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古代做皇帝 (飘依雨)



陆承启感慨之际,那人却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神色。当发现自己站在一个身穿龙衮年轻人面前之时,那人似乎错愕不已,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陆承启见这人恢复了神志,欣喜地说道:“恭喜先生顿悟,不知先生姓甚名谁,好让朕向先生讨教一番?”

那人连忙施以长揖礼,恭恭敬敬地说道:“草民张载,一时不察,狂妄放纵。惊吓圣驾,罪该万死!”

陆承启笑道:“张先生顿悟儒术至高境界,通达神明,朕欣喜都来不及。何来罪责一说?如若不弃,请随朕前来,朕有疑问需要向先生求教。”

在旁观看的杨道奇,也对这张载啧啧称奇。他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对与儒家之道研究日深。奈何时间不是衡量一个人悟道与否的关键,若没有那种胸襟。读再多的经典书籍,也不过是看见字而已,字里行间的意义,却不能体悟。

杨道奇也是卸了官之后,才悟到《中庸》的“素位”境界,离大圣大贤还差点距离。《中庸》有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此乃“素位”也,也就是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杨道奇只有在被陆承启撸了官职,才能悟到这个境界,与张载相比,差了不是一丁半点。

这时候,敬服张载的唐勋、苏颂、沈括三人,协力牵来一匹御马拉着的镶金刻龙的马车,放置在驰道之上。

陆承启邀请张载一同登车,张载受宠若惊,推迟了好几次,才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等陆承启登车了之后,才诚惶诚恐地登了车,不敢挨着陆承启坐,只是挪了半个屁股,坐在陆承启对面。

待得驾车内侍关了马车的门,张载也没注意到这装饰豪华的马车。这辆马车乃是陆承启专用,皇帝的御用之物,当然是极尽奢华了。不仅镶金刻龙,内饰也是举世无双,坐上去的感觉,丝毫不比后世的汽车差。

陆承启心中暗暗感慨古代封建社会的腐朽生活,一边享受着久违的舒适感,踩着软软的蜀锦,陆承启问道:“先生如此大才,为何不见金榜题名?朕自诩已招揽天下才学之士,尚不知遗漏了先生这等大才,实在惭愧!”

张载连忙说道:“陛下无过,全乃草民之过也。”

陆承启问其故,张载叹息说出了自己的过往。张载的字子厚,名字的典故出自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寓意很好。年轻时,张载十分聪颖,有不同寻常的志向,其外傅曾评价道:“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张载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少年时喜欢谈论兵家之事。年轻时听得契丹人年年南下烧杀抢掠,十分气恼。张载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时任幽州经略安抚副使、主持北方防务的范仲淹(于元绶年间逝世,只留下《岳阳楼记》等名篇,陆承启时常叹息不能亲眼见到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儒)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大顺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若是原先的正牌历史,范仲淹会规劝他回去读书。但在这个时空里面,张载却是先与焦寅组成了民团,开赴了幽州,被边军拿下之后,范仲淹才见到他。

虽然张载听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读书。奈何大顺科考有七不准考,因张载有“案底”在身,科举大门已经对他关上了。所以张载绝了科举之心,一心求学问道。前几日恰巧听闻皇帝在长安城外对什么驰道剪彩,秉着行万里路的张载,一路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听了陆承启的一番演讲,正好能听到的张载,对于圣贤之道便顿悟了。

这不是机缘巧合是什么!(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四章:马车论道(上)

陆承启听到这,忍不住就问了:“为何先前戴罪却不能科考?”

张载一愣,他没想到眼前这个未及弱冠的小皇帝,连科考的禁考之人都不知道,当下便把七不准考说了一遍。陆

承启听了,愣在当场。官和吏的区别,他也略有耳闻。可余下的六大不准考,除了僧侣以外,其余的都有些匪夷所

思。

不过转念一想,不准工商类,不准祖上有犯罪记录者,不准守孝者科考,不准曾受刑罚者,不准不孝不悌者等科

考,也是有他的道理在的。中国人向来信奉百善孝为先,不孝者自然不肯给他做官。不说科举了,就是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都是把孝悌放在第一位的。其余的,虽然有武断之嫌,可也自有他的道理在。

心中暗暗记住了这七不准考,陆承启想着以后如何改变。嘴上说道:“原来如此。先生不必在意这些功名小节,

若是像古之圣贤,哪怕身在江湖之远,亦能教化万民。”

若说以前还有功名的欲望,顿悟之后,张载的思想境界已经脱离凡俗了,接近了通达神明,为官也好,为民也罢

,总能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为教化万民,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东西。

听得小皇帝这般说,张载引为知音,说道:“陛下所言,亦是草民心中所想也。若能回到关中,自是开办义学,

广为授徒。孔子曾曰,有教无类。草民愚见,以德育人,使之变化气质,求为圣人。若人人如此,天下太平矣!”

若是以往,陆承启肯定是嗤之以鼻的。但亲眼见到了这样的圣贤,陆承启也不由地相信。但良知告诉他。国与国

之间,不同人与人之间。人可以教化,但国却只能通过文化去渗透。

保持着清醒,陆承启也点头认同了他的这番话。确实。不管是人性本善论还是人性本恶论,而后都会说到,人是

可以通过教化,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的。至善者,便是遵循了自然规律。通晓了自然规律,便成神成圣了。若是按

照西方无神论的观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根本解释不通。可中华文化,却能传承千年之久,若不是中间被打

倒了一百多年,恐怕后世主流的价值观不是西方提倡的金钱至上,而是以儒家、佛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了。

常言道,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可憎。中国的圣贤书。是一本教化万民,通过自身观察,体悟自然的至高无

上的智慧。只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能领悟,体悟多少,全凭资质而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不是智商残

缺之人,是能一步步教化的。

通过大半年来通读圣贤书的陆承启,一来是看奏折无聊。二来是古代的乐趣实在太少,唯有读书解闷。有着后世

思想的他,竟然也能把四书五经看得津津有味。一来二去,竟也有了自己一些体悟。

是以。听得张载的观点,不算太新奇,但在这个时代来说,也是很难得的了。陆承启当即向他请教如何教书育人

的问题。

因为陆承启毫无皇帝高高在上的架子,就如同学术交流一样,平等相待。渐渐的。张载也没有了拘束之感。再加

上刚刚顿悟,心中有太多东西想要吐露。要是向别人说,效果肯定不佳。但要是向陆承启这个皇帝说,那效果不敢

说立竿见影,却也能施加一点影响。

张载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育人观念,缓缓地说道:“陛下,草民愚见,窃以为育人一道,须自幼教之,长而学之。



陆承启点了点头,这确实是很好的教育观念,示意自己已经了解,让张载继续说下去。得到了陆承启的肯定,张

载也来了精神,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要是不捉住,可真的枉费老天的巧合安排了。

“若说长而学之,须得立志。草民愚见,立志乃成才之机要也。不论求知为学,求官为民,皆须立其志,正其志

,方能有所成。若只为读书不求甚解,便是通篇背诵,亦是无用。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立志而后

,孜孜不倦,勤勉不息,方能求得正道。”

陆承启听了这话,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这番话,在论语里面也有,张载这么说出来,肯定是不会错的。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的便是这个。

张载继续说道:“立志此乃万里之行始步也,而后须循序渐进,博学精思。草民愚见,窃以为学贵心悟,去疑求

新。”

说到这,已经涉及到学习方法上面了。陆承启听到后面,鼓掌说道:“不错,学贵心悟,去疑求新。朕常说,大

胆质疑,小心求证,大抵也是这个意思。先生所见,果然比朕尚高一层,朕拜服。”

张载连忙起身作揖,奈何马车太过窄小,他一起身便撞到了头,不敢呼痛,说道:“草民惶恐,陛下乃今世圣人

,若无陛下建立武功,为大顺百姓换取三年太平,辽人不知猖獗到几时。陛下为万民着想,草民仅仅悟到一些不足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