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女侠独孤雯)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女侠独孤雯
- 入库:04.13
张海听到这些后首先想起来的当然就是轨距问题。在这个时代万斤大炮就是最重的货物了。当然还有大型投石机的配置重,一些特殊巨石等等。但那些超过万斤的巨石和大炮本身的体积却并不是很大。三尺大概一米左右的轨距似乎完全能够满足要求。
张海当然有印象:从19世纪的英国到后来全球六成以上的铁路用的是一米四左右的标准轨,并且这个标准很长时间都没有发生变化。因为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铁路的载重上限冗余曾经是很大的。它的载重只跟轨道材料、枕木规格、铁路地基等问题有关。就像大多数道路的通过能力主要障碍是管理和路面,而不是道路的宽度。可是当铁路的运力发展到每天几十万吨,每年上亿吨需求的时候。原有的标准轨距就会出现诸多局限。铁路运输也就在海上集装箱运输体系完善之后开始让位于海运。而统一了欧亚旧大陆的新朝当然必须从根源开始就重视到铁路潜力的问题,必须为20世纪后期或21世纪初那种现在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时代留有余量。
不过,很多话张海总不好拿到现在来说,每年亿吨级、每天几十万吨的运输能力显然超过这个时代的认知,张海也只能从客运和兵运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就说到:“三尺的轨距还是有些太窄了。我认为除了货运,轨道运输在战略运兵方面的意义也很大。你认为三尺的轨距可以方便的运输一些辎重车辆和中型马匹么那要怎么安排从运兵并且兵员能够在车上就维持作战的角度:轨道的宽度不能低于几乎所有士兵除了少数特例之外的身高,或者一名普通士兵睡觉时的床板所需再加上携行具的位置所需.马匹也应该能够很方便的运输才对.我看在这样的标准下:轨距的宽度以六尺为益.而且我看在中国不少地方,木制的枕木考虑到抗腐朽问题维护成本并不低.我们一米的铁轨要花上几十两的成本在轨道上,那么就算使用石质枕木又会增加多少成本不超过一成吧“就这样,张海大致确定了新开始修建的铁质轨道的规矩为2.1米左右,虽然理由更多是人员运输或者军事方面的顾虑,但却为铁路运输的长远发展潜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第1439章 全铁轨道(二)
做为21世纪后期才离开前世,见识和认知更多,更“拿来主义“的准**者,又经历了多年执政的经历,张海当然也不会只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上去考虑要不要大修铁路.还有成本和效费比核算的问题.毕竟在这个远比历史上任何王朝的盛世还要发达数倍的时代,每年很可能多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的投入仍然是一件不小的开支.如果是得不偿失的工程项目,那终究会有各种隐患.
新朝十三年以来的十年勤政还是让张海对一些杂事的了解比以前更为广泛了。按张海的了解乃至中央大学技术院有关南京城轨道的一些实践测试分析.在不会遇到太大山体或河流瓶径的地方.阿拉伯血统的改良型重型马越来越多的开始在社会各方面的时候,铁质轨道使用八匹有一定训练的重型马已经可以拉载载重达两万斤的货车,是良好马车与一般路面上挽载运力的五倍左右.接力运输的情况下维持日六十公里的全天平均速度以及二百对两万斤级车厢,昼间的运输能量就达到四万石.在这种情况即便全年只维持的断航季节五个月的运输,也是六百万石的运输能量;平均每年节约人畜生运费约百万两.如果采用全年补充运输,每年节约的粮食开销达到两三百万两,大概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如果使用全铁质轨道却只承担每年几十万吨级的运输能量,它的使用周期则要明显比二十年时间长的多.
即便是石质枕木加铁质轨道当然也会有必要的维护成本,乃至种种经营成本。但有轨马车运输带来的大量的粪便也是一个补充性的营收行当实际上在南京市内交通运输的运营中已经证明可以成为维护费用的一个重要补充性行当.尤其是新朝公共体系并不需要考虑粪霸之类的东西之后。
蒸汽机车是测试才刚刚在中央大学技术院刚刚完成,改进与实用化还需要几年时间才有可能小规模推广的新鲜事物.测试中的蒸汽机车大概高峰运行二十马力,长期稳定运行十马力左右的水平.相比马车唯一的优势是可以更平稳的行驶,而不像马车轨道那样因为马在行驶中的速度不确定行从而需要留下更多冗余.运力规模按照中央大学的改进进度计划概算,大概比有轨马车可以提高一倍左右.问题也在于没有粪便肥料做为维护费用的来源.考虑到可能增加一倍运力的整体效能,也差不多是二十年左右收回成本的样子。
张海却知道:从煤炭工业到蒸汽机车,都不会只停留在刚刚相比人畜自然效率稍稍有那么一点儿经济意义的低水平阶段.哪怕蒸汽机的热效率再提高一两个百分点,成本再下降三四成左右,也会有质的不同,并会有比重型马和中型马拉载的车辆有更广泛的使用范围.
在估算了经济成本和效费比之后,另外的问题就是铁产量了.
明代前期全国的铁产量大概万吨左右的规模,而实际上在明朝中后期,全国的铁产量就增加到了三万吨到五万吨左右的规模.之所以不能像18世纪工业革命前的法国那样高,实际上是因为明代的中国并无欧洲大航海与全火器化时代那么多的用铁需求.大多数铁仅仅是用于农具铁.而农具铁之外的军兵和手工业传统用铁规模都是很有限的。
继承了大量欧洲资源后的新朝钢铁工业也主要是向这冷锻加工与质量的方面发展,全国的钢铁产量在新朝二十年之前还长期停留在六七万吨左右的水平上.比起文艺复兴晚期的欧洲乃至西征以前全面扩军备战时期的某些年份还有所下滑.只是钢产量显得比较突出而已,竟然在这个时代达到两万吨以上的规模.
按照每年修建铁路一千公里折合约百万米计,每年的钢铁需求规模按照每米五十公斤的标准也达到五万吨上下的规模,对于如今的新朝来说要快速展开虽然有些忙碌不堪,但也并未显得不堪重负.
当张海提出在几年时间内修通累计三千公里的“两京铁路“及连接辽东及西北的“大十字干线“计划的时候,工商部的马辉最初是感觉到吃惊,当然仔细算下来还是镇定了下来,不又的叹道:“幸好那个十小时工作制和单休日的极限工作制度,还有这些年来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大量后备技术人才,各个单位也建立了靠谱的应急储备。不然的话,要在今年就开始大规模的展开动工还真会遇到不小的问题...“
当然除了铁路本身的成本外,建设费用的规模乃至需要雇佣的人力也不算少,至少涉及到十万以上的常备建设人员,数百万两规模的费用开支.在铁路经过黄泛区的还必须对可能的水灾对铁路的影响进行一定的预估,这样算下来,多至四年的时间内完成三千公里铁路修建的任务实际上并不轻松.
让张海欣慰的是因为在新朝二十三年,经过西征之后十几年连续几代左右的繁育,全社会的骡马化水平虽然还不像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那样成熟,但新血统的马匹也达到了几十万匹之多,相关的车辆配套也已经相当成熟.万余节左右的专业车厢的生产和服役实际上并不是太大的问题,至少相比此时代的那些高标准铁轨来说.
就这样,从新的工业动力到以铁路为核心的工业革命就在技术上相比西方历史位面上的工业革命时代还很不成熟的时候,因为新朝所拥有的特殊经济优势和工艺环境优势开始快速的萌芽并重新的发展起来,并给看似在旧的技术环境下繁荣到极限的经济带来了一丝新的活力.
有不少人的人暂时事业,但在发达的社会体系和中国独有的家本位保障之下被消化了不少,暂时似乎还看不到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给旧的机制可能带来的影响
1440.第1440章 后代配偶
就在新朝二十三年新一轮的建设热潮展开前夕,繁忙之中的张海似乎想起了什么事情:“十年之约已过,是时候做出一些决定了.“
紫金山玄武湖附近在此时不少地方依旧是禁地,在火炬学院改名并整体搬迁到南京城中,不少战备时期的实验场所也大部撤消之后,这里似乎就显得更冷清了许多.尤其是负责安防的近卫们相比以前也少了许多.
这十年以来,张海并没有像对待冷宫之中的罪臣或弃妃那样让李千兰长期的忍受着难以煎熬的孤独,而是时常不短有书信上的往来.还没有少送一些书籍刊物,但也仅仅局限于如此。软禁内的生活虽然比密牢里好了很多,但却依旧显得孤单。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嫌,这十年的时间以来张海也并没有来过这里。
“这些年来圣主过的可还好?新朝没有遇到什么大问题吧?”很显然,李千兰并不完全相信送过来的那些书报中有关实事消息方面的真实性,她了解张海的性格并不是一个优秀而合格的君王,加上史无前例的权力诱惑,并不能保证这些年来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当然,看到张海那坦然而并不紧张的神色之后之前长久以来的不安还是缓和了很多。
相似小说推荐
-
抗日之王牌特工 (咕咚) 起点VIP2016-10-31 谍战特工王锋原本是一名特级国安侦查员,由于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双腿截肢回乡复员。作为老革...
-
回天决 (干越箫声) 起点VIP2016-12-07 架空历史这是一个乱国时代,天下四分五裂。大地上弥漫着对财富的强烈欲望和对权力的激烈争...