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得三声炮响,之后开始行刑。人群更加骚动起来,爬在房上的人有的站起身,伸长脖子,想看看刽子手怎样剐人。但由于近处的人围得密不透风,稍远一些就看不见行刑的场面。过了好大一会儿,只见那有分叉的粗木杆上垂了一条绳子,有人在木杆后面拉动绳子,绳子的另一端便吊起一件东西,鲜血淋漓,原来是人的肺和肝,一直吊到木杆最高处。这说明犯人的肉已被割尽,开始剖腹取五脏了。又过了一会,木杆上的绳子放下来,卸下肝肺,又吊起一颗人头,这说明王庆祺已被砍了脑袋,悬挂示众。接着,又把王庆祺的躯体也挂了起来,使他的胸贴着木杆,背朝着众人,大家看见他背上的肌肉被割成一条一缕的,却没有割掉,千百条密麻丛集,就像刺猬似的。这时,凌迟之刑宣告结束,有两名校尉手舞红旗,骑着快马同东飞驰,他们是去宫中把剐的刀数报告请赏。后来,有刽子手把王庆祺的尸体取下,把他身上的肉一条条的出售,据说那些人买这些人肉是作为配制疮疥药的原料……
听着这些无聊看客们讲的这惨酷无比的情景,玉仙便心痛欲死。
玉仙曾想去收敛王庆祺的尸骨,但却被鸨母死命的阻止了。
鸨母告诉她,王庆祺是钦犯,犯了满门抄斩的大罪,并且给夷了三族。是以他在刑场之上没有向别的犯人那样的絮絮叨叨的交待后事,因为没有人可以交待!
鸨母还告诉她,王庆祺是上折子参劾皇后和一位叫林义哲的大臣的奸情惹怒了皇太后,是以才获此重罪的。
从那一刻起,玉仙便记住了“林义哲”这个名字。
是这个人,彻底毁坏了她的生活,让她陷入到现在的万劫不复境地当中!
玉仙虽然曾经是妓楼的头牌,而且哪怕是怀上了小王御史的孩子,也备受优遇,但在载澄和王庆祺接连惨死之后,她便被视为不祥的女人,再无客人愿意光顾。
在这种情况下,鸨母只给了她5o两银子,便将她扫地出门了……
她知道,从现在起,她要做的事情当中,还有一件重要的事!
替死去的“丈夫”报仇!
渐渐地,大车终于到达她行程的终点,悄然隐没在旷野的边缘,剩下的只是一片青灰色的回光在天际荡漾。少顷,又见那神秘的鱼白色开始从东方蔓延,像撒开一幅轻柔的纱幕笼罩住整个大地。寒意更浓了。枝头的积雪都已在不知不觉间凝成了水晶般的冰凌。
在诗人们看来美景如画的夜晚,却是玉仙恐怖颤栗、备受煎熬的时光!她的衣服打湿了,小脚冻僵了;刺骨的寒风在旷野间往来驰突,肆虐逞威,把大车刮得左摇右晃;困倦的双眼刚刚合上,一阵阵寒冷又把她惊醒;……她只是瑟瑟索索地颤着身子,打着寒噤,忧郁地注视着漫天洁白的原野,期待那漫漫未央的长夜早到尽头,换来一个充满希望之光的黎明……(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推荐
暂时先看到这里书签
更多
第四百一十六章 乙亥新局
同治皇帝的骤然去世在世界范围内也引发了轩然大波,1875年2月1日,美国《纽约时报》和《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同时在头版刊发了一则极短的报道,正文只有14个英文单词:“来自中国的电讯表明,这个国家的内战将无法避免。”
次日,这两家报纸又在显要位置刊发了一篇报道,称虽然醇亲王之子(即光绪皇帝载湉)已被选为接班人,但同治皇后阿鲁特?宝音却身怀有孕,如果她能诞育一位皇子,则帝位之争必将趋于激烈。报道说,传言皇后因为大臣上奏称皇后怀的不是皇家血脉已经自尽,但无法得到证实。
此时,距离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正好一个月,尽管大清帝国竭力给她的臣民和世界营造一个印象:大清帝国的形势一片大好,而且是越来越好。但在这大好形势下,西方人似乎并不领情。2月3日,这两家大报的头版上就同样刊登了一则短消息:“传言说,因皇位继承问题,北京已经爆发骚乱。”
有关紫禁城红墙内阴谋的种种揣测,在西方蔓延。同治皇帝的不幸去世,吸引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无疑是因为中国绝对无可否认的大国(不是强国)的地位。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在得到同治死亡的消息后,发表了一篇题为《英国与中国》的文章。文章认为,同治皇帝统治着3亿多的庞大人口(英德当时的一些地理学家甚至估计当时中国人口在4.5——5亿),远远超过大英帝国(包括所有殖民地)的2.8亿人口,两国人口相加,就等于人类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这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事情,中英两国无可争议地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国家。
如今。这个与英国一般伟大的国家失去了他们的领袖,世界当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官方公布同治皇帝的死因为伤寒后,一时之间,关于伤寒的基本知识就成为西方各报争先报道的内容之一,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需求。
伤寒之外。有很多非官方的史书,认为同治皇帝少年风流,私生活不够检点。沾染了严重的性病。这些疾病与伤寒协力,摧毁了这个少年天子。而史家们争论不休的,就是谁该对同治皇帝的放荡负责。在这些责任人中,公认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慈禧太后和恭亲王。
慈禧太后被攻击的理由,是因为她过度干预了儿子的私生活。传言她并不喜欢皇后阿鲁特?宝音,以至于同治皇帝不敢与皇后同房,却也不愿按照慈禧的心意。去临幸她所钟意的慧妃富察?兰轩。于是。经常独宿养心殿,为了解闷,便开始偷偷溜出宫去寻花问柳。而为了防止被官员们撞上,他还不敢去高级娱乐场所,尽选择那些低档的、官员们不常去的地方,结果沾染了一身的性病。
恭亲王被攻击,则因为正是他儿子载澄。充当了皇帝寻花问柳的伙伴。而恭亲王又以从儿子那里逼问得来的实情,作为向皇帝进谏规劝的砝码,导致与皇帝关系紧张。
同治皇帝终于病倒了。在他病重无法办公的时候,任命了自己的老师李鸿藻代行批答奏章,李鸿藻很谨慎,只敢批示“知道了”、“交该部议”等无关痛痒的话。一周后,在亲王们的请求下,同治皇帝同意,除了汉文奏章让李鸿藻代批外,恭亲王代批满文奏章。慈禧太后则召集军机和御前大臣,发表了重要讲话,谈了一个小时之久,大意就是皇帝如今都无法亲自批阅文件,要大家想想办法。恭亲王带头表示,自然还是要请太后出来掌舵。慈禧指示“此事体大,尔等当先奏明皇帝”。次日,同治皇帝在病榻前召见恭亲王,亲自交办该事,“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拟求太后代阅折报”,并叮嘱恭亲王“照常好生办事”,“语简而厉”。随后,就发布上谕,由太后批阅裁定折件,恭亲王的批阅奏章的权力,就又消失了。
比批阅奏章的权力更重要的,是接班人的问题。
同治皇帝死后,有关其接班人的选择乃至争论过程,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而在民间流传的野史当中,却存在大量的离奇和耸人听闻的版本。
说法之一,是当时皇后阿鲁特?宝音身怀有孕。果如此,当然必须等待她的临产,如果所生是男孩,继承人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所生是女孩,则再另行挑选接班人。而慈禧当时表示:“皇后虽已有孕,不知何日诞生,皇位不能久悬,宜即议立嗣君。”
恭亲王则认为:“皇后诞生之期不过数月,应暂秘不发表,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不迟。”其他王公大臣也几乎赞同恭亲王的意见,但慈禧却坚决反对,最后慈禧的意见压倒了恭亲王,光绪皇帝得以即位。
这个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段子,其实连野史都称不上,其来自约瑟夫?普利策写的《大清帝国外史》。而这本初版于1910年、畅销世界数十年的“历史巨著”,已经被无可争辩地确定为“伪书”——一部彻头彻尾的历史小说而已。作者创作同治皇后怀孕的灵感,估计就是来自于那与中国御史们一样“风闻言事”的《纽约时报》驻华记者。
说法之二,同治皇帝曾想立自己寻花问柳的哥们、恭亲王之子、贝勒载澄为接班人。据说同治皇帝已经要求其老师李鸿藻在病榻前起草这一传位诏书。但这一说法同样源自《大清帝国外史》,被世界范围内大量辗转摘引后,添油加醋,最后说是李鸿藻心中害怕,起草完后就到慈禧那里去汇报,慈禧一看大怒,下令将皇帝“尽断医药饮膳”,活活饿死了这亲生骨肉、少年天子。
说法之三,则是从下一辈的“溥”字辈选择。这一辈居长的是当时6岁的溥伦,但溥伦的父亲载治却是从远房过继给隐志郡王奕纬(道光长子,咸丰皇帝和恭亲王的长兄,早夭)的,不是近支亲室。血统不纯。这说法,同样源自于《大清帝国外史》而被广为转载,极不可靠。
相似小说推荐
-
骑砍之自立为王 (血与火的人生) 起点VIP2017-03-07 军事战争一个现实社会爱玩骑马与砍杀游戏的普通上班族,意外穿越到骑砍游戏的世界中,开始了...
-
大唐刀师 (叶非雨) 起点VIP2017-04-05 架空历史一刀冠绝大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且看铸刀师如何搅动天下风云!助小国开拓国门,辅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