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到亚洲,正在准备军事介入中国内战的香港英军司令部不得不终止了军事计划,同时英国大本营将所有军事物资调往克里米亚战场,此时英国军队正在大规模换装火枪,以恩菲尔德P1851和恩菲尔德P1853两种新火枪替换现役的恩菲尔德P1842火枪,可是由于英国产能不足,每年只能生产两万到三万支该类型火枪,不足以给军队进行全面换装,加上战争期间损耗会十分巨大,所以P1851和P1853这两款新式火枪严重缺乏,英国大本营于是终止了向亚洲供应,导致英国香港军队停止了换装,甚至此前服役的新式火枪也要调往克里米亚战场。
这样一来,英国香港军方就不可能再将手中的火枪和火炮卖给李卫国了。可是他们拿了李卫国大笔的军火订单和定金,他们舍不得将这笔钱还给李卫国,同时还想赚李卫国手中更多的银子,于是最终他们决定将兵工厂设备卖给李卫国,转让火枪和火炮生产技术。
李卫国知道后自然是乐得合不拢嘴了,要知道这年月虽然还不流行技术封锁,各国对于本国的先进科技不禁止出口,但也是有特例的,那就是军事工业和技术一般都不会出口,就算出口也只给信得过或者友好的国家,李卫国能够获得英国的兵工厂和相关军事技术,更多的是因为李卫国控制着整个江东,英国租界就在李卫国的眼皮子底下,面对太平天国有可能进攻上海,英国军方考虑到自身不便于出兵介入中国内战了,所以才会帮助李卫国,卖给他兵工厂和军备技术。
于是,总额一百万两银子的兵工厂买卖顺利谈成了。由香港英国军方帮助李卫国在上海建立一座兵工厂,建成后该兵工厂可以生产P1842、P1851和P1853式火枪全套零部件以及发射药,以及12磅炮、16磅炮、24磅炮、32磅炮,以及配套的开花弹生产设备和技术,甚至64磅要塞炮也被李卫国以上海地势平坦需要重型要塞炮防御方能抵挡太平军的进攻为由,迫使香港英国军方同意提供设备并转让64磅炮炮管生产、加工技术,以及配套开花弹生产设备。
总计三百七十二套机器设备,香港兵工厂提供大约九十余套设备,其余从英国印度殖民最大的兵工厂孟买兵工厂直接发货,两个月即可抵达上海。
李卫国将兵工厂地址安排在上海县城南市外,是一处地势开阔,交通方便的好地段。这里本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法国强行开辟为法国新租界,如今李卫国抢先占据,自然不可能再让给法国人了。
当然,选择在这附近,还有李卫国的一个小心思,他记得日后曾国藩和李鸿章将会在这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化军工厂——江南制造局。
李卫国知道他早晚要跟这些巨头们争斗的,所以从现在开始,他就抢先一步成立江南制造局,让后世人都知道江南制造局是李卫国成立的。
这也算是李卫国故意搞的一个小小恶趣味吧!
江南制造局作为一座兵工厂,负责向李家军提供枪炮和弹药等军用物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正值战乱年月,李卫国希望江南制造局能够尽快投产使用,所以允许外籍洋人担任要职和技术顾问,同时花费重金从香港和澳门雇佣大量懂得洋文的华裔技术工人,让他们给洋人当学徒,经过几年时间就可以吃透洋人技师们的技术和经验,然后李卫国在逐步将这些洋人解雇。
至于为何要将这些洋人解雇,原因很简单。江南制造局是军事工业,可以说是李卫国的根本利害之所在,洋人若是担任要职危险性非常大,尤其李卫国知道再过几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英法联军就会跟大清开战,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显然到时候李卫国不可能不参与,他终究要跟英法两国摊牌走上对抗道路,所以他的江南制造局内不允许有洋人,关键就是防止洋人知道里面的情况,战争打得就是军火物资,如果到时候英法联军知道李卫国的兵工厂内有多少枪炮弹药就可以判断李家军能坚持多久,这对李家军将极其不利。
李卫国考虑事情非常全面,所以才从香港和澳门雇佣大量懂洋文的华裔技工,争取让他们在三四年内彻底吃透各项技术,达到取代洋人技师和顾问的程度,这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确保整个江南制造局内全部都是自己人,降低泄密风险。
吴庸和傅学贤二人听完李卫国的这个策略后大为赞同,同时二人建议在江湾工业区内也可以这样执行,因为现在江湾工业区内的各个工厂都是由洋人把控,先前挑选的本地工人不懂洋文,基本上是一边学洋文一边跟着洋人打下手,语言障碍导致学习速度很慢,如果也从香港、澳门等地雇佣懂洋文的华人技工,让这些技工先学会洋人的技术,然后再用中文教授其他华人学徒,这样整体进度就大大加快了。
李卫国听取了吴庸和傅学贤二人的建议,当即派人前往香港和澳门重金招募懂洋文的人才和技工,同时李卫国还能举一反三,并不局限于香港和澳门两地,更是派人远赴南洋,到英属新加坡、西属菲律宾、荷属东印度招募海外华人回国,这些南洋华人接触西方教育更早,人才也多,请他们回国能够更快的完善各项工业,最适合不过了。
尤其李卫国还派人打听当地华人留学国外的学生情况,尤其是那些国外著名大学毕业的华人,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弄回国,为李卫国所用。
为此,李卫国特别设立了一个海外华侨回国贡献基金会,出资五百万两白银,专门用来吸引国外华裔人才回国。
这个基金会的性质基本上跟李卫国先前设立的招贤馆一样,只不过招贤馆是面向国内人才,基金会则面向国外的华裔人才。
当然,李卫国也没有做出严格规定非得是海外华人,外籍洋人如果有才能,若是愿意来上海为李卫国做事,那也是非常欢迎的,只是这个希望很渺茫,李卫国也没放在心上。
第0088章 海军规划
江南制造局筹建的同时,李卫国的目光也瞄向了广袤的大海和宽阔的长江水域。
军事工业不光只是满足陆军发展需要,海军也得同步发展才行。
这也是李卫国迫在眉睫的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上海位于长江口上,周边环海,没有海军就没有国防,如果敌人从海上发起攻击,会给上海周边造成严重破坏。
李卫国作为穿越者,如果不懂得海上御国门的道理就是笑话了。
当然,逼着李卫国尽快成立海军的却是太平军的水师威胁。
此时的太平军已经拥有一万三千多艘战船,虽然都是木质战船,但架不住数量庞大,每艘船上最少放置一门火炮,那就是最少一万三千门火炮,若是突然东进上海,在黄浦江上排成一排对着上海猛轰,巨大的威胁性不言而喻。
李卫国不是没有水师,作为苏松太兵备道员,李卫国管辖着苏松太地区的两千艘水军战船和海关的一千多艘缉私战船,也有一战之力,可李卫国瞧不上这些破船,他目光瞄准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
此时,英国自工业革命后,英国皇家海军也在进行现代化换装,原有的风帆战舰正在被蒸汽铁船替代。
对于李卫国而言,这是天赐良机,因为英国皇家海军的很多风帆战舰虽然被蒸汽铁船淘汰了,可对于大清国内的水师、太平天国的水师来说,英国海军的风帆战舰还是非常先进的,李卫国买过来组建海军舰队,不论是用来抗衡清政府水师,还是用来镇压太平天国水师,都绰绰有余,甚至可以说具备压倒性优势。
于是李卫国再次找到了英国公使馆,同包令爵士会面,通过他向英国香港军方转达了购买英国战舰的意图。
包令爵士表示可以考虑,毕竟英国皇家海军的旧式风帆战舰有上千艘,全部更换蒸汽驱动铁壳战舰需要很多钱,目前英国皇家海军正在想办法将这些军舰转为民用,以获取资金来完成更新换代,所以李卫国提出购买英国海军战舰原则上没有问题,不过他需要李卫国帮他一个忙。
原来英国方面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而放弃在华展开军事行动,所以给包令一个任务,那就是想办法跟太平天国高层接触一下,试探一下对方对英国的态度,尽可能确保大英帝国在华利益不受侵犯。
包令正愁着不知如何跟太平天国高层沟通,如果贸然开着军舰去天京,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李卫国曾经委托英国海军替苏三娘运输一批军火去广西,肯定跟太平天国有着联系,于是包令便想请李卫国帮忙从中斡旋。
历史上英国公使是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前一个月乘坐海军战舰拜访过金陵,那时候他们不是去谈判,而是去勒索洪秀全,当时英国海军在长江上耀武扬威,是准备帮清政府镇压太平军,英国公使去找洪秀全,强硬要求洪秀全全盘接受清政府之前跟英国签署的不平等条约,而且要加开天京为通商口岸,不过洪秀全拒绝了。当时的英国海军准备对太平军开战了,不料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迫使他们放弃进攻太平军,而改为中立。
相似小说推荐
-
五胡乱华之绝世雄才 (水木四) 起点VIP2017-05-05 两晋隋唐两晋南北朝之时,五胡乱华,人命如草芥,汉人被称为双脚羊充当军粮,汉人十不存一的时候...
-
科技大唐 (第79号) 起点VIP2016-10-31 两晋隋唐当科技与大唐碰撞,当一位现代人穿越成为长孙无忌的庶子,历史在某一刻已经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