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里热闹的气氛不同的是,此刻在温体仁的书房里,却是十分安静的。
温体仁坐在书案后方,蹙着眉头正在思索着什么。
半晌后,他抬起头对面前的管事吩咐道:“你去传个话,让江西道的冯御史拦下那十车货。我倒要看看......”
温体仁说到这里,听到外边一阵细微的脚步声,抬起头来喝道:“甚么人?!!”
“笃笃笃——”
门外传来了敲门声,随后有人禀报道:“老爷,小的给您送茶来了。”
“进来。”温体仁沉声道。
一名小厮推开房门,奉上了茶水。
温体仁蹙眉道:“怎么是你送茶水来了?”
小厮哈着腰答道:“回老爷,秀儿方才突然肚子痛,小的恰好路过,才替她把茶水送过来的。”
丫鬟秀儿,在月事期间时常会肚子痛,温体仁也是知晓的。他点头道:“你下去吧。”
第187章 暗中较量
开春后,冰雪消融,大运河又恢复了以往的繁荣景象。河面上,来来往往的商船络绎不绝。
自从有了这条大运河,水路运输就成了南北的主要物流方式。
一艘商船上,元浩摸着下巴上几根短小的胡子,问道:“咱们这是到哪儿了?”
边上,一个穿着短揭的汉子恭敬地回答道:“元管事,咱们马上就要进入山東地界了。”
“知道了。”
元浩点了点头,走到船头上伸了个懒腰。
他本是王家车马行的人,算是江湖上的一个小混混。去年跟着李东入京,成了李家的一个护院。
前不久,李修文要贩私盐,又将他们这些人都调来护送货物,委了他一个管事的职务。
元浩长相不好,都二十好几的人了,愣是讨不到婆娘。如今跟了李修文后,竟是水涨船高,连身上穿的这身衣裳,都比其他人的体面不少。
当了管事后,元浩很明显地感觉到,李家有几个丫鬟看自个的眼神都不一样了。他此刻心里在想着,再努力干些日子,就跟老爷说说,讨个丫鬟做媳妇再说。
商船到了码头上,元浩就见岸上围着大批的官兵,喃喃道:“我的乖乖,这么多的官兵,阵势着实吓人!”
元浩赶紧上前,对着带队的那名官员恭敬地行礼道:“这位官老爷,我们可是良民吶,送的只是一船咸鱼,绝对没犯事儿。”
这人是山东道的御史,理都没理他,直接对着士兵们下令道:“给我搜!”
士兵们得到命令,一拥而上,登上了这艘商船,将里里外外都搜了个遍。
待搜查完后,一名士兵回到岸上汇报道:“御史大人,什么都没查到。”
这御史皱起了眉头,亲自走到元浩的那艘商船上,看到那十车被翻出来的咸鱼,心中纳闷不已:“这是不是搞错了,人家运的都是咸鱼,哪来的私盐?”
先将人扣下?
不行,若是真有私盐还好,也算立了大功。就这么点盐包着咸鱼,根本就不算贩私盐。再扣下这批货,可就把京城里的镇抚大人给得罪狠了。
“真晦气!”
他思量了一番,决定放行。随后,便带着那些官兵灰溜溜地离开了。
元浩目送着官兵们离开,笑眯眯地摸着自己的小胡子:“老爷果真是料事如神,难怪人家都说他是孔明再世呢!”
此时,即将进入山东地界的官道上,一个商队缓缓前行。
这商队规模庞大,足足有十辆大车,载满了货物。每辆车的两边,都跟着两名汉子。带头的,是一名面相清秀的男子,正是孙名文。
这些日子里,由于时常出来跑货,他原先白净的皮肤都给晒得有些黝黑了。
早在盐城县,孙名文装满了货物后,正准备上路时就接到了消息,让他将水陆的商船掉包,改走旱路回去。
孙名文得了命令,便让元浩带队走了水路,自己则运送这批盐从官道上路。往常都是走水陆,这是第一回走旱路回去。
前方就是一个钞关,李修文告诉过他,只要这车上挂着南镇抚使的官灯,那些人是断然不敢为难的。
话虽如此,孙名文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这干的可是杀头的事情,说不害怕是假的。
定了定心神,孙名文快走几步,上前搭话道:“几位差爷,我们这是锦衣卫南镇抚使大人家的车子,还请行个方便。”
说着话的同时,一锭银子已经悄悄塞到了领头的人手掌心里。
领头的那人接了银子,不动声色地看了他一眼,随后目光扫了一眼前头的车子,果然看到南镇抚使字样的官灯。他挥了挥手,守关的士兵立马让出了道儿,让车队过了关卡。
向前走了一段后,孙名文回头看了一眼,心里暗暗松了口气。
李修文之所以能提前得知消息,全靠先前安插在温体仁府上的线人。不然,这一回还真得载在温体仁的手上。
时间回到当天,那名小厮在送完了茶水后,就匆匆赶去找了韩林。
得到这个消息后,韩林知道事关重大,立马带着他去四海楼见了李修文,汇报了这件事情。
李修文听到这事后,立即唤来了许江,让人在路上做些手脚,把传信的人给拖住。
当时李东才刚赶往淮安不久,温体仁能提前得知这一消息,全是因为摸索到了李修文走货的规律:每半个月时间走一趟。
这时期,消息一般都是通过驿站来传递。所谓的“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都是通过驿站快马飞递。
古时一般每隔二十里一驿,驿站里备有快马。遇到紧急公文,信差每到一个驿站就换人换马,星夜兼程赶路,最快可日行八百里。到明朝时,驿站已经趋于完善。
然而,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后做了件大事——裁撤驿站。
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的驿站和驿卒被大量裁撤掉,只保留了原先的三分之二左右。这其中就有个失业的驿卒,名叫李自成。
因此,如今通过驿站传递消息,速度相对要慢上一些。而各地的驿站里,都会有锦衣卫的探子。
李修文作为南镇抚使,想截留个消息,让他慢些传达到淮安府,是十分容易的事情。
淮安府隶属于南直隶,在都察院这块却归于江xi道管辖。江西道下设巡盐御史,负责监察盐政。说简单点,就是专门抓盐贩子的。
冯御史接到消息后,立即调动盐兵准备拦截,可惜他赶到时,李修文的车队已经出了淮南府,到了山东地界。
担心温体仁还有后手,李修文直接将车队给掉包了,改走旱路回去。果不其然,后来得到的消息回报,沿路的驿站也拦截到了赶往山東的信使。
温体仁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李修文能提前察觉他的举动,改道回程。他再是有权势,也不可能调动大批的人,把沿途的道路都给堵上。
李修文先前一直都在走水路,何必费劲去拦截旱路?
温体仁后来得到消息,立即在府里寻找那名下人,然而那人从当天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无影无踪。
————
ps:解释下,点娘自动将地名改成字母,真不是我干的!新出现的地名,我会尽量让大家看懂的。
第188章 不务正业
清晨,李修文在院子里晨练。
他明显地感觉到,除了开始那会功夫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之外,在后来的这大半年里,功夫进步已经不太明显了。
这让李修文有些郁闷,难道自己这辈子都打不过王冰了?
又演练了一遍剑法之后,便听到杨元魁在一边称赞道:“姐夫的剑法真好看!”
李修文收了剑,回过头便见他右手拿着一卷书,笑道:“元魁也这么早起来读书?”
杨元魁如今十三岁,按古人虚岁的算法来算的。这要在现代社会,也不过是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年龄。
自打他来到京城后,似乎很少出去玩。整日里,要么是待在他们父子居住的小院,要么就是在书房里用功读书。
这让李修文有些担心,别把人给整成个书呆子才好。
杨元魁很是认真地点头道:“唔,爹说了,只有刻苦读书,将来才能建功立业。”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这个时代,男人除了用功读书以外,还真是很难有第二条出路了。
李修文擦了把脸上的汗水,问道:“你今日读的是甚么?”
“是论语。”
杨元魁答了句,看着李修文有些支吾道:“姐夫,我......我想......”
“怎么了?”李修文奇道。
“我想跟你学剑法。”杨元魁这才说道。
“这倒是没问题。不过,武学之道非一朝一夕可成。我若是教你剑法,耽误了你读书,你姐可要说我了。”
看着他瘦小的身板儿,李修文觉得,似乎让他学些功夫也不错。反正师傅他老人家也没说过,这剑法不能外传一类的话。
相似小说推荐
-
武夫大文豪 (祝家大郎) 起点VIP2017-02-13 架空历史这个走在另外一条道路上的中国古代世界,就是祝振国一个人的舞台!家道中落看祝振国...
-
明狼 (六滴血) 起点VIP2017-03-01 两宋元明一个神秘的古墓,一把神秘的长刀,带他穿越七百年。日本的白银被他抢劫一空,交趾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