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德国驻华大使克林德、法国驻华公使奥居里亲眼见识完坦克的威力,都很兴奋。特别是德国驻华大使克林德,他是军人出身,意识到“坦克”在堑壕战中的巨大潜力,接连给柏林发了三封电报,推销中国的这种“秘密武器”,其中一封发给了德国总参谋长施利芬。
在卢森堡德军总部的施利芬接到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的电报,如获至宝。因为德皇威廉二世自西线和东线大战以来,就经常到德军总部询问战况,他的露面让施利芬很头疼,小毛奇也一样。德皇威廉二世每天总要询问德军胜利的消息,他这么心切想要德军取得胜利,是因为他想穿上最华丽的皇帝制服,到被德军占领的城市去阅兵。一听到德军失利的消息,德皇就很沮丧,像是一个急躁的少年一样对施利芬和小毛奇大喊大叫,有时甚至想把施利芬的德军总参谋长职位给小毛奇,或者自己亲自指挥。
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当他听说中国有一种专门针对堑壕战的秘密武器时,马上赶回到柏林,会见了正在柏林访问的中国外交特使梁士诒一行,准备下大订单。
第181章 坦克的威力
德国方面,当时任外交大臣的皮洛夫也参加了谈判。他曾公开说过一句巨牛x的话。将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野心暴露无疑:“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会场上,中德的外交成员经过一番客套礼貌的寒暄后,很快就步入了正题当中。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首先发言,他对梁士诒说:“德国政府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能从贵国政府的手中得到坦克相关的技术和成品,大概一百辆左右,为此我们可以提供一笔数量可观的资金。”
梁士诒微笑着说:“人们都说德国人实在和认真,今天算是领略到了。我们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还有生产许可证,但条件是贵国政府不但需要提供一笔现金来购买成品坦克,并且,每辆坦克都要求收一笔专利费用,这个条件不算过分吧?”
德国也是一个十分重视专利保护的国家,所以梁士诒提出要收专利费,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和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都觉得这是合理的,这一点两人都是倾向接受的。
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有点迫不及待让梁士诒报价,因为德军没有足够的战略物资打持久战,实在是耽搁不起时间。
梁士诒说:“既然德国如此实诚。那我们中国人也就不绕弯子了。如果大规模生产的话,中国每一辆坦克的生产成本在二十万银元左右。如果订单在500辆以上,我们考虑每一辆再收取二十万银元的专利费。也就是两亿银元左右,不过这次交易我们中国只收黄金。”
当时一辆豪华汽车也就一万银元左右,中国的报价一辆坦克40万银元,实在有点高,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对梁士诒的回答不怎么满意,这至少比他们心中预期的标准要高出四倍。
于是,中德双方很快便争论了起来,梁士诒却说中国的让步非常有限,因为现在规模化生产坦克还有困难,没办法批量生产,所以价格比较高,如果德国不买,他考虑到伦敦去碰碰运气。
德国自开战以来,军费开支猛增,觉得坦克这价格实在太贵了,这也让谈判陷入了僵局,整场谈判一直谈了一个多星期,也没能谈出什么成果来。照这个情况继续下去,恐怕再过一个月,这场谈判也未必能谈妥。
然而现在毕竟是战争时期,一切都要从速进行。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有点不耐烦了,前方的战事让他心情很不好,他一个劲给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施加压力,为了扭转西线战场上的形势,同时也是为了德国的颜面,德皇威廉二世也要求皮洛夫尽快谈妥这项谈判,“哪怕为此多付出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有了德皇的这番表态,事情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最终这个问题还是得到了解决,德皇专门从皇家的私库里拨出了一笔专款赞助。
皮洛夫很快就同意了中国的条件,并且在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根据最终协约上的条件,为了支付坦克的专利费用,德国政府应当支付中国政府每年一千万银元,同时只要战争还在继续,德国每年都需要从中国购买至少一千辆坦克。
曾纪泽收到消息之后。大为高兴,历史上的中国,只有向欧洲列强买武器的份。比如曾经向国外购买过飞机,当时是民国二年春。中国采纳总统府顾问、法国驻北京公使馆武官白理索的建议,决定购买飞机。北洋政府并利用借贷方式获得欧洲列强三十万银元的借款,并由财政部拨出其中的二十七万银元交由法人博乐,经他向法国高德隆飞机公司购得该厂的高德隆g-四型双翼教练机十二架,其中四十匹、五十匹及八十匹马力的各四架,以及修护厂里的维修器材和设备。现在中国的坦克可以出口德国,得到这么一大笔订单,坦克工业以后肯定会蓬勃发展。美国人也没办法说些什么。谁叫他们无法提供德国需要的产品呢。而中国却能。
况且从中国运送战略物资到欧洲,比美国要方便,中国产品的价格相对更低,更有竞争力,这也符合自由贸易的标准,当然,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谈自由贸易,多少显得有些可笑。不过这时的中国,也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海军和陆军保证自身的利益。
曾纪泽心想,德国人既然买了坦克,那么接下来英国人、法国人和俄国人也不会无动于衷,中国的军工业会从这次大战中获得飞跃。
梁士诒一行在柏林获得一笔大的订单后,马不停蹄去了伦敦。伦敦当时处于一片雾霾当中,伸手不见五指。因为18世纪开始,英国借助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煤在燃烧时释放出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成为了人们脑海中工业革命的象征,密密麻麻的烟囱不断排放着黑烟。
也就是说,20世纪初的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又灰蒙蒙。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家庭也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高耸烟囱也成为了伦敦地标之一。在当时,伦敦的雾天一年可达七八十日,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霭呛人口鼻。
伦敦寒冷漫长的冬季使得居民需要大量烧煤进行取暖,加之地理和气象因素,冬日的伦敦经常大雾弥漫,数日不散。这和中国目前严重的雾霾天气差不多。
但是梁士诒一行在伦敦却受到了冷遇。英国陆军部根本没有意识到坦克的重要性,而且英国人认为自己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皇家海军,在大海战中能牢牢扼住德国人的咽喉,所以根本不想花巨资到中国买坦克。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极力游说国会,也没什么效果。梁士诒到了伦敦三天,英国政府只派出外交大臣格雷例行公事地和梁士诒见了一面。
梁士诒给曾纪泽发电报,说:“伦敦雾霾严重,我身体不适,请求提前归国。”
曾纪泽知道真相后,便让梁士诒先在欧洲游历一个月,回电说:“我相信过不了一个月,英国政府就会主动来找你。”
梁士诒也确信,坦克在欧洲战场,在堑壕战的威力将是很惊人的,如果英国人不买坦克,这场战争英国人就输定了。所以他便在欧洲各国游历。
当中国的坦克迅速出现在西线的战场时,战争的形势很快发生了逆转。在佛兰德斯,德军马上进行了大反攻。当一百辆坦克轰隆隆开到英国的堑壕里,英军的伤亡令人十分吃惊。当苏格兰第二高地轻兵营被迫退出战场时,来比利时参战的1000多名精锐士兵中,只剩下30人。
在伊普尔周围山脊上,德军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胜利一个接着一个。战斗中,德军的炮火不断轰击山脊上被英军和法军用来当做观察哨所的古老建筑,比利时古老的镇子逐渐被摧毁了。德军的坦克在村庄与森林之间穿梭,发射的榴散弹和高性能炸弹像下雨一样倾泻向每一个可能是目标的地点,在坦克的掩护下,德国步兵带着刺刀勇猛冲锋。英军、法军不断地被击退。
不过,英军和法军、比利时军队也还是很勇敢,把每一间房屋、每一片森林、每一段墙壁都变成可顽抗的据点。但因为德军的坦克摧枯拉朽,每个据点协约国的部队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守住一阵子。
有了坦克的德军势如破竹,第一线的堡垒被拿下后,很快对紧接之后的第二线攻击,坦克的攻击,使得原来英军和法军利用地形使攻击者处于不利地位的优势化为乌有。
原来伊普尔的东部和西南部比北部更复杂,那里有浓密的树篱、铁丝篱笆、宽宽的堤坝。大大小小的树林到处都是,而且林中还生有浓密矮树,通行困难。侦查也困难。德军只能沿着马路走,而英军和法军的机关枪会猛扫马路。德国只能用预备性的跑火攻击,大部分村庄在步兵抵达前就被毁坏了。
相似小说推荐
-
大清之祸害 (木允锋) 起点VIP2017-03-22 清史民国“妖星现,大清乱。一七零零的春天,一颗妖星落我大清。康熙爷的盛世,没了&hell...
-
抗日之痞子团长 (常问) 起点VIP2017-04-02 抗战烽火兄弟情,比天重;家国恨,锥心痛!带着使命,奔赴战场;打得鬼子,哭爹喊娘!我们的口号是:打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