话题,赵瑨脸上带着一丝苦涩道:“将军苛待士绅,尤其是官绅一体纳粮的法令。更是彻底失去了士绅之心。这一次将军筹备科举,有功名的士子几乎没有人前来参加。唯一的一人名叫程皓,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秀才。”

听了赵瑨此话,刘宣心中不由得暗暗一叹。如何对待士绅,现在已经让自己越来越为难。如果像明廷那样宽待士绅。虽然有可能让一些士子投效,但是自己现在缺钱缺粮,暂时也只能从士绅手中刮银子。

“相比缺粮饿死,暂时失去士子之心反而就不是当务之急。况且明末的士绅也太不成样子,这种贪婪自私的腐儒也不可能被自己重用。”

“现在只能继续沿着打击士绅的道路上走下去,花费更大的力气去拉拢不得志的读书人。”

刘宣心中暗暗想了想,接着说道:“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不能更改,既然人家不愿意来,咱们也不能强求。这次前来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到底有多少。”

赵瑨揉了揉眼睛答道:“这一次所幸咱们扩大了科举的人数。按照将军的规定,只要能写出五百个文字,就能参加科举。所以这一次来的人较多。大约超过了四百人。”

明末时期,百姓的识字率不可能超过百分之十。刘宣治下虽然有四百万百姓,但是识字的可能还不足十万人。这十万人中,秀才可能不足三千人,举人也就三四百。至于进士,除了投降祈求活命的几人外。剩下的估计也早被刘宣斩首示众。

这样多的读书人,居然只有四百人前来参加科举。还不足识字的人口的百分之一。以至于几百举人,几千秀才,居然只有一人前来投奔。由此可见,刘宣在读书人心目中到底是如何地位了。

听见有四百人愿意为自己当官,刘宣脸上终于流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他指了指赵瑨说道:“这些人既然全部愿意参加科举,咱们这一次就让他们全部高中。”

赵瑨听了刘宣此话,顿时大惊失色的劝说道:“将军不可如此。这样一搞,只怕更让读书人取笑,彻底坏了名声。”

“咱们声誉本来就不高,将军这样轻慢科举,只怕更让士子痛恨嘲讽。”

刘宣听了赵瑨此话,一点儿也不以为意的说道:“良璧不必如此着急,事情也更坏不到那里去。”

“熟读八股文章的举人秀才,论起治理地方,也未必好过走街串巷的算卦先生。那些中了进士的士子老爷,治理地方也是靠当地的胥吏豪强,连为他们出主意的,也是不得志的师爷西席。”

“咱们现在虽然打下了五十多个县城,但是几乎没有多少文官治理。像李翰、赵胜、胡宽等人几乎一个顶三个人使用,这样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

“既然这些读书人愿意投奔咱们,咱们更不能将他们推出门外。这一次科举,咱们要一个不落的让他们全部高中。”

听了刘宣这番话,赵瑨目瞪口呆的看着刘宣。眼见刘宣就要将神圣的科举彻底败坏,作为一个中过秀才的读书人,赵瑨心中顿时七上八下的翻腾。

他参加过明朝的科举,自然知道朝廷科举的神圣。山西一省识字的读书人几十万,可是考中秀才的读书人不超过万人。每一次考试,都是鲤鱼跃龙门,只有考中举人,读书人才有做官的机会。这个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大部分举人直到老死,也不可能担任一县县令。

而刘宣即将举办的科举,却是百分之百能全部高中。看刘宣的意思,这些人几乎都能过一过官瘾。

眼见赵瑨还要在劝,刘宣说话的声音也大了几分。“咱们现在有五十座县城,每一座县城,最少也要二十名官员,多则需要七八十人。总共全部加起来,最少也需要一千五百名官员。”

“咱们手中的文官有多少?全部相加也不过三百人吧!这些人大部分还都在霍州老营等九座县城。”

“这一次只有四百人投效,即便全部让他们当官,我也觉得人数有些少。像平阳府南部的大约三十座县城,县政还全部掌握在胥吏乡绅手中。如果不是驻扎着杨四宝、张虎成两个旅的驻军,这些城池马上就会从新叛乱。”

“这一次科举选中的文官,大部分都会下放到基层。我要让他们慢慢掌握基层政权,逐渐的边缘化地方乡绅。”

“良璧,这些人现在在那里,你立刻去安排一下,我要马上见一见他们。”(未完待续。。。)

第九十六章科举二

自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古代帝王即视其为国之重典,极为重视。每个新王朝肇建伊始,即开科取士,选拔官吏。

毫无疑问,科举制度与官僚政治紧密相连,乃是古代王朝的根本,皇权统治的基础。

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日趋完备,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对于这一点,刘宣心中也是非常清楚。

明代的科举,作为一个洗脑的智力游戏,尽管能选拔出记忆力、诡辩术等超长的高智商人才。但是论起选拔官员这个最根本的职能,其实并不是很成功的。

一个进士,尽管智力过人,但是他最早读书的二十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背书之上了。

而一旦高中进士,就主政一方,这对大部分进士都是非常为难的。他们既没有这个经验,也没有这个能力手腕,所以县政基本上就落在地方胥吏手中。

况且明朝官制,一县之中只有知县、县城、主薄等官员三人,三名官员根本不可能将朝廷的政令深入基层。

所以按照一般的情况,一个进士最起码为官三四任,经过七八十来年蹉跎傀儡的官场生涯。才能有能力摆脱胥吏的控制欺骗,进化为一个合格的官僚。

像这样的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对于现在的刘宣来说基本上毫无用处。所以哪怕全省士绅都来参加,刘宣也会对这种科举改革一二的。

况且现在参加科举的士绅非常之少。大部分都是底层落魄的文人。这个时候改革科举,阻力也是最小,正是最佳时机。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