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太子一党和蔡相一党都是对李纲**********——在对待兵事的问题上,他们都是坚定的保守派。
就和自己的户部一样,时至今日,这些保守党派依旧认为应对朝廷的财政危机,要从节流入手,他的理由也很硬气,从先皇开始,朝廷的赋税就是这些,当时可以敷衍开支,现在就没道理不行,之所以不行,是因为被贪污浪费的地方太多了,问题出在官吏身上,而不是百姓。
因此他们反对任何政府主导的改革,认为它们都会因为脱离实际、以及贪官污吏的破坏,而最终变成祸国殃民的恶政。
所以主张应当宽政简行、约束官吏、以不扰黎民为要……
这显然与李若水大刀阔斧的改革格格不入,其中就连耿南仲上书反对的奏中很恳切的谈起了他对李若水的上书改革看法。
说:“国初征纳钱粮,兵部开定仓库名目和石数价值,小民照仓上纳,完欠之数了然,其法甚便,臣当年刚下地方,其时赋役尚如旧也,历观人物殷富、沃野盈畴,一派盛世景象,后有荆南孟知府,标新立异,以王安石之均输法,募役法,保甲法行之荆南,将朝廷的地租和赋税全都并之于地,竟不论户之等则,只论田之多寡,按地课差然而工匠因没有土地而免差、富商大贾虽多有资财,亦因无田而免役,结果田地愈多者苦愈甚衣不遮体、终岁辛劳的农民独受其困故而纷纷效仿,放弃自家的田土,以避朝廷税赋最后农民器然丧其务本之心,富者贫,贫者逃,致使田土遭弃,化为荒原,许多县极目不见其界……这是书生误国,让黎民百姓雪上加霜的恶政啊。”
“及臣任巡抚时,整个荆南荒田弥望,黎民憔悴。荒田至数十万馀顷,人烟继绝,周回几百里官府招人垦种,亦无有应者,这就是推行新法的结果。”
“后来臣叫停新法,命查复旧规,按户纳同等税粮,赋税亦按丁口,民乃喜若更生又乐种田,而逃亡者亦渐复业焉……未几微臣迁官,而继之者不察,又复以地科差,今其患未已,不知凋弊作何状,此亦可以为戒矣。”
“是以微臣以为当奉行祖宗之法,垂拱以治天下方才是正道!”
耿南仲的奏疏一上,顿时引起了朝野的激烈反响,许多从前就反对李若水的改革之法,虽然李若水的改革之法甚为细微,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否则就会如王安石那般不得翻身,即便如此,依旧受到了巨大的反制力,之前让李纲推行了一部分改良之策,只是摸不清虚实,现在不敢反对李纲的大臣,也看明白了******和蔡相的态度……
于是众人再不留情,纷纷弹劾李若水,将李若水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李若水极力上书辩解,无奈声势太小,完全淹没在讨伐的浪潮中。
结果连好容易才控制住的一部分户部职权,都与他渐行渐远了,慢慢就要被架空了,而且观之李纲所掌的枢密院,似乎要远远比自己复杂得多,悲催得多……
第四百五十九章 庆父不死(九)
“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转换的就是这么快啊……”李若水醉眼朦胧,呼道:“伯纪啊,伯纪,当年恩师曾经对我说过,别人给的都不算数,只有自己掌握的才算数,今日终于知道,这是至理啊”
李纲默默听他大倒苦水,良久才叹口气道:“果然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我还当就我一个难熬呢,我回京掌握枢密本就是党派之争的结果,不是自己爬起来的,没想到今日真如你所说的这般。”
“你不好过,我也不好过。”李若水笑道:“看来要想好过,就得学学张邦昌啊”
在李若水的印象中,此人虽然是同科的状元,但也只代表他读书之多、学问之博,论起办事来,却稳重有余而魄力不足,绳墨有余而变通不足,平日除了老老实实做自己分内之事,决不肯沾惹一点是非。
因此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是同年中出了名的好好先生。
见李若水不屑李春芳,李纲摇摇头道:“你莫小瞧了张子能(子能为张邦昌字),他表面不哼不哈,不温不火,跟谁都和得来,好好先生似的,其实他最懂得官场三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简简单单八个字,说起来谁都懂,但又有谁能按下争强之心,得那渔翁之利呢?但他就懂得……”
李纲早就发现,张邦昌的为官之道,最接近这个最近接道的‘水德’,及不争。
“是啊……”李若水‘嗞溜’一声满饮了一杯,给李纲斟酒道:“可就是知道了,我们也做不到啊。”说着眉毛一扬道:“要做事哪有不得罪人的?做多错多。不做不错,一辈子尸位素餐,固然谁也不得罪,可朝廷要这样的官员有何益处?难道给他高官厚禄,就是为了让他当好好先生吗?”。
“算了,不说这个……”李纲摇摇头。喝尽杯中酒,反手把酒盅扣在桌上……这在京城是酒足不再喝的意思,不过出了京城就不能乱用了,因为在其它地方,那是挑衅的意思。
李若水遂正色道:“这酒也喝了,话也说了,你找我到底干什么吧?不会只是想诉苦的吧?”李纲道,“当今天下,战事不断。可是我大宋兵事素来羸弱,童贯去后,朝中能拿大主意的越来越少,王黼去了河东自然不能参与朝中决议,而蔡老公相也是明哲保身的举动,现在真是不知道从何处抓手,如今杨可世也去了,实在是一招昏棋。这一次本官准备策划一次武职比试,官家已经批准了。能录用多少人倒还在其次,其目的是为了朝中上下能够注重兵事,提高武人地位,类似杨可世这般自毁长城的事情万万再也做不得了。”
“到时候若是上面批准了,你要时刻督促户部将钱粮调转过来,把这件事落到实处。如果手底下有做不好的,就换人。”李纲语重心长的吩咐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于军事亦是如此
“是,伯纪说得不错。”李若水点头应下。
李纲所说的‘武职比试’。是他一系列方案中,极重要的一环,目的是提高武将的素质和地位,这个当然不能喊出来,因为在文官眼中,所谓武将都是些粗鲁不问、好勇斗狠的莽夫,根本瞧不起这些人。
很多年来,看着不少能战之臣,在那些品级比他们低得多的文官面前,小心奉承、低声下气,李纲心里很不好受。然而他知道,造成这种武将地位低下的原因,不能只归咎于文官集团的打压。
事实上,历代枢密都绞尽脑汁,希望找出改善军队战斗力的方法,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武将本身的素质低下,就是个大问题。
本朝的武将官职,大都是世袭得来的,这些天生的将军们,早没有父辈的勇武,更没有读书上进的动力。虽然也有一些这样的资质上佳的人物,但改变不了他们大都是些目不识丁、射不穿札的废材的事实……
虽然在袭替军职前,要进京比试,但实在没有合格的,如果兵部严格考察,十个有九个一辈子过不了关。不得已,都是徒应故事而已,别看一个个俱金紫银青而归,其实缓急不得丝毫之用,这样的军官能受人尊敬,才叫见鬼了哩。
但禁军武职世袭制度自开国便延续至今,不是哪个强力人物,想停就能停的了的,想提高武将素质,只能先从提高那些尚未承袭官职的年轻人素质入手,李纲在做通不少人工作后,以皇帝名义下旨,然后由枢密院移文,曰:‘请饬各抚按督学宪臣将应袭舍人,年十五以上,资质可造者,送学充附作养,凡遇袭替年及二十应比试者,学臣考韬钤策一道,转送抚按覆阅。韬钤贯通,弓马娴熟者为上等;韬钤疏而弓马熟者为次等;韬钤弓马俱不习为下等。送部比试,上等候缺管事,中等带俸差操,下等与支半俸,候第二年再考赴部覆比。二次不中者,照邦政例仍支半俸;三次不中者革发为军,别选子弟袭职。’
这是目前条件下,李纲能想到的,最现实、最能兼顾各方的办法了,首先,对军队来说,中级军官以上,都能文能武,懂得韬略;下级军官也是弓马娴熟,自然保证了军官的素质。
其次,对朝廷来说,并未改变任何现有制度,只是要求下面提高应试者的素质而已,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好事儿,当然不会有人反对。
第三,对武将家庭来说,这也是一大福音。要知道大多数武将家庭,只能维持温饱,让孩子上学读书,只能想想而已。,现在朝廷给这个机会,能让孩子成才,做父母的当然愿意……至于其子要是三次不中,也不会剥夺他们家的袭职资格。只是必须换另一个子弟罢了,这样除了那个第一顺位的儿子外,全家都是欢迎的,所以也不是问题。
最后,对于贫困省份来说,经费是个问题。但兵部会拨一部分专款,对于成绩排名前列的州府,甚至会全额负担;并会将这种成绩,计入各府学官的政绩中去,所以问题也不大。
相似小说推荐
-
直播当皇帝 (王正山) 起点VIP2016-12-30 架空历史陈光是个小主播,在一次直播过程中带着直播系统穿越,成为乾王朝一个王爷。上有太子...
-
最强无敌特种兵 (九姑良) 起点VIP2017-01-09 军旅生涯为了兄弟,肝胆相照,舍生取义;为了战友,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为了心中的铁血山河,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