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那伙短毛偏偏就这么大模大样的干了,而且还干得风生水起。曾有些地方官想要禁止民间用“短毛银钱”交易,但人家说他们这是在用银而非用钱,朝廷不见得不给人用银子。那如果要求将银币剪开当碎银使用呢?——且不说剪开之后就要增加火耗费用的损失,不可能有用户愿意承担。光凭银币上那张长长马脸——据称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头像,谁敢去剪太祖爷的头?
托了朱元璋头像的福,“洪武通宝”银元在各地传播的相当顺利,各地官员即使明知道这玩意儿不太妥当,却也找不出理由来查禁——关键在于,朝廷本身对此的态度也很模糊,并没有查禁的要求。如果是对一般普通人,这种官方没允许的事情干了肯定属于犯法,可对于像短毛这样强悍的主儿,既然朝廷没正式反对,那就没人敢去找麻烦。
那么短毛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把白银铸成银币呢?那位官员也作了非常详尽的分析调查。一般来说私铸货币无非是贪图货币实际价值与面值之间的差价——比如有些偷融铜器私铸劣质铜钱的私商,就是利用货币面值高于铸币花费来牟利,不过在大明朝能这么干的人很少,因为明帝国本身就是最大的劣质铜钱制造商——各地宝泉局铸造的钱币最初几批含铜量还高一些,但越到后来掺杂的黑铅就越多,从早期的铜九铅一到后来铜五铅五,甚至更低,于是在民间铜钱的交易价值自然也是一跌再跌——当年洪武,永乐年代含铜量高的大钱每七百文就能兑换一两白银,而万历年以后铸造的劣质铅钱则跌到了两千一百文兑换一两白银。
在正大光明的官方劣币面前,民间私铸货币无利可图,反倒是把早年含铜量高的好铜钱融掉铸造成铜器出售来的更有赚头,长久以来大明官方主要打击的也是这种行为。而短毛如今反其道而行之,莫非他们真是傻的?
——当然不是!那位官员显然很有实证精神,并且已经关注此方面许久。由于短毛的银币上同样铸造有年份,这位官员设法弄到了短毛的第一批“1630年版”和最新的“1633年版”两种不同银币,验证其含银量,果然发现新版银币的纯度比最早一批略有下降,实际已经不足五钱白银了。
在发现这一点之后那位官员大喜过望,觉得自己识破了短毛的阴谋——他们企图先用高质量的银币在民间建立起信用,之后再逐渐降低含银量,最终目标当然是用含银量极低的假银币充当货币。以此从中牟利——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不过朱元璋下手太狠了点,直接用纸片发行宝钞,结果没能成功。短毛当前的手法无非是吸取了太祖故智以及教训,循序渐进而已。
应该说,写这篇报告的官员在当前大明朝廷中算是个不错的技术官僚,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相当具体翔实,既有他个人的亲身体验,也有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来的数据,甚至还有对将来的预测——虽然在某些方面因为见识不足而略有谬误,但居然也被他看出了琼海军货币体系下一步的发行策略:那就是逐渐降低银币的含银量,让这些银币的功能从“银”向“币”转换。不过琼海军在降低银币含银量的同时,还会有一整套兑换及回收机制,以维持这种货币的信用,这些政策那个官员就不可能知道了,也很难理解。
但无论如何,这篇文章至少让皇帝意识到:和盐政一样,朝廷的钱法也被那帮胆大妄为的短毛下黑手了!
按照封建王朝素来的惯例,以及崇祯皇帝一向的脾气,以前碰到这种事情肯定提起朱笔,大大的几个“杀”字就批下去了,接下来整个帝国的国家机器自然会开动起来,将那些胆敢冒犯朝廷威严的逆贼碾个粉碎。
但是如今的大明王朝却已经非昔比,已经不具备轻松碾压那群短毛的能力。双方真要再动手,哪怕对朝廷最有信心的人,也只敢说一声“胜负恐怕难以预料”——通过这几年的接触,在各种战报消息,以及日常用具的潜移默化影响之下,虽然从来没有哪个臣下敢在皇帝面前说朝廷军队打不过短毛军,即使朱由检性格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固执或者说刚愎,却也不得不逐步开始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于是崇祯皇帝关于这两件事情所作出的最终批示,是将其交付内阁议处,这对于向来喜爱乾纲独断的朱由检来说可算破天荒,也令暗中那几个买通了秉笔太监,专门将这几份对短毛不利奏章挑出来放在一起同时上奏,希望能借此影响到皇帝态度的内阁官员们郁闷不已。
如今的大明内阁,说到关于短毛的事情,当然要数钱谦益最有发言权,这项特权让钱谦益既高兴又头疼——短毛带来的好事当然有他一份,可如果是坏消息,那自己也少不了被人拖出来陪绑。好在作为盟友一方,短毛一直以来表现得都相当靠谱,相比起他那些官员同僚或是东林学生们,绝对要可靠多了——想当初钱谦益刚刚从短毛那里听说到“不怕神一般对手,就怕猪一样队友”这句谚语之后可真是泪流满面,心说这些年也不知被猪队友坑多少回了……
这回遇到麻烦,还是短毛方面自己惹出来的,那当然要交给他们自己解决——在内阁会议上,面对周延儒和温体仁等人联手提出的攻讦和质疑,已经算是政坛老将的钱谦益很潇洒的一挥手,将其统统挡下。然后转手就玩了个乾坤大挪移,将那些意见统统丢给了陈涛:
“……最近朝堂之上,可是有不少对贵方不利的意见啊,你们最好能解释一下,否则就是老夫恐怕也不太好为你们说话。”
陈涛是个老实孩子,被钱大才子故作沉重的这么一吓唬,赶忙回去连夜便将这些消息通过无线电报传回海南岛,送到委员会手中。而理所当然的,最终还是要由参谋组那批人为此伤脑筋了。庞雨和赵立德两人肯定也在其中,比起为一干光棍操办娶亲事宜,这事儿好歹要靠谱一点。
第五百九十二章 造反?
“果然还是反了吧!”
——在专门为此事召开的讨论会上,当大明帝国要求琼海军“解释”有关食盐以及铸钱事务的消息一经传达之后,果然又在下头激起一片喧哗:
“无非又是想要钱罢了!”
“大老远的帮他们平定了山东之乱,可以算是交投名状;西班牙袭击吕宋,他们一点忙没帮也就算了,平白无故的就想要战利品!给了战利品也就算了,就当是维持友好的礼物——可现在他们还不知足,就凭那些猪一样的官员,还想从我们手上收取盐税、钱税?真当我们都是死人啊?”
“我们每次退一步,他们就要进一步,不能再妥协了!就算我们不鸟他们又能怎样?他们能让军队游泳登陆海南岛?”
“我们只要一发狠就能打得明朝沿海片板不能下海,顺带隔断长江!更狠一点的话,直接发兵登陆天津,炮轰北京城!奶奶的,让那群明朝官员头脑清醒一下,知道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
“是时候让他们清醒一下了,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手里不但有钱,更有枪!”
“没错!要让那群甜豆腐脑知道,我们咸豆腐脑绝不是好惹的!”
……
下面的旁听席中,“群众”们态度依旧十分激烈,叫嚷动武之声比比皆是。不过这已经不能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反正每次跟大明王朝打交道总会有这么一批“武斗派”喊打喊杀,动不动就威胁着要打去北京城,一开始大家还当回事,时间长了难免审美疲劳。
反倒是在会议室中央的长桌旁,作为会议主体的委员会那批成员们倒还平静,比起上一次讨论吕宋战利品事件时的一片喝骂之声,这一回在委员会中表示愤怒的声音大为减少。很多人脸上还显出一种“早知如此”的表情,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叶孟言!
其实按照小叶子那唯恐天下不乱的性格,如果他这时候还是坐在旁听席上,肯定也是大喊开战不止,但他如今却是坐在中央正席上,而这个位置与旁听席的最大差别在于:他的意见有可能会真正变成整个大集体的方针政策,进而影响到琼海军整体走向的。这就使得叶孟言不得不谨慎起来——若再像从前那样随便大喊什么要开战要打仗之类的话,人家肯定立马询问他具体军事方案怎么部署?后勤补给如何保障?以及最关键的:能否够掌控好战后局面?……等等诸多问题,以前可以两手一摊:那都是参谋组委员会的工作,俺是群众俺管不着。但现在他可没这借口了,除非他还自愿回到“群众”地位上去——问题是他肯吗?
说到底,这就是在野党和执政党的差别了——执政党需要为自己的发言以及所造成的后果负责。既然处在这个位置上就需要切实为整个大集体的前途走向承担责任,有这么一条约束,无论他们平日里性格如何飞扬跳脱,真正遇到事情想法总会比起“一般群众”要现实些。
集体决策的最大好处就是稳妥,有一两个脑残的也影响不了大局。即使是小叶子这样不靠谱的家伙,进了委员会也不得不强迫自己学着成熟起来——如果有人进了委员会之后还是抱着彻底不负责的心思大放厥词怎么办呢?——很简单,请他走路就是。委员会成员是选上来的当然也可以被选下去,而且如果大伙儿都认为你不适合这个位置那甚至不需要等一年之久,临时召开一次全体大会就能改选。这是当初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时大伙儿出于对这个“领导机构”的担心而特别制定出的约束制度,这几年没用上,但不代表没用。
相似小说推荐
-
抗日之乱世英雄 (夹心奥利奥) 起点VIP2016-10-10 抗战烽火徐国仁,一个现代高中生,不会打枪,也没杀过人,灵魂却意外穿越到了民国旧社会,对历史不...
-
带着城市闯战国 (空逸) 起点VIP2017-02-02 架空历史赵无铭在玩网页策略游戏之时,带着城市突然穿越。成为赵王,最不待见的小儿子。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