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寒门首辅 (一袖乾坤)



“要怪就怪这福建巡抚姚夫之太没经验。常例和火耗钱不在账面抹平了给自己招致祸患,连带着徐阁老也得跟着遭殃。”

这些人虽然说的隐晦,可谢慎已经听出了弦外之音。

拜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明代官员官俸微薄。别说山吃海喝,便是勒紧裤腰带都不一定能养活一家老小。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便会编织出名目繁多的额外税谓之曰火耗或者常例。

这种行为自然是大明律法明令禁止的,可朝廷也知道官俸太低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地方官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此,故而能够在任期间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

京官们不能吃火耗和常例,故而收入就仰仗于地方官的馈赠和孝敬。

这种私人方式的馈赠在京察之年更为普遍,甚至已经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社会风气。

徐溥可以不接受馈赠,但他的家人呢?

徐溥曾经担任过数次会试主考官,是名副其实的科场元老级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门生多是很正常的。

福建巡抚姚夫之便是徐溥的得意门生。

偏偏这货情商很低没有把屁股擦干净,直接将常例一部分馈赠给恩师徐溥。

谁知谢迁早把此事看在眼里,只是一直隐忍不发。

这次徐溥发难彻底惹怒了谢迁。

谢迁才会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捅出来叫徐溥难堪。

一个是内阁首辅,一个是内阁群辅,二人之间的对决绝对堪称年度大戏。

如果谢慎能够置身事外自然可以悠哉悠哉的看戏。

可是他现在明显已经被卷入其中,再想独善其身恐怕就很难了。

不过他之前已经上了一封力挺谢阁老的奏疏,短期内可以不必担心该作何决定了。

在他看来,谢迁这次指使好友对徐溥弹劾已经算撕破脸皮。

既然撕破了脸皮就没有和好如初的可能。

故而不管是谢迁还是徐溥都会竭尽全力置对方于死地,成王败寇大明内阁从来就是血腥的战场。

谢迁爆出猛料,徐溥那边肯定不会示弱,一定会就谢迁失德,家人鱼肉乡里大做文章。

说白了双方屁股都不干净,具体如何还得看天子的意思。

政治真是一个可怕的游戏,一但入局就很难抽身出去。

在这场游戏中只有胜者和败者,没有对错之分。

......

......

谢慎预料的果然没错,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徐溥和谢迁之间的争斗进入白热化。

开始双方还尽量克制叫亲信好友出面,到最后已经顾不及许多而上书自辩。

弘治皇帝被两位大学士搞得十分头痛。压下了所有奏疏不发。

可问题是奏疏仍然像雪片一样飞到御前,天子无奈只得召集李东阳和刘健来问询。

自始至终二人都一直噤声,不发表对徐谢二人争斗的任何意见。

直到被天子召见问策二人还试图打马虎眼,这让天子非常不满。

其实二人噤声是不难理解的。

刘健是次辅,徐溥致仕他就是名正言顺的首辅。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必要陪着徐溥去惹的皇帝不快。

李东阳虽然资历尚浅,但毕竟德行出众。加之他与谢迁走的很近,如果这个时候发表意见很可能被归到谢迁同党之中。

明哲保身之举,并无太多可苛责之处。

但天子很失望。

他无比器重的两位大学士竟然像泼妇骂街一样互相攻讦。

而另外两位阁臣则做起了缩头乌龟,噤声不严。

外臣赞颂的内阁班子,竟然就是这般?

弘治皇帝第一次感到绝望。不仅仅是对徐溥,谢迁,刘健,李东阳。

他是对整个文官体系绝望。

但是不用文官他还能用谁呢?

难道用太监吗?

司礼监的太监处理政务自然不存在障碍,可那毕竟是太监啊。

弘治皇帝走不出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彻底踢开文官群体,还得以之为股肱。这也许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了吧。

徐溥和谢迁被爆出的事情都不光彩,作为天子自然不希望看到两位大学士不顾及颜面的互相攻讦。故而最后他采取了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停俸徐溥和谢迁半年。

这可谓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要知道徐溥和谢迁这个级别的朝臣根本不靠那点俸禄活,这种象征性的各打五十大板的行为就是为了息事宁人而已。

但这显然是天子的一厢情愿。

徐溥这次又闹情绪了。

他上书辞职,弘治皇帝不准。

徐溥又上书,这次暴怒的天子竟然允准了老首辅的请求,叫他乞骸骨了。

徐溥彻底傻了。他不过是做做样子,弘治皇帝怎么当真了。

但木已成舟,徐溥只得带了京中家眷返回老家了。

一年之后,郁郁不得志的老首辅病逝,不过那是后话了暂且不表。

......

......

第三百六十六章 外察

时光似水,转眼间来到了弘治十二年。

内阁辅徐溥致仕后次辅刘健补为辅。这一人事变动并没有改变大明朝廷的格局。

谢慎依旧在都察院做着风宪官,日子优哉游哉。

芊芊为他新添了一个大胖小子,如今儿子已经一岁多,正是讨人喜的时候。谢慎每日处理完公务最喜欢做的事便是逗小家伙玩。

两世为人这还是他第一次做父亲,那种感觉很难用言语形容。

弘治十二年的兆相看起来十分不错,俨然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象。

朝廷开埠的好处初现端倪,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税收还有许多美洲农产品。

除此之外,谢慎的开海建议使得明朝后期的白银涌入提前了整整五十年。

这可是弥足珍贵的五十年,可以为大明展赢得机会。

弘治天子垂拱而治,万民敬服,乃盛世之象也。

不过这年却出现了一件让朝廷上下蒙羞不已的事情。那就是会试舞弊案。

原礼部右侍郎陈卓因为徐溥致仕亦被调走。接任的是翰林学士程敏。

其与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一道主考会试。

只是这位程主考不知是得了失心疯还是怎的竟然将题目卖给了唐寅和徐经。

这位唐寅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

后来这件案子被揭出来,唐寅和徐经的功名不但被除还贬为吏员。主考官之一的程敏亦被勒令致仕,大好前途毁于一旦,不禁让人唏嘘慨叹。

要知道礼部右侍郎兼任翰林学士就是标配的入阁前预备职位啊。前辅徐溥当辅前便是这个职位。

这程敏惜才也好贪财也罢,做了糊涂事直是害人害己。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试已经两试不中的王阳明终于中第,考取了二甲第七名的好成绩观政工部。

五月初五,是外察的日子。

所谓外察即对地方官的考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逢辰、戌、丑、未年举行。

之所以选在五月,是因为二三月是会试、殿试,不好叫外察官员抢了新科进士们的风头。

与京察考察京官时的哀嚎遍城相比,外察氛围要轻松不少。

这大概跟地方官每年奉上馈赠银钱有关。

毕竟主持外察的是吏部和都察院。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既然拿了人家的钱财就要替人办事,不然岂不是要被戳断脊梁骨扎小人。

当然也不是说外察就是走形式。

毕竟即便打点到位,如果政绩实在太差也难以升迁。

拿钱不办事,有时也是无可奈何。

毕竟那些负责外察的吏部和都察院官员又不是被考察者的亲娘老子,没必要为了钱把自己搭进去。

谢慎的便宜大舅哥徐伦自然也在这次考察范围之内。

吏部谢慎已经叫谢丕打过招呼了,都察院更不必说。

好歹他也是个四品佥都御史,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大舅哥要在京师逗留近半月,自然住到了谢慎府上。其一是为了表示亲近,其二也是为了粘着谢慎,怕外察考绩结果有变。

谢慎对他这种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为不置可否,由着大舅哥吃喝在府中,反正就当多养一个闲人了。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大舅哥徐伦优哉游哉的在庭院中闲坐,谢慎走到他身边笑道:“内兄,你的外察结果出来了。”

见谢慎来了,徐伦猛然坐起身道:“谨修,你可吓死我了。”

谢慎笑道:“大喜事啊。”

“啊?”

徐伦生的一副五短身材,身体比例极为不协调。

也不知道是天生如此还是做官之后养的膘。

他脸上肥肉一颤一颤道:“哈哈,谨修你快快说来,别吊我胃口了。”

“恭喜内兄升任兵部武选司主事。”

徐伦瞪圆了眼睛,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谨修你说什么,我升任兵部武选司主事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