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陆承启摊开了早已批示过的奏折,扫了一眼,说道:“朕早已选出题目,奈何政事繁忙,竟忘了送至礼部。这样罢,冯卿你且记下便可。我朝科考,只考经义,论,策。依朕看来,经义一题,就选‘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题好了,朕倒想看看有多少阿谀奉承之辈。其二便是‘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这句话应当不难找吧?”
冯承平连忙说道:“陛下出题,为世人众所皆知之经义,其一出自《论语·泰伯》,其二出自《礼记》,想必举子都应知道。”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知道就好,不过越是平常题目,越能看得出举子们的思想。”
冯承平心道:“可不是,要是这么简单,想要脱颖而出,就更得标新立异了。”不过他也知道,经义只是小道耳,自元绶年间以来,大顺的科举不再以诗赋取士,而是以经义、策、论取士。其中经义是基础,所占比例很低。所以很多死读书的人,往往经义记得很熟,却在策、论上毫无建树,被无情地黜落下来,成了“不第秀才”。而一些经义只能说中规中矩的,却在策、论上大放光彩,往往则能中进士。这也是大顺科举进步的一个表现,不再重虚幻的诗赋经义,而重实用性更强的策、论。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经义不过考举子们的根底,策、论方才是朕看重的。朕观遍冯卿的奏折,礼部的臣子出的题,皆不符朕之意。是以朕并不打算用这上面的题目,而是另起试题。”
小皇帝往往有惊人之举,这也不算是奇事了。冯承平也算是有些心理准备,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陛下有何心仪之题?”
“道之以政德之论。”
陆承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个题目原是出自《论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冯承平大为吃惊,连忙说道:“陛下,此题若出,恐不好断文章之优劣!”
陆承启一愣:“为何如是说?”
“孔子之言,世人皆知。道之以德,乃士子所明之理。若陛下持以道之以政,天下士子难以归心,此一也!其二,若卷面皆为道之以德,如何断定成绩之优劣?”冯承平忧心忡忡,他怕的是题目出得不好,被天下士子所诟病。这就等于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了。皇帝这边不讨好,士子那边也不好交待,奈之如何?
陆承启笑道:“冯卿担忧,朕亦想过。道之以政,道之以德,皆为笼统之言也。人性有善恶,岂能区区以政以德便能使之‘道’?此时非上古之时,民风亦非上古之风。信而好古,朕亦好。只是为君者,不信德,不全为政,唯有政德相辅,方能督促百姓向善向德!”
冯承平对着话有着一万种理由反驳,但奈何小皇帝已经下定了决心,把他放在火架上烤了。他能预见到,放榜那日,他的府门前该会有多少士子扔臭鸡蛋,烂菜叶啊!其实这个问题,自春秋以来就有人思考了,并非陆承启原创。说白了,无非就是道德与法制的争辩。其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互相让一步。如果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都会知道一个强大兴盛的皇朝,都是法制齐全,道德完备的。要是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律法被践踏,那这个皇朝就是病入膏肓,等着被推翻了。有一个词,很适合中国自汉代以来的状态,那就是外儒内法。
其实法制和道德,完全是两码事。法制是强行制约,以国家强有力的武力保证实施的;而道德,则要靠教育。为何上古时期民风淳朴?那是因为人口少,圣贤也多,言传身教,自然民风淳朴。到了现在,人口多了,可圣贤少了,言传身教不那么广泛了,自然社会问题就出来了。律法肯定是要保留的,其实陆承启出这道题的重点,在于道德建设上面。他很想知道,这些前来科考的举子们,到底有多少是有真才实学的,能看得到这个方面的。这关系到他施教于民的教育大计,可以说现在就开始铺路了。
冯承平不能理解,很正常,毕竟他没有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过谅他也不敢反驳,毕竟陆承启可不是先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皇帝了,这两年来他一直充实着自己,在把无关痛痒的奏折丢给内阁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去看经典,了解当前世人的思想,才能更好的施政。他要想带领大顺走向复兴,那首先就得自己融入这个时代去。(未完待续。)
第六百二十三章:策问时政
冯承平知道,若是小皇帝执意要选“道之以政德之论”这个题目,他是没有办法阻止的。再说了,这个题目并没有“超纲”,还在儒家经典的范畴里,也算是试论的经典题。只是争议会大了些,只要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士子,有谁不说为政以德?这也是儒术的弊端了,老想着劝人行善,以身作则,使天下太平,他们哪里曾想过,人性都是自私的,只要没有了法,没有了监督,这些道貌岸然的文人,暗地里会做出什么事都说不定哩!
要是百姓个个都是张载那样的大儒,懂得洁身自好,陆承启哪里还用设什么法?直接撒手不管国事都可以了,只是这可能吗?很明显不可能,哪怕儒术的最高境界是人人成神,人人成圣,那也不可能。人分善恶美丑,而设定律法,则是保护善人,惩戒恶人的。陆承启认为,律法不应该是以惩戒为目的,而且劝人行善,它是道德的底线,简而言之,违反了道德不一定犯法,但犯了律法一定违背了道德。违反道德不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或为此行为作出赔偿,但违反了律法就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并要你为此作出赔偿。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相应道德和律法也会随之产生,本质也是为解决一些问题不管是道德,还是律法,其共同目的就是规范人的行为,解决冲突。道德是立法内容的重要渊源,但是道德却是高标准行为,而律法却是每个人,或者说是有人性的人遵守的底线。
儒家讲究法吗?讲究,哪怕孔子提倡的是“德主刑辅”,他一样也是主张以礼治国,寓法于礼;注重伦理纲常,维护等级特权;倡导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后来孟子又进一步论述了这个观点,荀子也在此基础上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了儒家的体系之中,提出了“隆礼重法”,将礼法融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
但很可惜,自汉代以后,儒家子弟就摆明了不想遵法。他们需要的是无上的地位,甚至要和帝王平起平坐,所谓垂拱而治便是这样。可这行得通吗?凭什么平民百姓要遵守律法,你们却可以逍遥法外?所以文官集团和皇帝的矛盾,往往来源于此。皇帝是权力太大了,大到文官集团都控制不住,所以心理不平衡。你是皇帝,可以豁免律法;我是臣子,就不能豁免律法?那我凭什么只做臣子,不能做皇帝呢?正是因为如此,权臣要篡位,野心家要造反,都是想取得这无上的宝座。
而在皇帝为九五至尊,一言九鼎的时候,那律法常常就会以帝皇的意志为转移。打个比方,这个人明明犯了人命案,却是个大孝子,杀人也是为了夺其钱财救母。诶,在愚孝的时代,这个事情还真会发生。如果皇帝知道了,会怎么判呢?只要皇帝不是陆承启,恐怕无罪释放和杀头都是五五开。
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因为以孝悌立国,最为重孝。而中华传统,又是将忠孝放在一起的。你重孝,肯定就忠义,所以皇帝觉得你罪不至死,豁免你死罪。但被杀的人不就很冤枉吗?冤枉,可没地方申冤啊,这案子是皇帝断的,你有本事翻案?等于水中捞月,世人都同情你,可官府不容的你。
所以陆承启有感这个,决定凭借律法,要正确定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该捉拿下狱的……
只可惜这个时代的人,大多对律法不感冒,九成九是法盲。哪怕是读书人,也只读经典,不识律法。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所以敢伸手拿钱。他们因为无知,所以无畏。毕竟寒窗苦读十数载,不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吗!可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哪里容的你胡乱伸手?
这就是为什么穷苦的读书人做了官,比有钱人做了官还贪的缘故。他们一心想着升官发财,哪里知道头顶上有一把叫做律法的利剑?
冯承平是不知道陆承启心中所想,他只知道一旦出了这样的题目,他的麻烦就来了。君臣沉默了良久,冯承平内心也挣扎了许久,才算是认命了:“既然陛下已定题目,那臣只能遵循旨意了。不过那策问一题,不知题目如何?”
相似小说推荐
-
组织豪杰去抗日 (沃土456) 17KVIP2017-01-13 历史军事双重身份,知青穿越,现代人对于那时的战争,却是另一种思想和运作。错时代的兵器PK,国...
-
侦察兵黑豹突击 (爱疯狂疯鸟叔) 起点VIP2017-01-21 军旅生涯黑豹突击队,海陆空三栖特战突击队,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的主人公黄喆,其父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