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寒门首辅 (一袖乾坤)



这,这是真的?

郑训导面无表情的说道:这封信为师又没有打开过,你问为师作甚?

郑训导一脸嫌弃,大有埋怨谢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搞得谢慎也很是尴尬。

咳咳,学生不是这个意思。

宁员外写的这封信并不长,总共就是两个意思。

一是告诉谢慎郑训导是自己人,有什么事情可以叫郑训导代为传话。这层意思比较浅显,没有什么影响,谢慎并不是很在意。

二是告诉谢慎情况有变,恐怕不能叫他兄长去杭州开店了。

谢慎看到这里的时候直是怒不可遏。

既然是合作,就要讲诚信,若是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还谈什么荣辱与共?

如果合作双方都互相防备着,担心对方从背后捅刀子,那这个合作不谈也罢。

最让谢慎气恼的是,宁员外并没有详细阐明理由,完全是一副通知谢慎的样子,这是谢慎不能接受的。

杭州距离余姚并不算太远,谢慎真的想再乘船去杭州,质问宁员外为何言而无信。

不过转念一想,谢慎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宁员外叫人带信给他,而且就在他刚刚离开杭州后,说明这件事情发生的很急。有可能宁员外也是始料未及。

现在便是谢慎赶回杭州当面质问宁员外恐怕也是无济于事,那么接下来怎么办?等宁员外进一步的通知吗?

谢慎十分不喜欢这种兀自等待的感觉,可是似乎没有什么别的选择。

看样子郑训导并不怎么知道信中内容,说不准连他和宁员外商议的事情也不知晓。谢慎不想没事找事,自然也就将到嗓子眼的话咽了下去。

你一定是想知道为师怎么结识的宁员外吧。

郑训导似乎完全没有避讳之意,兀自说道:其实为师在考中举人之前,在宁家当过两年西席先生。若不是宁员外收留,慷慨助资给为师,为师恐怕早就心灰意冷,绝了乡试的念头了。

原来如此!想不到看上去古板木讷的郑训导也是个勤奋好学的主啊,而且同样是寒门出身,郑训导显然更惨,竟然沦落到乡试久久不中被迫去当西席先生这种境地。

宁员外虽然是商贾,却对族中子弟的学业很看重。为师在宁府任西席两年,也算倾囊相授,没有辜负宁员外的信任。也许是就此时来运转,为师两年后在乡试中举,再之后便候补到县学任教。



第一百七十七章 郑训导的过往 2

谢慎点了点头。看来这宁员外也是希望生活稳定下来,县学训导这样的铁饭碗肯定是很有吸引力的。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坚强的后盾支撑,以郑训导的年纪且不说能否考中进士,便是真的能够考中进士,届时四十来岁能有什么远大前程?

最多是外放个县令,可是混上一混也就到头了。

当然,这种可能性本就微乎其微,也无怪郑训导现实的候补县学训导一职了。

现实是十分残酷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去等,都能去赌的。

万一赌输了呢?要知道会试虽然淘汰率不如乡试,可是也达到了十几比一。

郑训导既然乡试多年不中,证明肯定不是天赋型的,既然如此再去赌会试能高中就有些不明智了。

毕竟北上京师光是船费就已经难以承担,加上在京师住旅店吃饭的银钱,没有几十两银子实在难以体面的挨过去。

郑训导虽然在宁员外府上任西席先生攒下了些银钱,可也不够这般“挥霍”的。

再去找宁员外借助学之资吗?也许郑训导真的开口,宁员外也会借,但万一最后失意而归,这几十两银子该如何还呢?

人有的时候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不是说这个人没有志气,而是生活所迫。

假使谢慎没有这个穿越客的身份,恐怕也难以轻松的连夺“小三元”成为万众瞩目的文坛后起之秀。

有的人选择赌,有的人选择安稳的活下去。

放弃不是原罪,有时反而是一种更合理的选择。

当然,这是对已经四十余岁的郑训导而言的,像谢慎这般年纪肯定是要高喊着莫欺少年穷一拼到底的。

谢慎之前对郑训导看来也确实有些偏见,听了郑训导一番自述,颇是有些感慨。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郑训导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郑训导性格古怪了一些,不过倒也是没有坏心眼,以后倒是不必对他敬而远之。

谢慎心中如是想着,忽然心生疑惑道:“学生有一事想请问先生。”

郑训导难得的笑道:“有什么要问的便问吧。为师看的出来你和宁员外很投缘。宁员外看重的人,为师自然要悉力助之。”

郑训导还以为谢慎想向他请教经义问题,便难得的耐下性子沉声说道。

“宁员外既然是商贾之身,又何必设立学堂呢。”

谢慎问这个问题并非无的放矢。作为一个明史科班出身的学子,他对于商人能否从政这个问题自然也做过深入研究。谢慎可以负责任的说,在明朝初年,商贾之后是不能参加科举的。原因也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痛恨唯利是图的商贾,便不准商贾之后参加科举。但这之后,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商贾之后参加科举,从而改变了命运。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张四维。这位名臣是x盐商之后,却是做到了吏部尚书。

其实,商贾发财之后大多会大量购置田亩土地。这些兼并而来的土地就成了商贾给子弟谋前程的重要道具。

要想成为朝廷户部皇册上的良民,办法是有的,那就是通过打点大小官员,坚称自己是地主,靠租赁田亩收取租子为生。

很多豪商巨贾你很难分清他到底是地主还是商贾,办事的官员有银钱赚取当然不会再找这些商贾麻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下,自然也就混将过去了。

所谓的商籍更是一个笑话。商籍的设立实际是给大盐商的一种变相福利。

所谓商籍附民籍收考,指的就是两淮、两浙、以及部分ah之地的盐商子弟可以类同民籍参加科考。

这就相当于官方出了一个政策,把商贾之后参加科举合法化了。

商籍也就是盐籍完全变成了这些大盐商子弟参加科举的跳板,连装模作样附籍或者坚称自己是靠租赁土地为生的良民都不必了。

谢慎之所以疑惑是因为宁员外的身份太特殊了。他是杭州茶叶商会的会长,要想靠购置田亩装作地主来为子孙谋前程显然不太现实。枪打出头鸟,那样做是找死。

经商者做到宁员外这个份上,仇家自然是不计其数。有那么多的仇家,要想蒙混过关实在是太难了。

只要有一个人跳出来向核查身份的官员举报,宁家就将万劫不复。

至于附籍就更不可能了。那多是小商贾的伎俩,像宁员外这种大豪商是不可能愿意的。

那么,便只剩下最后一种合法的途径,也就是用商籍(盐籍)换取参加科考的资格。

问题是,这是朝廷给两淮、两浙、ah一代大盐商的福利,是局部政策惠及。宁员外虽然身处杭州,在这个范围内,可是他经营的是茶叶生意啊,怎么可能跟盐商沾边呢。

“这有什么好惊奇的。”

郑训导淡淡一笑道:“宁员外没有告诉你,他不但贩茶、还贩盐吗?”

我靠!

谢慎显然爆出粗口。

这个宁员外还真是真人不露相啊。

要说大明朝最暴利的行业,那当然是贩盐了。

至于为什么,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这行的准入门槛很高。

说白了,就是你要有盐引。有多少的盐引你就能换取多少配额的盐,超出一丝一毫都不行。

朝廷对于盐业这一块可是严格控制的,如果贩卖私盐那是要杀头的。

宁员外既然敢光明正大的贩盐,证明其手中一定攥着大量的盐引。

起先谢慎看到宁府奢华阔气,只以为是宁员外靠贩卖钱塘龙井得来的,现在想想却是他太年轻了。

龙井茶虽然价格昂贵,但比起盐来就差的远了。而宁员外很可能是既贩卖茶叶也贩盐,属于商界全面手。

这么顺着理一理,事情就合情合理的多了。

宁员外是大盐商,那么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让族中子弟以商籍(盐籍)参加当地科举,而且不必担心有人找麻烦。正是解决了后顾之忧,宁员外才会聘请西席去给府中子弟开蒙吧。

......

......

第一百七十八章 原来如此

但再怎么阔气,商贾毕竟被传统士子文人不耻。 能够中举的,都是半个官身了,自然不会甘心去给商贾之后作西席先生。故而宁员外即便出了高价,也只能请到郑训导这样的。

当时郑训导估计已经是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了。偏偏宁员外施以援手,郑训导如何能不对宁员外感恩戴德?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