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农民军为什么会形成席卷天下之势,还不是土地兼并到了不给普通农户活命的地步。
中国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是被逼到绝路后兴起的。
中国百姓多是顺民,但凡还有一丝活路,就绝不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做那造反的事情。
君父君父,君在前父在后。
但如果这个君父抛弃了自己的子民,子民自然要自己想办法讨饭吃了。
如果往深处挖,就会发现土地兼并和科举制度有着极大的联系。
明代的读书人享有很多特权,考上了秀才便不必交税服役。
而读书人一旦中举,更是成功迈入乡绅阶层。
即使不能更进一步考中进士,凭借着举人身份,在家乡也能活的很滋润。
无需举人老爷多言,十里八乡的族人、农户都会争相把田地寄挂在举人老爷名下,从而达到免税的好处。
当然,秀才相公也同样可以免税。不过秀才较多,没有什么统治力,还是选择身份更为尊贵的举人更稳妥。
故而族人农户多会选择举人投献土地。
要知道,虽然是有保人做中间人的,且双方都是心领神会,农户只需要给举人交很少的租金。但这些土地毕竟名义上是举人老爷的。
一旦举人老爷反悔(虽然这种可能性很低),或者举人老爷被加租,小农户是没有地方讲理的。
去到官府状告举人老爷侵占土地?那地契田契上可清清楚楚的写着田亩已经过户!
这本身就是一种潜规则,是处于灰色地带不受大明律保护的,要怪只能怪那些农户想赚小便宜,结果坑了自己。
及至明末,百分之十的精英阶层手中握有百分之九十的田亩,土地兼并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举个例子,徐阶徐阁老是名满天下的宰辅之臣。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他的老家松江府,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在徐阶名下的。
当然,以徐阶的身份,未必会真的做出赖账侵占土地这么吃相难看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代名臣的大污点。
有些时候不是你要兼并土地,是族人乡里投献。他们宁可给这些士大夫吃粮也不给天子不给朝廷吃粮,直接导致大明是一个官富国穷的畸形结构。
要想解决这个顽疾,单纯靠蛮力杀大户是不靠谱的。这样不但会激起反弹,还可能动摇国本。
转移矛盾无疑是个极为巧妙的办法。
只要能够不停的打胜仗,就可以遮下丑陋的东西。
而一旦大明朝廷控制了西域,就可以学盛唐时,迁健儿入西域开垦土地。
中原土地紧张,可西域土地并不紧张啊。
只要肯吃苦,要想发迹还是不难的。
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但至少可以让大明多出一百余年的国祚,为改革赢得时间。
说起改革,谢慎还是十分推崇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的。
这个上承唐代两税制,下启清朝摊丁入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国策在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但却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张居正绝对算是够手腕的政治强人,换成范仲淹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恐怕又会是一个早夭的“庆历新政”了。
政治家绝不能是理想主义者,因为政治处处都是博弈和妥协。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为什么能够获得相对成功,不就是因为吸收了蔡京这样的人吗?
政治不是打扑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成的。
领导者首先要具备识人的能力,要做到知人善用,用对人,用好人。
蔡京这样的人难道就一无是处吗?难道都要像包拯、海润一样白日昭昭才是能用之人吗?
有时谢慎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是清流好还是能臣好。
能臣是能做实事的,而清流往往是嘴炮党。
在大明,任何人想要上位都要经历清流这个阶段。但若上位了还是把自己定位为嘴炮,未免就有些太过无耻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若是人人都为了刷声望变成了嘴炮,那大明朝廷岂不是乱成了一锅粥。
当然,这也不是说风骨不重要,只是说要做到一个平衡。
越往上爬见到的人和事情越多,感悟便越不同。
叫一个县令和知府谈理政体会肯定不一样,知府和巡抚又会不一样。
谢慎的优势在于领先时代五百多年的见识,以及不对称的信息优势。
但这些在处理政务上并没有太大的效用。也就是说谢慎在政治上不但没有这些官场老油条出色,甚至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追赶。
路要一步步的走,饭要一口口的吃。现在考虑这些东西也没有用,还是先做好眼下的事情吧。
吐鲁番使者来到京师拜见天子,照例天子会举行大朝会。
谢慎这样的六品官虽然也有资格参加,但位置肯定是极为靠后,想看热闹是看不到的。
朝会的流程十分固定,无非是吐鲁番使臣献礼,天子训话,百官齐拜山呼万岁。
但这对于谢慎来说意义却是十分不同。
这是他来到大明后,要参加的第一次大朝会。
虽然不是万邦来朝,但场面势必小不了。作为一名热血儿郎,一直都有着一股大国情结。
能亲眼看到番国使臣叩拜泱泱大明,那种快感绝对是言语难以形容的。
都说强汉盛唐,为什么大明就不能叫番夷来朝叩拜。
想及此,谢慎笑声道:“这事情都赶在一起了。也罢,我倒想看看这个吐鲁番使臣会带来什么贡品。”
印象之中,吐鲁番的特产不就是葡萄吗?
但葡萄酒的酿制方法早已传开,这吐鲁番使臣若真是带来些葡萄酒完全无法勾起人的兴致啊。
“嘿嘿,听说吐鲁番的姑娘个个长得貌若天仙,或许这次番国使臣带来几个绝世美人呢。”
王守文将一粒葡萄丢入口中,狡黠笑道。
......
......
第三百零二章 当侍东宫
弘治九年十月十五,天子在奉天殿举行大朝会接见吐鲁番使臣。
满朝官员在奉天殿前集合完毕,等待着天子驾临。
与先帝成化皇帝不同,弘治皇帝十分勤政,甚至可以用工作狂人来形容。
不但每日的例行朝会他会准时参加,还会时常召集阁臣商议讨论军国大事。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送到天子跟前的奏疏往往会得到立即批复,绝不会有堆积拖延的情况。
不过便是这样一个劳模皇帝,举办大朝会的次数却是屈指可数。
其实道理很简单,大朝会只会在宣布一些重要事情时举行。譬如封后,立太子。
再就是大捷封赏或是使臣来朝。
偏偏这两项在弘治皇帝执政时都不算多,故而皇帝便是有心也是无力。
闲话不提,却说这日吐鲁番使臣见到如此阵势直是被吓得不浅,在按照惯例奉上贡品拜过天子后就是皇帝训话的环节。
中国自古有天朝上国的执念,这一点大明也不例外。
天子训话吐鲁番使臣就跟老子训儿子一样根本不需要理由。
何况吐鲁番这个“不孝子”前不久刚刚兴兵哈密想要虎口拔牙,从老子腿上剜一块肉下来。
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天子便是骂的吐鲁番使臣狗血喷头他也丝毫反驳不得。
不过大明天子还是很有涵养的,所谓训话也不过是点到为止,那吐鲁番使臣早已被这浩大天家阵势吓得噤若寒蝉,只连连叩首,连大气都不敢出。
场面很和谐,天子很满意。
再怎么说,吐鲁番在天子看来也不过是一个孩子。孩子犯了错打一顿屁股就是了,没必要往死里打。
既然孩子认错态度好,做长辈的自然也要奖赏。
天子当即下令赐予吐鲁番使臣十万匹浙绸,这便表示天子认可了吐鲁番的认错态度,不会再兴兵攻打了。
吐鲁番使臣感激涕零的叩拜天子圣恩,百官齐呼万岁,一场大朝会圆满结束。
......
......
从奉天殿前返回谢府,谢慎难得的伸了个懒腰。
托吐鲁番使臣的光,天子给所有朝臣放了个假,这对于没有固定休沐时间的朝臣来说可是一件大喜事。
谢慎偷得浮生半日闲,便坐在自家院子的藤椅上一边品茶一边哼着曲子。
与他料想的差不多,大朝会的进程就像有剧本一样,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完全没有什么新意。
在这种场合下向天子建言经略西域是不合适的,何况这种事情事关重大即便谢慎提了出来也不会立刻得到答复。
倒不如把细节完善一下再上书天子。
正自悠闲的想着,管家跌跌撞撞的跑了进来喘着粗气道:“老爷,中官到了。”
中官?中官到了?
谢慎稍愣了愣才明白是什么意思,连忙道:“快把中官请进来。”
相似小说推荐
-
银狐 (孑与2) 人的第一要求就是活着,第二要求还是活着,第三要求依旧是活着……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活着就成了一...
-
扛枪的巨星 (上允) 起点VIP2017-07-03 军旅生涯“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起,我给大家讲《士兵突击》的故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