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放啸大汉 (寇十五郎)


  于恬拾阶而上,在玄关处恭敬除履,着袜入室,跪坐于仆人取来的软垫上。
  儒雅中年正是当代大儒刘向,微笑望着这个侄孙:“好像有几年没见了,倒是越俊秀,不知学问比之品貌如何?”
  于恬暗暗叫苦:“来了来了……”
  刘向也不多说,劈头就是几个的要义,而且是越问越深。于恬初时还能应答自如,及至最后,汗湿重衫,如坐针毡。
  于恬实在招架不住,顾不得搞什么铺垫了,赶紧从袖兜里取出一卷印着封泥的帛书,双手呈上:“叔祖,这是少子……哦,就是富平侯家的少子托我转交给您老的。”
  刘向本是满面笑容,但一听“富平侯家少子”几个字,脸色顿时沉下来:“这就是你今日拜访的真意吧?”
  于恬啊了一声,赶紧道:“当然不是,侄孙前几日至杜陵祭拜,心有所感,想起多日未曾探望叔祖,故而……”
  刘向大袖一拂:“收起,莫让那个逆子之物污我之眼。”
  于恬干笑一声:“叔祖,这不是少子之物,而是富平共侯之遗书。”
  刘向一怔:“哦?什么遗书?”
  “少子前些时日,整理共侯遗物时,现这卷帛书,记录了一篇奇文。少子自言学识浅薄,不知此文可有副本留存于世,若有,则欲焚之以祭先人。故而以半篇残文托侄孙转交叔祖鉴定,以叔祖之博学,天下不作第二人之想……”
  “既如此,且呈上来。”刘向懒得听于恬拍马屁,他的心思被“奇文”二字吸引。富平侯家藏书颇丰,有一两篇奇文倒也是有可能的。
  仆人接过帛书,以火烤软封泥,再用刀削去,细细展开在书案上。
  刘向秉烛细看,眼睛越睁越大,突然一拍案头:“焚不得!焚不得!来人,备车,我要去杜陵,取下卷残篇。”8


第一百六十一章 【打 动】
  
  ~~~~~~~~~~~~~~~~~~~~~~~~~~~~~~~~~~~~~~~~~~~
  春风微熏,枝抽绿芽,草深林茂,鹧鸪乱飞。
  俄而,山道间传来一阵朗朗吟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声音停止后,少倾,山坡上传来一个略带沙哑却异常悦耳的高声:“可以调素琴,阅赋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道上传来一声赞叹:“好!好一个‘何陋之有’,不枉我驱车一遭。”
  随着说话声,山道转弯处现出一行人,当先正是刘向,身后跟着于恬及一众僮仆。
  山坡一处突出的大石上,一袭粗麻孝衣,手持丧棒,轩昂卓立,遥遥拱手的少年,正是张放。
  当刘向看到彬彬有礼,迎候于道的张放时,微感讶异,眼前这英气逼人的少年,显然与两年前印象中的风流小郎君大为不同。刘向颔首致意,并未多言,径直来到张氏先人墓前,让僮仆摆上供品,一一祭拜。
  如此这般折腾大半个时辰之后,刘向才与张放一并进入草庐。今日天气稍暖,加上刘向亦不避春寒,于恬也只能添加一件夹袍后跟着进屋。
  一入草庐,刘向目光逡巡,长眉一挑:“斯是陋室,德馨否?”
  张放淡然道:“君子争一世,不争一时。”
  刘向盯着张放看了一会,后者平静对视,目光平和,只做了个手势:“请。”
  刘向、于恬分别跪坐于苇席,其余仆人,俱在庐外侍候。
  刘向将上下两篇念诵一篇,赞叹之余,皱眉道:“下篇似有缺句,少子可记全了?”
  张放恭声道:“的确有缺句,这是残篇,侄孙遍寻遗书,未有所获,故而方生焚之以祭之念。”
  张放引来刘向的这篇“奇文”,正是后世传流甚广的名篇。这篇文张放学生时代就背诵过,后来工作中,院长办公室也贴着这篇书法,隔三岔五总能见到,想忘记都难。
  在得到于恬传来的信息后,张放就在琢磨,该用什么方法请刘向出山,趟这个浑水。最好的办法,是打动他,那用什么来打动呢?对于一个出身皇族的文学大家而言,权钱对他毫无作用,能打动他的,只有好文章。张放手里有两篇陈汤的奏章,他相信能打动刘向,但不能简单粗暴地让于恬呈上去,否则搞不好适得其反,他需要先做一个铺垫。
  用一篇纯粹的佳文,把刘向引来——是的,必须把刘向引来,因为张放无法离开此地。救人如救火,他也等不起。
  张放倒记得不少唐诗宋词,但这是西汉,什么七言、格律、绝句、词曲,未必有市场。能在登得汉代大雅之堂的,只有四言、五言,还有赋。其中赋在这个时期最为流行。不过张放真没记住什么赋……等等,,好像算是赋吧?
  虽然是唐朝的刘禹锡写的,但这篇小记确实是赋体,而且就内容而言,正与刘向被贬后的心态很接近。张放相信,这篇能够打动后世无数文人的文章,也一定能打动刘向。
  于是张放将此文一分为二,上篇交给于恬,让他送到刘向面前。同时还编了个“遗书”的晃子,等于在告诉刘向——你来不来,不来我就烧了。
  果不其然,刘向第一时间跑来了,并且一语道破其文不全。
  没错,张放没说全,还漏了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没法子,这句是典故,里面提到的两个人物,一个还没出世,一个虽已出世,但比张放大不了几岁,尚属藉藉无名之辈,根本入不了文章。所以张放只能推说是缺失了。而且他还改动了一个字,原文是“阅金经”,他给改成“阅赋经”。因为“金经”指的是之类的佛经,这会连佛教都没影子,哪来的?
  得知是残篇,刘向扼腕叹息不已:“文意高洁,淡泊明志,无穷达之念,无贵贱之忧,无生死之虑,正合君子如玉之意啊。实为向数年来所读之佳文,不知何人所作?”
  张放双手一摊:“佚名。”
  刘向怅然,似乎为错过一位大才而遗憾,旋又道:“文何名?”
  “陋室铭。”
  刘向抚掌称妙,再问:“可否容向抄录?”
  张放合袖:“叔祖言重了,但录无妨。”
  在刘向执笔抄录的沙沙声中,张放与于恬目光相触,颔首而笑,以示感谢。于恬扬眉弯嘴,表示小意思,过了一会,眨巴着眼,有点困惑,不知这位少子将叔祖引来此地何意?若是这文是他作的还好说,可以借此扬名,但眼下情况明显不是这样。难不成想用一篇佳文获得叔祖帮忙,出面为西征军说项?好像有点不可行吧?
  于恬百思不得要领,却见张放打开案上木盒,取出一卷木简,轻轻展开。
  刘向正抄到最后一字,正准备放下毛笔,见状目光一闪:“少子尚有何奇文?”
  张放先是一笑,随即肃然,道:“前篇,虽是千古佳文,但此篇奏疏,却可震烁千古。”
  “奏疏?”刘向眉头一皱,“谁的奏疏?为何在你手?”
  “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子公的奏疏。正本已送入丞相府,这是侄孙默记抄录的副本,每每读之,心潮鼓荡。叔祖安坐府中,修生养性,想必未曾与闻吧?”
  刘向若有所思:“陈子公……就是朝野相传矫诏兴师,远伐匈奴,斩杀郅支之人么?”
  “正是。”
  刘向不语,捋须沉吟。张放、于恬,俱安静端坐,但两人的心都是怦怦而跳,成败在此一举了。如果刘向拂袖而去,今日所做的一切就白忙活了。
  良久,终于听一个低沉的声音:“陈子公与你有何关联?”
  张放坦承道:“侄孙离家二载,便因参加西征之故,陈君乃侄孙上官。”
  这是张放第一次向长安勋贵透露自己近两年的行踪,他别无选择,要救西征将士,他就不能有所隐瞒。
  于恬瞪大眼睛,他虽猜到张放与西征军有关,却万万没想到,这位与他一般身娇肉贵的风流公子,会跑到风沙满天的塞外,参与一场血腥征战!这还是他所认识的儿时玩伴么?他哪来那么惊人的勇气?
  刘向深吸一口气,目光如锥:“为何有家不归,却甘为伍卒?”
  张放毫不畏缩:“侄孙自幼仰慕霍骠骑,斯人有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侄孙不才,亦当效之,‘匈奴未灭,何以归家’!”
  刘向豁然大笑:“好!好一个‘匈奴未灭,何以归家’,奏疏拿来!”
  半刻之后,草庐里传出刘向振啸之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当得起振聋发聩,震烁古今。如此人物,我刘向岂能坐视?!”
第一百六十二章 【盖棺定论】
  
  
  ~~~~~~~~~~~~~~~~~~~~~~~~~~~~~~~~~~~~~~~~~~
  三月初八,正当朝堂两派意见争执不下时,已经归隐多年,不问政事的前宗正刘向,出人意料向天子上疏。
  “郅支单于囚杀使者吏士以百数,事暴扬外国,伤威毁重,群臣皆闵焉。陛下赫然欲诛之,意未尝有忘。西域都护延寿、副校尉汤承圣旨,倚神灵,总百蛮之君,揽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绝域,遂蹈康居,屠五重城,搴歙侯之旗,斩郅支之首,悬旌万里之外,扬威昆山之西,扫谷吉之耻,立昭明之功,万夷慑伏,莫不惧震……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群臣大勋莫大焉……”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