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越是费力寻找,他们离你越远,等他们觉得有必要的时候,自会来找你。”杨奉突然变得严肃,“记住,如果你怀疑某人,不要轻举妄动,立刻通知我。”
“你在北军,我该怎么通知你?”
书房里没有别人,杨奉还是压低了声音,“小春坊有一座醉仙楼,必要的时候你去那里找一个叫‘不要命’的厨子,他能联系到我。”
“不要命?他叫这个名字?”韩孺子又吃惊又好笑。
“他做菜放盐多,人家都说他‘咸死人不偿命’,他又爱打架,所以大家干脆叫他‘不要命’,总之你去找他就对了。平时不要去,只在你一时联系不到我,又极需帮助的时候再去,他这个人……没关系,你能应付得了。”
韩孺子点点头,心里又踏实一些,杨奉起码不是一走了之,安排他去太学、留下一个紧急联系人,都表明了真心相助。
“我今天看到太傅崔宏了。”韩孺子急着将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诉杨奉,就像是受宠的学生急于说出答案。
“他终于进城了。”
太傅崔宏表明上向太后低头,可是一直留在南军营内,从不出来一步,更不进城。
“这是不是意味着崔宏要抢先出招?”韩孺子必须在意这件事,太后与崔家的斗争既会给他带来危险,也可能是一次天赐良机。
“这意味着崔宏已经出招了。”杨奉说。
韩孺子一惊,崔宏出招了,他一点也没看出来。
杨奉仍不肯多做解释,“休息吧,明天你还要去太庙祭祖。”
韩孺子带着疑惑回到后宅的卧房,崔小君准备了一小桌酒菜,笑道:“人家登基当皇帝,你何必如此兴奋?”
“我高兴是因为自己躲过一劫。”韩孺子也笑了,他不胜酒力,可还是给夫人和自己各斟了一杯。
两人一边吃一边闲聊,韩孺子看出崔小君有心事,问道:“夫人又想起什么小玩意儿了?明天……明天不行,过几天我去跟你买来。”
崔小君笑着摇头,“之前买的东西还有许多没开封呢,我在想正月里……该不该回娘家?”
“回!”韩孺子几乎是脱口而出,发现自己答应得太快了,补充道:“只要崔家还肯放你回来。”
韩孺子想,自己没发现崔宏出招的迹象,崔小君或许能,然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妻子是太傅崔宏的亲生女儿。
第八十五章 崔府
不用崔小君回娘家打听消息,元月初三,太傅崔宏对太后发出的招数就公开了,正如杨奉所说,他早已发招,只是一开始没被外人认出来。
太后的兄长上官虚自从丢掉南军大司马之职以后,一直顶着上将军的虚衔赋闲在家,在新帝登基前几天,受到数位大臣的举荐。
举荐者有朝中大臣,也有地方官吏,很难说他们当中谁想借机讨好太后,谁受到崔家的指使,总之举荐的奏章从各个渠道送达勤政殿,不是很多,却也足够引起议政者的注意。
韩孺子在邸报中看到了这些奏章,没有特别注意,只看了勤政殿的批复,也就是太后的反应,太后拒绝了前几份奏章,新帝登基的第二天同意了最后一份,任命上官虚为宿卫中郎将,专职保护皇宫的安全。
即使遭到过亲妹妹的背叛,太后还是别无选择,只能信任亲哥哥,皇宫里接连发生意外,她的确不能再交给外人掌管。
担任中郎将刚刚半年的刘昆升调任北军都尉,官衔升了半级,其实等于遭到了贬黜。
直到这时,也没有几个人看出这些奏章背后的用意。可能连太后本人也没看出来。
韩孺子与大多数人一样,以为这些举荐都来自太后的授意或者默许。
元月初三。兴荐上官虚的真正用意显露出来,都察院的一名五品官员上书,先是赞扬太后的选择正确,以外戚担任中郎将早有先例,接着,他毫无隐讳地指出一个问题:太后的哥哥上官虚受封。当今天子的几个亲舅舅还被困在南方卑湿之地。这不公正,应该立刻将他们调回京城。
新帝韩枡出生不久便遭遇大难,父母双亡,舅家吴氏被贬往南方,多年没有过联系,如今又被想起来了。
邸报还没有印发,杨奉当天傍晚拿回来一份传抄的奏章,对倦侯说:“这就是崔宏的奇招。”
“崔宏要借助新帝的舅舅对抗太后?”这是韩孺子的第一个反应。
杨奉摇摇头,“吴氏一家离京太久。在朝中已无根基,即使回来也不会对太后造成太大威胁。”
杨奉是不会将答案直接透露出来的,韩孺子只能继续想,好一会之后。他终于明白过来,“这份奏章的真实含义是要昭告天下,新帝的舅舅并非上官虚!”
杨奉嗯了一声。
“我和东海王是桓帝之子,尊太后为母合情合理,新帝却是镛太子遗孤,与太后没有半分关联,这件事大家心知肚明。却没有人敢于挑破,这份奏章开了一个头。吴氏一旦回京,风向对太后就更加不利。”
“没错,所以太后必须做出反击,想一想太后会怎么做?”杨奉又提出新问题。
“拒绝吴氏反京?惩罚上奏的官员?”
“大权在握的太后或许可以这样做,可太后正在争取大臣的支持,而大臣,必须站在‘礼’的一边。”
“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规定了上下尊卑各色人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所有人当中,大臣最在乎礼,礼,下可以教化庶民,上可以制约帝王。”
“可大臣不得也守礼吗?”
“当然,但他们的所得远远多于付出。帝王不愿守礼,作为至尊者,礼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太多,非圣贤难以做到,而帝王不想当圣贤;庶民也不太愿意守礼,作为低贱者,礼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服从与付出,所得甚少。”
“礼就是惯例。”韩孺子轻声道,想起皇太妃曾经说过,惯例是朝中最强大的力量,有时候连皇帝都无法突破。
“也可以这么说。总之太后不能直接驳回提议,等着吧,过几天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奏章,朝中有这样一批人,维护礼仪的劲头儿比守卫边疆的将士还要不屈不挠,他们不会被收买,却会无意中受到利用。”
“太后提拔礼部尚书元九鼎,防备的就是这一天吧?”
“太后未必能提前猜到崔家的这一招,但她知道自己的地位于礼多有不合之处,所以要借助元九鼎的支持。”
太后与崔宏的斗争才刚刚开始,双方派出的只是前哨,大将尚未出马,很多围观者甚至没看出烽火已燃。
韩孺子只需冷眼旁观,可他必须得去一趟崔府。
他已同意崔小君回家省亲,倦侯夫人不是普通民妇,当然不能说回家就回家,必须提前通报,不仅要通报崔家,还得通报宗正府,以确定相应礼仪。
回想起来,韩孺子发现自己从进入皇宫的那一刻起就受到礼仪的束缚,他原以为这都是太后的指示,其实太后只是利用现成的惯例为己所用。
崔家做出回复,欢迎女儿回府省亲,同时也邀请了倦侯。
按理说,这也属于应有的礼仪,可韩孺子还是感到意外,最终接受了邀请,想看看崔家会如何接待他这个废帝女婿,而且崔小君也很希望能与夫君一块回家。
元月初七的下午,倦侯夫妻前往崔府,也就是在过去的几天里,为外戚吴氏呼吁的奏章开始增多,都被压在勤政殿内,没有得到回复。
倦侯拜亲的礼仪同样经过宗正府和礼部的精心设计,太傅崔宏不在家,从礼仪上省去一个麻烦,崔宏的长子崔胜与妻子迎至大门外。引领倦侯夫妻进至前厅,互拜一番。然后到正厅奉茶,寒暄数语,崔胜之妻请倦侯夫人去内宅拜见外祖母。
正规礼仪到这里就结束了。
崔小君去往内宅与女眷相见,那里没有礼官监督,尽可以与亲人互述衷肠,韩孺子却留在正厅。低头喝茶。偶尔抬头与崔胜对上一眼,即使礼官已被崔家人请去喝酒,两人仍然无话可说。
韩孺子庆幸自己不用去见崔家老君,那个老太婆登门撒泼的形象已经深印在他的脑海中,即使崔小君总说外祖母没有那么坏,他也没法改变印象。
至于崔胜,则是那个慌慌张张跑去向外祖母求助,却连详情都没打听清楚的公子哥儿。
今天的崔胜看上去比较稳重,就是有点心不正焉。隔会打个哈欠,好像没有睡足。
韩孺子终于知道什么叫度日如年,与杨奉在书房里议论时事,一整天都不觉得累。就算是每天的蹲马步,他也已经习惯,能够一次坚持下来,可是坐在崔府宽敞的正厅里,品着据说十分昂贵的上等茶叶,不到两刻钟,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侯府……没有皇宫大吧?”崔胜终于憋出一句。
韩孺子点点头。实在没法开口回答。
崔胜也觉得尴尬,嘿嘿笑了两声,低头喝茶。
门口脚步声响,进来一个人,径直走到倦侯身前,粗鲁地打量他。
崔胜如释重负,立刻起身,亲昵地抱着来者的肩膀,介绍道:“倦侯,这是我二弟崔腾,你们年龄相仿,大家亲近亲近。”
相似小说推荐
-
秦剑 (月冷秦关) 创世VIP2016-11-16 上古先秦秦剑,青铜铸造,剑身呈柳叶状,结构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锋利无比。秦穆公嬴...
-
抗日之铁血纵横 (石板路) 起点VIP2017-01-07 抗战烽火七七事变后,燕京大学历史系学生柳天舒,跟着同学撤离北平,本想返回家乡,却因为种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