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这滇地乃是我大顺与安南之天然屏障。不仅仅是我大顺子民,便是安南人,也别想安然无恙地从这深山密林中行军。滇地自保无虞,却也攻打不了安南。广南西路地处南疆,与安南接壤,乃是唯一通道。不过,朕不打算从广南西路进发……”
听了这话,许景淳便知道,小皇帝这是铁了心要教训教训交趾了。确实,那李日尊太狂妄了,元绶年间,视大顺于无物,窜入广南西路,一路打到钦州。其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等到陆承启掌权,李日尊却见好就收,不愧是个老狐狸!
只是许景淳有点不明白,若是不从广南西路走,又有哪条路可以……等等!许景淳脱口而出:“海路!”
陆承启有点欣赏许景淳了,不仅做起这个情报头子有条有理,就连他的战略意图都看得出来。“不错,朕确实有打算,从海上攻打安南。”
许景淳点了点头,说道:“臣记得,这安南京城在升龙,也是在富良江边,直通入海……”
“不错,朕打算让新式战船携子母炮,水军三万,并禁军五万,自广州南下,过琼州海峡,于钦州补给,再直扑安南升龙。海陆并进,打安南一个措手不及!”陆承启说到兴奋之处,竟手舞足蹈起来。
许景淳暗自心惊,他知道小皇帝雄心勃勃,可没想到竟如此大胆。确实,安南的水师不怎么样,可仗着新式战船,就想攻下人家都城,这有点不切实际吧?当然,若是许景淳见过子母炮的威力,就不会有所怀疑了。
“陛下,臣以为,还是等安南出兵占城后,我大顺再出兵讨伐为上……”许景淳怕陆承启热血冲脑,先替占城国挡了一刀,连忙提醒道。
陆承启心道:“这许景淳原先是个老实人,怎么现在也变得这么腹黑了?看来,这监察司,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呐!不过,这腹黑得我喜欢!嘿嘿,赔本的买卖,我能做吗!”感慨了一番,他才缓缓地说道:“坐山观虎斗,是必须的。不仅要等安南出兵占城,还得要占城撑不住,主动向我大顺求救,朕才肯出兵。到时候,我大顺师出有名,就算把安南占了,也能占个大义名分!”
许景淳又是一惊,心道:“乖乖,怎么皇上说起胡话来了?”
他连忙劝道:“陛下,这安南地处偏僻,穷山恶水,占了安南又能如何?还是借讨伐之名,狠狠教训一番就是了。”
陆承启第一次发现,原来许景淳也是个“仁义”之人,这国与国之间开战了,还能收手吗?“我大顺不出兵则已,一出兵必然是灭国。安南本为我汉人国土,李朝窃据百年,自立为国,是时候收归大顺了。”陆承启斩钉截铁地说道。
“可……可那些安南人……”许景淳有些急了,还想说些什么。
陆承启笑道:“许卿不必担忧,一旦攻下安南,朕自会将这些安南百姓,迁移至广南西路。再从夔州路、大理府、广南西路遣汉人入安南,扎根落叶。”
许景淳倒吸一口冷气:“好一招绝户计,这做皇上的心肠,果然狠毒!”(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六章:先帝谥号
(祝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早日一统两岸!)
其实安南脱离中原皇朝不过百余年时间,连当地人多数都会讲汉话,并没有什么文化上的不认同。陆承启说的这个法子,也不过是以防万一罢了。其实只要给安南人大顺子民的待遇,允许他们参加大顺的科举,允许他们经商种田,便不会有什么造反的心了。天底下的百姓都不傻,为朝廷去卖命,也得看值不值得。安南人对中原,应该也还有一点归属感的,只要不歧视他们,过得三五年,也就没事了。
再者,这安南也是推崇儒家文化的,就更好融入大顺了。不像占城,以天竺文化为主。突然,陆承启有个想法,何不等安南把占城差不多灭国了,再出兵呢?那样的话,一下子就收了两个国家的土地,人口,大顺的实力就会再上一层楼……
“算了,看情况吧!”陆承启很理智,他知道,若是师出无名,就算是占了这两国,日后也是个大包袱。
君臣两人都各怀心事,没有说话。过了好一阵,想通了怎么做的陆承启才淡淡地说道:“许卿前来找朕,不会就禀告这一件事吧?”
许景淳说道:“陛下果然料事如神!臣此次求见,一为安南,二为贪官……”
“哦,他们的胆子更大了?”
陆承启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心中早就恼怒至极。他今日心情不好,这些人撞到他手里,也算他倒霉。“说罢,都是谁,怎么贪法?”
“回禀陛下,这些人多为地方转运使,所贪贿的,皆为商人店铺。名为分红,其实便是收贿受贿……”
随着许景淳这句话一出,“官商勾结”四个字便出现在陆承启脑海中,这简直是触碰到了他的底线!“查,给朕彻查,到底有多少人,还敢贪!朕要借此事,告诉那些臣子,敢伸手,就得付出代价!”陆承启说这话的时候,咬牙切齿,一字一字地说将出来,好像夜枭一般,听得许景淳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臣遵旨!”许景淳哪里敢怠慢,连忙应声说道。
陆承启盯着他看了好久,才缓缓地挥了挥手,说道:“你退下吧……”
许景淳不知道,一说到贪官,为什么小皇帝会如此勃然大怒。“难道皇上上辈子跟贪官有仇?”许景淳心中不由这么想。殊不知,他猜得不中亦不远了,陆承启“上辈子”最恨的就是贪官。仗着有权有势,胡作非为。“上辈子”陆承启只能骂,现在不同了,陆承启可是皇帝,掌握生杀大权。你想贪?可以,问问那柄铡刀同不同意吧!
退出了书房,许景淳迎头又碰到了一个老熟人——礼部尚书冯承平。
“冯尚书,你也来觐见的麽?”许景淳为了掩饰自己心虚,打了个招呼。刚刚他的背脊,已经沁出汗来了。
冯承平低声说道:“陛下心情如何?”
“不太妙……”许景淳实话实说,这老头有点可爱,不忍心他被小皇帝呵斥。“冯尚书觐见,所为何事?”
冯承平一脸尴尬,期期艾艾,说不出话来。许景淳也明白了,说道:“既然冯尚书难以言说,便作罢吧,我告辞了!”说完一拱手,大踏步出去了。冯承平这才抹了一把汗,见到高镐跟着陆承启从御书房出来,连忙迎了上去:“参见陛下!”
“去垂拱殿说。”陆承启没有鸟他,头也不回地往垂拱殿走去。冯承平心道:“皇上心情,果然不好!”想到这,只能跟着高镐,走进了垂拱殿中。待得内侍端来香茗椅子,冯承平才敢坐下。
“说罢,有甚么事让冯卿亲自来见朕啊?”陆承启不咸不淡地说道。
冯承平一愣,不曾想到这小皇帝也会一本正经地说笑,差点一个趔趄摔倒在地:“陛下,先帝驾崩已四年,庙号都未曾定下。臣等商议多年,觉得定为宪宗为最,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宪宗?”陆承启一愣,他重生已久,渐渐熟悉了这时代的礼制,知道庙号和谥号是不同的。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到了魏晋,庙号开始泛滥,所谓“降及曹氏,祖名多滥”。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而大顺的文宗,也是因为那时官员“业务不熟”,闹了笑话。为了补救,宣宗时曾追封为文高宗,表明其文治武功的功绩。只可惜文宗实在深入人心,已经改无可改了,所以一直称为文宗。再加上文宗的谥号又太长,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叫起来也不顺口,所以只能委屈“文宗”了。
至于元绶帝定什么庙号,朝中大臣已经在例朝争论了无数遍了。从诸多庙号里,逐渐廷议到只剩宪宗、圣宗、孝宗这三个。想是近来礼部不想再拖,毕竟元绶帝都入寝陵两年多了,再不定庙号,恐怕天下人都得耻笑。
相似小说推荐
-
组织豪杰去抗日 (沃土456) 17KVIP2017-01-13 历史军事双重身份,知青穿越,现代人对于那时的战争,却是另一种思想和运作。错时代的兵器PK,国...
-
侦察兵黑豹突击 (爱疯狂疯鸟叔) 起点VIP2017-01-21 军旅生涯黑豹突击队,海陆空三栖特战突击队,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的主人公黄喆,其父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