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故事 (我说那个谁)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我说那个谁
- 入库:04.13
庄子为什么作出这样地比喻呢?
因为!不管是儒家学说还是墨家学说,都是为人的生存而服务的。都是在讲怎么治理国家,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目的!至于你使用怎么手段、方法,对于人民大众来讲,都是次要的。
你说的再好听,可人民得不到实惠,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你都是在骗人!就跟养猴人骗猴子一样,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结果都是一样地!
庄子为什么要骂人呢?要把世人都比喻成被耍的猴子呢?
其实!庄子并没有公开辱骂世人,只是隐晦地比喻了一下。把人比喻成猴子,应该也不为过吧?猴子在当时阶段,智力也就比人类差那么一点。再说!也只有用猴子这个比喻比较合适。
庄子的本意应该并不是辱骂世人,只是想用这个比喻来引导别人,让世人顿悟。
结合原文,我们就可以找到,说朝三暮四这个典故的来历。
在这之前,在说完、地籁、人籁后,就开始说人。
人籁,就是指人类所出的声音,在上一篇中已经说了,人类的所出的声音,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就跟小鸟的歌唱一样,就跟大风吹在树洞里出的声音一样,就跟野兽的嘶鸣声一样,都只是一种声音而已。
然后!下放到人的高度上来讲人的声音,也就是人籁。人的声音有哪些呢?
庄子再对世人的各种声音和出各种声音的人进行描述。
在中从“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到“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就是对世人的各种声音和出各种声音的人进行描述。然后!出感叹。
不同地声音、不同地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地人和人生。
在接下来,庄子就向我们作出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们不应该这样啊?
庄子就讲解给我们听,说我们都是人,大家都是相互地,就跟人体内的五脏肺腑一样,都是人体的一部分。不能厚此薄彼,不能相互伤害,也不要相互伤害。人与人都是天地的一部分,与万物一样,都是天地间的一部分,依赖于天地而生。就跟人体内的五脏肺腑一样,都是人体的一部分,我们能相互伤害吗?
接下来就劝导我们:说人生很短暂,从出生下来到死亡,只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出生下来很弱小,然后慢慢地强壮起来,再然后就衰老而死亡。
这一段是从“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到“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最后一句,庄子又出感叹!觉得难道世人都是这么迷茫无知?还是就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呢?
再往下读,我们就读到点子上了。庄子告诉我们,世人为什么会这么迷茫无知,为什么跟猴子一样觉得自己聪明。其实!是因为“成心”在作怪,一切都是“成心”惹的祸。
那么?什么是成心呢?
成心,解释通俗一些就是“成见”,一个人看待事物往往不经过自己的大脑,而习惯性思维,认为就是这样。成心!也可以偏颇地解释为成见、偏见、固执、固定思维,习惯性思维等等。
成心又是怎么来的呢?
庄子认为!是因为我们接受了别人的教育、教导!我们从小就接受父母、长辈和身边人的教育、教导、诱导。长大后接受了学校教育,接触社会后我们又感同身受到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让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了自己的理解、认知,从而作出我们的判断,然后表现出我们的言行举止。
这就是成心的由来。
这些教导我们的人,包括父母、长辈、身边接触的人、先生、社会上接触的人,生活环境给予我们的感受等等,都是养猴人,而我们!是被人养的猴子。
在战国时期!庄子指的养猴人,主要还是指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因为!这些人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思想是正确地,都在鼓吹,要人跟他们学习。说得是天花乱坠,可世人那些猴子呢?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多”。
多等于是好,只要你说你们儒家或者是墨家说的好,听起来有诱惑力,我就信你!结果!就有了“朝三暮四”的成语典故了。
结果!世人大多数人都被养猴人给耍了。
结果!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还是诸子百家,都是挂着为人民服务的牌子,之后并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结果!只是他们推销成功了他们所推销的产品,儒家学说或者是墨家学说或者是诸子百家学说。
那么?我们怎样才不被人当猴耍呢?
在中,庄子也作了一番详细的解释。
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都是在讲解给我们听。如果我们理解了,听懂了,那么!我们以后就不再是一个被人耍的猴子,我们就做回了自己。
第12章 人生如梦的由来
?人生如梦这句话也是出自一书,出自内篇第二篇里面。
道家是最早研究心理世界的,研究梦的。
庄子认为:梦也好,现实生活也罢,都是我们的大脑意识活动的结果。
梦里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我们的大脑想出来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一样先想好了怎么做、怎么说,而后!我们就怎么做、怎么说了。
所以说!梦与现实是一样的,都是大脑意识、思维的结果,都是由大脑先想象出来怎么做、怎么说,而后就去怎么做、怎么说。
所以说!人生就是一场大梦!
人生如梦就是这么来的!
在里面,说人生如梦是有前因后果的,不是专门说人生如梦的。
说人生如梦之前,是一个叫瞿鹊子的人问另外一个叫长梧子的人,由此开始。
大概的意思是:
瞿鹊子从孔丘的学生那里听到有人在谈论道家,谈论道家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等之类的话题。说孔丘听了之后说这是瞎扯。而瞿鹊子说,他觉得说的很好。
长梧子并没有表扬瞿鹊子,反而还说了瞿鹊子一顿。
说:这些话就算黄帝听了也会疑惑不解的,而孔丘他怎么能够理解呢!而且!你也得意得太早,就好像见到鸡蛋便联想到报晓的公鸡,好像就有了公鸡似的;见到弹弓便联想到烤熟的斑鸠肉,好像已经获取了斑鸠似的。
其实!那还早着些!还没有达到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呢!
道家的最高境界就是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看待人生、世事。所以!如果你站在道的高度上了,那么!你就不会去与人争论是非、对错,也不会去听孔丘与学生之间的谈话等等了。
如果我们站在道的高度上,就没有生死这个概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里,也就是在说“人生如梦”、瞿鹊子问长梧子的前面,也就是“方生方死”、“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那一段,庄子就已经讲了生死了。
庄子是从道的角度来讲生死的,而世人讲的生死是从人的角度来讲生死的。两者的出点是不同的,境界也是不同的。一个站在道的高度上,一个是站在人的高度上。
在讲“人生如梦”这里,庄子已经降低标准了,从人的角度来讲生死。
从道的角度讲生死,是要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和境界上看待生死。而从人的角度来讲生死,是让我们去面对现实。
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生死呢?站在人的角度上去面对生死呢?
庄子说:我怎么知道人们都贪恋地活着,他们的人生是不是就没有困惑和苦恼了呢?我又怎么知道人们都害怕死亡,他们的人生是不是就像走失的孩子不知道家在何处,不知道回家了呢?
这一段话的原文是: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人都是要死的,我们无法回避。
害怕死亡就像走失的孩子不知道家在何处,不知道回家了。死亡就是我们的家,人生的归宿。
害怕死亡,难道我们还能不死吗?
而贪恋的活着,难道我们就没有困惑和苦恼了吗?
贪恋的活着,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有钱的时候,我们有父母长辈的庇护。当我们不再年轻的时候,当我们的身体越来越不好的时候,当我们没有钱的时候,当我们失去依赖和照顾的时候,我们还会贪恋地活着吗?
死亡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又怎么知道死后就不好呢?
就此!庄子又举出了例子,说有一个叫丽姬的女人,她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儿,因为长得漂亮,晋国征伐丽戎时俘获了她,没有杀她。她当时哭得泪水浸透了衣襟,以为自己完蛋了;等到她进入晋国王宫,被宠为夫人跟晋侯同睡一床,吃着美味菜肴时,后悔当初那么伤心地哭泣,差点错过了好日子。
一个人害怕死亡,是不是像这个叫丽姬的女人呢?
所以!我们又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他们会不会后悔当初是那么地贪生呢?我们又怎么知道死后的生活是不是就不如活着的时候呢?
就好比丽姬那样?以为完蛋了,却享受着荣华、奢侈。
相似小说推荐
-
极品后院大管家 (一只管家) 起点VIP2017-06-05 架空历史泡妞网年轻导师徐铮从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穿越,在一次旅游中进了个古香古色木制公厕...
-
大时代1958 (青山铁杉) 起点VIP2017-05-23 外国历史“有些西方工人认为他们生活的还不错,这不是资本家良心发现!这只是因为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