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日,秦风之名震动了长安。
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因此上门求字之人,有如过江之鱼,数不胜数,弄得秦风烦不胜烦。
奈何秦琼义气当先,交友实在太广。一些微末小官或许可以不予理会,但如房玄龄、杜如晦、李绩、魏征、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许敬宗等同僚好友上门来求。
秦琼也不好意思拒绝,只能让秦风写上几笔,赠送他们。
随着秦风“所创”新楷体字的流传,正如历史上记载的一般。新楷体立刻取代了原来的纤细楷书,以雄劲之态,风靡了整个长安,世人更将这种全新的楷书称之为“秦氏书法”。
如今的长安士人,无人不已会一手“秦氏书法”为荣。
秦风面对这种情况,除了摇头苦笑,别无他法。
让秦风如此瞬间成名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唐帝国的第一号人物,李世民。
李世民喜好书法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李世民原来用的书法遒劲柔美,漂亮是漂亮,但显不出字与字间的帝王之气。而秦风的“秦氏书法”横轻竖重,雄浑庄严,别有一股气势磅礴的大气。这种磅礴的大气正是身为一个帝王皇帝最喜欢的。
连日来,朝堂上的大臣都发现李世民批阅奏章时,所写的字已经变了风格,渐渐偏向了“秦氏书法”。
只是因“秦氏书法”较为难练,有些四不像。
连李世民都在学“秦氏书法”,其他大臣为了讨好这位千古明君,一个个的也都在背地里苦练“秦氏书法”。
即便是秦琼也不例外,秦琼好几次都被他老爹叫去写一些难写的字。那是因为要用到一些难写的字,而秦琼写不好,堂而皇之的动用起父亲的权力,让秦风写上一遍,然后对着写法模仿。
不过一月,上表的奏章渐渐的竟以“秦氏书法”为主。
试想一下,“秦氏书法”李世民在学,满朝文武在学。它能不火吗?
秦风也由一个一文不值、默默无闻的权贵次子,转眼成为了赤手可热的书法名家、诗坛圣手,受万千追捧。
今时今日,秦风亲笔写的文字称之为一字千金也不为过。
程处默这混账东西就曾用秦风亲笔写的一幅字在市面上卖出了三百银饼的天价。若不是急于出手,只怕远远不止这个价格。
与秦风一起出名的还有长孙冲,只不过他成了映衬秦风伟光正的反面教材。
经现场学士添油加醋的宣传,长孙冲成了小心眼的小人、无理取闹的弱智、心胸狭隘、胡乱诋毁……的代名词。
当长孙无忌了解了事情真相,差点气背了过去,对着跪在脚下的长孙冲就是一阵拳打脚踢,那份狠劲,让长孙冲足足休息了半个多月才恢复。
只是他的名声已经臭大街了,当他回到弘文馆的时候,人人畏之若虎、避之不及,纵是萧贺这个忠实的跟班得了长辈的警示后,对长孙冲也是敬而远之。
长孙冲也因此成为最悲剧的人物,在长乐公主的心底更是成了一个讨厌至极的小人。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长孙冲被彻底的隔离,心中对秦风也更加怨恨了起来。
一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对于秦风来说,他已经长大成人了。行完冠礼的秦风也有了自己的字,名曰:云霄。
‘云’高雅纯洁,‘霄’意味宽阔雄伟。
“云霄”既高雅宽阔,又有壮志无穷之意。
也是李世民亲自赐予秦风的字,可谓是恩宠无加,须知整个大唐权贵子弟,行冠礼时能惊动得了李世民并亲自赐字的也只有秦风独享这份殊荣。
一个新贵已经在大家心中冉冉升起。与此同时,关于秦风的任命也批了下来,李世民本意是封秦风为左卫亲府中郎将。
只是让秦琼拒绝了。
因为左卫亲府中郎将,太吓人了!
即便是秦风也惊讶了半天,来了这么久,秦风对于唐朝的官职还是略知一二的。
唐承隋制,在军队上沿用了隋朝的十二卫制度,是卫府制的高级阶段,也是隋唐府兵制的结晶。所谓的卫府制,就是以“卫”统“府”。“卫”,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
十二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
因为十二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又称“南衙府兵”,十二卫各有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等职位,分功驻军也各是不同。
如左右骁卫分兵守诸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所部称之为豹骑;再如左右威卫分兵主守,则知皇城东面助铺及京城诸门,所部称之为羽林。
而左卫亲府中郎将,位于十二卫中的左卫,也是最重要的一卫,掌宫禁宿卫,左卫亲府中郎将更是负责李世民安全的禁军统领。
职权不大,四品官职,但常伴李世民左右,而且是个实权,所统之兵更是李世民当年遗留下了的玄甲兵,最容易得到晋升的机会了,也是一个人人眼红的职位。
出于此,秦琼才替秦风婉拒此命。
最终,李世民妥协了。任命秦风为左武卫中郎将,品级与左卫亲府中郎将相同,也是负责皇宫守卫,手中也有四千号人,但在必要的时候却是允许随军出征的。不像左卫亲府中郎将,除非李世民亲征,不然得不到出征的机会。
这样的职位,也是秦风喜闻乐见之职责,如果一直护卫京师,烦都烦死了。
男儿当杀人,千里不留行。
两世为人,同是军人。
若是错过一场场战争史上最为经典的战役,岂不让秦风抢憾终生?
所幸,秦琼给他争取到了他想要的军职。
第031章:战略纵深
“坐!”
御书房内,李世民高居首位批阅奏折,头都不抬的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字。过两天秦风就走马上任,作为为挺秦风的人物,怎么也得了解秦风的想法不是吗?
半个时辰后,李世民总算把一堆奏折批阅完毕,这其间,也时不时的留意秦风,见他稳坐如山、沉静自若、不焦不躁,李世民暗自点头。
冷落秦风是故意的,也是李世民对秦风的一次考验。
李世民对秦风寄予厚望,希望他成为李靖、李绩一样的统帅,而不是秦琼、程咬金、尉迟恭这种冲锋陷阵的猛将。猛将,大唐从来不缺。
优秀的统帅要有一颗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如果秦风坐立不安,李世民还真要大失所望了。
李世民突然问道:“你认为我大唐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吗?”
秦风道:“大唐的优势在于土地辽阔,人口众多,钱粮不计其数。”
这是人尽皆知之事,毫无新意。
李世民不置可否。
“这是我大唐没有失败的理由,却不是获胜的关键。”不待李世民发问,继续道:“咱们先做最坏的打算吧。”
“‘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远处乎?’你未算胜,而先虑,是否太过悲观?”李世民皱眉道。
“先贤告诉我们,算得多,想得多,没有坏处,如果我们只着眼于眼前,而不考虑后事,万一战局不利,岂不是手慌脚乱?”秦风反驳道。
李世民道:“好吧!那你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最坏的打算。”
秦风笑了笑,道:“也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结果,之所以这么说,我是分析一下土地辽阔、人口众多、钱粮如山的好处。”
“土地辽阔、人口众多、钱粮如山表示我大唐后继有力。”
李世民双眼一亮,道:“朕好像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继续。”
“如果战局败坏,我认为最终胜利的还是我大唐。”这是论点,也是抗日战争证明了的结果,也是不可否认的结果,必须得坚持。
“那种情况之下,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敌进我退;这个阶段或许会持续一两年,我们且战且退,利用辽阔的土地,用空间换时间,在后方储备物质,为将来的反攻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就是我大唐和突厥在战场上达到一个战略平衡,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突厥人需要消失占领我们的国土,我们也需要休生养息,以达到训兵、储备粮草的目的,一旦突厥无法在大唐战场上获得彻底的胜利,那么,他们内部就会矛盾丛生。因为突厥不是一个部落,军队也不是控制在颉利一人的手里,一旦分赃不均,桀骜不驯的突厥人自己就会大打出手。突厥人素来贪婪,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用利诱等手段分裂其内部,让其不能上下一心,最终,突厥将会陷入无尽的内乱之中……”
李世民虎的站了起来,眼睛里闪烁了一种浓浓的震惊,秦风的大局观完全超过了他的年龄界限,他在这个年龄阶段,绝对没有这种的眼界和远见。
自渭水之盟后,奋发图强的李世民一直在为未来的战争而准备、积蓄着。他信心十足,觉得战争一定是以大唐获胜而终,其信心的源泉正是大唐辽阔的战略纵深,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如山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