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豪杰去抗日 (沃土456)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沃土456
- 入库:04.13
韩行想到了范筑先的儿子范树民,小小的年纪,率领一支抗日挺进队,在齐河坡赵村一战中,和几十个娃娃兵,宁死不降,全部牺牲在日军的屠刀下。
茌平县的徐老爹,抛弃了家产,和他的七个儿子,全家参加抗日战争,徐玉山、徐玉璧、徐玉珍三兄弟血洒抗日战争,流尽最后一滴血,可谓满门忠烈,三兄弟为国捐躯。
还有五支队司令员孙赛花、细青、闺妹、还有地下工作的杨金歧……一个个烈士如同在眼前一样,有说有笑的,转眼之间撒手人寰……八年抗战中,鲁西几十万抗日军民壮烈牺牲,上百万的人饿死、病死、冻死……
太阳从鲁西的大地冉冉升起,最后的一个日伪军据点,聊城重镇被我们解放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悟道
我的小说《组织豪杰去抗日》218万字,历时将近两年,总算写完了,在这中间,还夹了一部长篇小说《我是男儿当卫国》,99.4万字。掩卷长思,不免生出了许多的惆怅,错在哪?对在哪?
也许有人会问,早管着干什么来,不会早总结一下吗?如果早一些调头,点击率可能就会有所改变。其实,我也想早总结,只是每天都和猎人枪口下的兔子一样,疲于奔命,直到码完了最后一个字,一颗始终绷紧的弦才慢慢地放松。人啊,道路不是别人领进去的,而是自己不断碰壁,碰出来的。
原来我一直搞传统文学,现在搞网络文学,究竟哪里不一样?这正是我要总结的。
老师说,传统文学可以写一只猫,一写就是几十张,平淡无奇,靠的是文学的功力,写一座屋,一写就是几万字,靠的是对景物细致的描绘。而网络文学则不然,不能写狗咬人,只能写人咬狗,每一段都要出奇制胜,也就是敢吹,每一小节,都是超出寻常的故事。
《最天才》,每一场战斗都是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尽管不可能的事,但是只能这样写,要不,就不是网络文学了。《重生之商战无敌》中,一个十岁的小孩子,却有那么多的商业计谋,尽管是不可能的事,但也只能这样写。
网络小说万千部,人家凭什么要看你的,为什么要看你的,这就要看头三章了。你写一只猫,有什么稀罕的,我也会写,所以就放弃了。要说时间,读者的时间是最紧的,一看没什么意思,还看它干什么,放弃了。
再观自己的小说,确实有许多的不足,《清王朝的覆灭》中,一开头有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我是男儿当卫国》开头也比较冗长,《组织豪杰去抗日》中,第三回才亮出了穿越,是不是晚点了。按老师的话说,就是慢热,在慢热中,很多读者可能就流失了。
金手指的运用是网络原创幻想小说大部分类型作品的核心趣味,在《清……》中没有运用金手指,真是失去了趣味,充其量还是传统文学。
还有一个是网络小说的不断“升级”,也构成了读者期望的一种趣味。在《组……》中,仗是越打越大,官是越做越小,是不是也破灭了一些读者的期望值,我心里至今还有些拿不准。
再一个是绝对爆料,如夸人、整人,超出常规的计谋,战争、战斗的超出常人的戏剧效果,网络文学都可以写,这就是绝对爆料。如《重生之商战无敌》中,卖电视一个故事,作者把电视的价格夸大了,也把那时一般人的思想贬低了,所以才显出了主人公的创意。
在这一点上《我……》和《组……》中,也有一些绝对爆料的计谋和战斗,我想这一些优点还是要继承下去,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些爆料,能吸引读者读下我的作品。
抗日战争那么多残酷的战斗,如果实写,谁还愿意看。只能是巧写,写中国胜的多,败的少。
四是一张文学网,细密匀称,各种人物,各种矛盾,该什么时候出场,就什么时候出场,该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相比,要求更严,更吸引读者的眼球。在这方面,自认为《组……》还算及格,要向更高方面迈进。
不过说实话,网络小说由于更新太快,每天工作量太大,做到这点确实很难,只能静下心来,准备出实体小说的时候,再好好地修改几遍。
五是网络文学要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读者喜欢什么,而笔锋的走向就向读者的心理接近,要是把读者惹急了,不愿意看你的小说就麻烦了。
话是这样说,要实现这一点,小说中往往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就牵扯到一些战略战术运用的是否合理。还有硬打的话,我们的武器也要比日军先进许多,这和历史恐怕有许多相悖之处,但这是小说,不是历史,恐怕读者也会谅解。
还有一个阅读量的问题,只有阅读量达到了,才能悟到自己为什么差,差在哪里?万里路走了不少,还要读万卷书。
在这几年中,陪着我走过的,有不少的读者,再次感谢这些朋友,他们追读我的书,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当然有些朋友抹不开面子,只说好的,不说差的,也可能他们没有看出差在哪里,有些人可能看出来了,没好意思说。
更要感谢的,是扇子编辑,苹果编辑和1k的各位老师们,他们耗费了太多的心血,不断地给我创造着推荐的机会。说什么好呢,不光是我的成绩,也更应该算是他们的成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
难忘的牛棚
190年,我下乡到茌平,从城市来到陌生的乡村,记忆中增添了许多内容,农村的冬天更是让我品尝到寒冷的滋味。
知青屋与农民屋一样的,老式板门没有玻璃,木窗棂子上糊着报纸。一到11月份,气温骤然降到零下十几度,白天倒不觉得怎么样,夜晚就难熬了。门,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关与不关没多大差别。至于窗纸,今天糊明天破,破了糊,糊了破,最后索性不糊了,任风飕飕地吹。
最可恨的是那木床,铺着秫秸难抵寒风,冷风似小刀,穿透薄薄的褥子,直刺肌肤。白天几个窝头加萝卜块产生的热量,早被冷风裹挟而去,遇到寒流更是彻夜难眠。晚上,我只好拼命搓脚,搓一会儿就热了,一停下又冷了。
有几次,我冲动地想用做饭的柴草点火取暖,但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冲动,因为柴草是有限的,真要断了革命的炊烟,有损知青荣誉的。最后在极度困乏下,还是睡着了,第二天睁开眼,用手一摸脚,吓一跳,脚太凉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生产队牛棚去了一趟。一进门,觉得有些异样,暖风在脸上轻轻拂动,不一会儿,紧缩的膀子松开了,浑身越来越热乎起来。仔细观察,原来有十几头牛在安祥地吃草,时不时地打着呼鼻。
屋里一口大锅,煮着热气腾腾的棉饼、豆饼。炉灶里的烟火通过一个火炕正往外排,用手一摸,火炕是热的。
我当即断定:这是全生产队最温暖的地方。
终于有一天晚上,我悄悄脱离了集体,逃到牛棚里去睡。可是当天晚上,我竟失眠了,因为炕太热了。“唉,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我自嘲道。
住牛棚也并非一帆风顺,生产队长批评我,说这样对生产队影响不好。我搬出列宁的话来挡他:“不懂得休息的人就不懂得工作。”并有理有据地说:“在宿舍里住,冻得休息不好,影响了生产,在牛棚里住,休息好了,干劲自然也就足了。”
生产队长眨巴了两下眼睛,以后也就不管了。
在农村三年,每年最寒冷的时候,牛棚里就集聚起我们几个知青,使我们能从容地在寒夜中挑灯夜读,完成了由于历史原因所没有完成的高中学业,为我们以后陆续跨进大学校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后每遇困难坎坷时,常常以牛棚自励,那么困难都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油坊里的知青小伙儿
冬天的鲁西平原,庄稼收去,树叶落尽,凛冽的北风一扫千里。 村里土坯垒成的屋,干打垒的墙,调构成满目土黄的色调,到处显得破败和凄凉。要说村里唯一显得有活气的地方,那得说热气腾腾的小油坊。
油坊活苦,村里照顾知青,不让知青去干。但十八岁的你还是去了油坊,去干又苦又累的活儿。因为油坊每天有三毛钱的补助,正好拿着这份补助去补贴一下早已赶回农村,且年老多病的父母和母亲。
油坊外屋是碾房,一头瘦瘦的鲁西黄牛艰难地拉着白色的石碾,滚动的石碾压扁了圆鼓鼓黑黑的棉籽,黑皮白瓤的扁棉籽形成了一个漂亮的圆圈。圆圈外的碾道上是不断重叠的牛蹄印。
里屋的门和窗户都吊着厚厚的棉帘,捂得严严实实。蒸棉籽的炉火正旺,火焰熊熊,冉冉升腾的热气把全屋蒸得如六月天那样闷热,蒸得油坊工人赤身,一丝不挂。加过温的棉籽用蒲包包起,裹成一包包的平放在榨床上,在静静地等待着油锤去锤打,去挤压。
相似小说推荐
-
侦察兵黑豹突击 (爱疯狂疯鸟叔) 起点VIP2017-01-21 军旅生涯黑豹突击队,海陆空三栖特战突击队,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的主人公黄喆,其父亲是...
-
特种军医抗日传奇 (杏林一笑) 小说阅读网VIP 军事小说特种军医江海龙,以访问学者赴日,艳*遇东洋美女,不料乐极生悲,自温柔之乡穿越到1938年,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